【摘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銀行傳統的經營服務模式面臨改革。商業銀行如何進行改革創新,緩解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壓力,已成為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在本文中簡要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淺略分析其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并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幾點應對策略,以供大家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影響 對策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隨著金融技術的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已成為當前的熱門詞匯之一,在2013年發展尤其突出。顧名思義,互聯網金融是數據處理技術與金融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基于信息時代大數據平臺而構建的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除了具有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支付、交易中介等多種功能外,互聯網金融服務還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網絡借貸、眾籌融資、網絡搜索五種形式。與傳統的金融服務相比,互聯網金融信用數據更豐富、信息更透明、交易更便捷、用戶參與更深入、資源配置效率更高。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是沖擊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域。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如第三方支付平臺和P2P平臺,沖擊了銀行傳統的存貸業務和中間業務。一方面,僅以支付寶為代表的交易筆數在2013年“雙十一”就為1.7億筆,總金額超過350億元,大大分流了銀行支付結算客戶;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更可提供增值金融服務、信用支付等綜合金融服務,由于具有門檻低、贖回快、風險收益穩定等特點,吸引了不少客戶和資金的投入。從余額寶的相關數據來看,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其累計的用戶數達到251.56萬,上線僅18天就已經轉入了66.01億元的資金,并產生了12.04億元的消費量。另一方面,根據相關統計,國內目前有300多家以P2P為平臺的網絡借貸公司,一是以有利網為代表的有擔保的網絡金融交易平臺,二是以拍拍貸為代表的純信用無擔保網絡借貸平臺;此外,還有以點名時間為代表的眾籌模式,不到兩年的時間上線項目就達到了近700個,項目成功率接近50%。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的應用,拓寬了客戶貸款途徑,對銀行沖擊甚大。
二是削弱商業銀行的服務角色。與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相比,在互聯網金融服務中,客戶的需求和體驗更受到尊重,消費者能夠自主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客戶追求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要求和快捷、方便、互動的體驗訴求得到顯現;互聯網金融強調服務產品的靈活性,主張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對稱,對銀行的傳統服務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戰。互聯網金融中發生的交易一般是通過第三方平臺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客戶沒有跟銀行發生接觸,從而疏離了客戶跟銀行的關系,使得客戶的忠誠度下降。在金融業務日益推進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沒有針對客戶多樣化需求及時作出相應調整,使得商業銀行傳統價值創造和體現方式被徹底顛覆。
三是減少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互聯網金融發展最直接的結果是減少銀行的營業收入來源。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企業已具有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等銀行具有的業務功能。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非銀行機構憑借其掌握的大規模客戶入口、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使得商業銀行在結算業務收入上分少一杯羹。隨著互聯網貸款平臺的逐步優化完善,小微企業可在互聯網上實現融資需求,因此銀行流失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型企業貸款客戶,利息收入進一步收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更多的公司會依賴互聯網金融,這都將嚴重影響到銀行的利差收入來源。如今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渠道正在一步步被互聯網金融所擠占。
三、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推動大數據應用
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成功,歸功于他們在數據的深度挖掘應用方面。因此,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技術,將現有數據體系進行整合,通過對信息系統數據架構的改造和數據資產的規范治理,加快手機銀行、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業務環節的應用,提升信息綜合處理、技術應用、增值服務、市場拓展等能力。
(二)重視客戶體驗
互聯網金融為客戶提供了簡便和個性化的金融解決方案,避免客戶在辦理業務時遇到的諸多麻煩。商業銀行應要以此為鑒,以立足客戶體驗提升為根本,突破傳統的經營模式,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專業化需求。一是重新梳理業務流程,利用數據信息平臺的優勢,減少不必要的業務環節,高效配置資源。二是大力發展移動金融業務,創新移動理財、近場支付、網絡貸款等手段,打破業務辦理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約束。
(三)加快人才培養和儲備
商業銀行在新員工招聘時既要引進熟悉金融業務以及新技術運用的復合型人才,也要注重在工作中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培養集金融業務知識、市場營銷技能、網絡信息技術于一身的綜合性人才,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逐步改善人力資源結構,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四)合作中尋求共贏
商業銀行可以以互聯網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多方面、多渠道尋求合作機會,充分利用商戶資源和客戶信息。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聯合小額貸款、擔保、租賃等金融服務商,形成金融服務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交叉銷售;另一方面,大力開發第三方支付方式或者與相關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提高自身移動支付滲透率,擴大商業銀行的電子商務方面的業務。
參考文獻
[1]卓尚進.互聯網金融:在創新中蓬勃發展[N].金融時報,2013(06).
[2]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3(04).
[3]李麟、馮軍政、徐寶林.互聯網金融:為商業銀行發展帶來“鯰魚效應”[J].上海證券報,2013(01).
[4]任曙明、張靜、趙立強.第三方支付產業的內涵、特征與分類[J].商業研究,2013(03).
[5]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作者簡介:湯瑞欣(1989-),女,廣東人,本科,管理培訓生,研究方向:銀行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