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李偉+馮木子
摘 要:本論文通過在杭州西湖區、江干區、下城區三個城區發放問卷,對回收的問卷進行調查數據分析。先根據對性別比例、年齡頻率、職業頻率、學歷頻率分析,再結合以上人口特征與對PM2.5了解程度進行交叉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最后根據對PM2.5了解程度的單因素分析,最終得出杭州居民對PM2.5的關注程度,同時提出一些提升關注度的建議方案。
關鍵詞:PM2.5;居民;分析;關注程度
PM2.5從成為大氣污染物指標開始就一直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對于PM2.5的興起不是一個意外而是一種必然。從2012年2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歷時4年修改后,PM2.5終于寫入“國標”,納入各省市強制監測范疇。與現行的標準相比,“新國標”最大的變化在于增加了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監測指標[1]。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了全國開展PM2.5監測的時間表。會議要求,2012年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與臭氧等項目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1] 。同時在2009年杭州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為重點,著力建設生態文明[2]。
一、研究背景分析
微博上有一段時間甚至嬉稱PM2.5為“喂人民服霧”,PM2.
5之所以成為焦點,是因為它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同時我們又不可能完全杜絕和控制它。杭州作為全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素有“天堂之城”美稱,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定居杭州。杭州城市的空氣質量也一直是全世界人民所關注的。為調查出杭州市居民對PM2.5關注程度,我們小組通過問卷的形式通過在杭州西湖區、江干區、下城區三個城區發放問卷,調查杭州居民對于
PM2.5的關注了解程度以及PM2.5對于居民在運動出行方面的影響程度;問卷分為四個層次:居民的基本情況調查、對
PM2.5的認知情況調查、PM2.5對居民運動的調查以及PM2.5對居民出行影響的調查。
二、杭州市居民對PM2.5關注度的數據結果分析
(一)調查的人口統計特征。通過對受訪者性別頻率分析,得出在問卷調查設計的受訪者中,男性比例占54.8%,女性比例占45.2%,符合調查比例,能夠很好地反映出我們的調查平等性;通過對受訪者年齡頻率分析,得出了受訪者的年齡分布情況,即受訪者中未成年人71人,青年人251人、中年人110人、老年人94人;通過對受訪者職業頻率分析,在調查涉及的受訪者中,年齡在40歲以下組人數比例達到89.0%,41~65歲及以上人數比例達11.0%。而受訪者的職業構成中,大學生人數占絕大比重。通過對受訪者學歷頻率分析,在調查涉及的受訪者中,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數比例達86.3%,由此看出超過半數為大學生學歷,對于PM2.5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二)人口統計特征與對PM2.5了解程度之間的關系。根據受訪者對PM2.5的了解程度頻數的餅狀圖進行分析,31.0%的受訪者對PM2.5比較了解,12.4%的受訪者對于PM2.5非常清楚,21.7%的受訪者表示對PM2.5只是了解一些。此外還有
16.9%的人表示完全未聽說過PM2.5。數據顯示,將近65.0%的受訪者至少了解一些PM2.5,而25.0%的受訪者對PM2.5不了解,表明PM2.5的認識情況。
在只考慮性別和了解程度兩個變量交叉時變量數據的分布情況:526個有效數據中,不同性別的受訪者在五個選擇項目上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性。在只考慮年齡和了解程度兩個變量交叉是變量數據的分布情況:在526個有效數據中,不同年齡的人群在五個選項上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年齡差別性。即各個年齡段受訪者中,對PM2.5表示了解人群的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順序為:中年人(96.4%)> 未成年人(87.3%)> 青年人(61.0%)> 老年人(22.3%)。在只考慮學歷和了解程度兩個變量交叉是變量數據的分布情況:在393個有效數據中,不同學歷的人群在五個選項上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學歷差別性。我們發現學歷較高的人群,對于PM2.5的了解程度高于學歷較低人群,但也不是絕對的。在只考慮職業和了解程度兩個變量交叉是變量數據的分布情況:在526個有效數據中,不同職業的人群在五個選項上呈現出較為一定的差異性,其中學生、機關事業工作人員和企業工作人員對PM2.5表示了解的受訪者比例較高于其他職業的受訪者。
(三)性別、年齡與了解程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用Home
ogeneity of variances test 方法對性別年齡與關注情況進行了多因素的方差分析得出,相伴概率為0.306,大于顯著性水平
0.05,因此可以認為各個組總體方差是相等的,滿足方差檢驗的前提條件。
通過用LSD法多重比較,可以看出,性別變量的3個水平之間的相伴概率大部分都大于顯著性水平。說明4個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通過先是了解S-N-K法多重比較的結果,相伴概率為0.054小于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4個年齡段(18歲以下,18-40歲,41-65歲,65歲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上圖是對PM2.5了解程度性別與年齡兩因素的之間的點圖,由圖可以看出年齡越高其均值越大,分值越高,則了解程度就越低。
(四)對PM2.5了解程度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用Homogene
ity of variance test 方法對關注情況進行了單因素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其相伴概率為0.037,相伴概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所以不能認為各個組總體方差是相等的。
從對PM2.5的了解程度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方差檢驗的F值為4.483,相伴概率為0.001。相伴概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表示不同職業的人群中對于PM2.5的關注程度不同,存在明顯的區別。endprint
還可以看出總的離差平方和為333.500,其中控制變量不同水平照成組間平方和為13.781,隨機變量照成的組內平方和為319.719,而逐漸平方和中,能被控制變量線性解釋的平方和為3.171,不能線性解釋的平方和為0.005。通過用LSD法多重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職業之間的伴隨概率相較于顯著性水平
0.05,有大有小,說明不同職業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用S-N-K法多重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職業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與前一結果相結合可知,有部分職業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上圖是不同職業對PM2.5了解程度的折線圖,由圖可以看出不同職業,對PM2.5的了解程度差異還是挺大的。
三、杭州市居民對PM2.5關注度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分析得出,有一小部分居民對于
PM2.5關注了解少,并且認為不會對其生活造成影響,雖然占的比例較小,但還是說明現在有關PM2.5的宣傳方式還是不夠,沒有達到一定的宣傳力度。并且這些人對于環境因素都不是特別敏感,認為這都不會影響他的運動以及出游;另有一部分居民對于PM2.5關注了解很少,但是認為PM2.5會對其生活造成影響。通過我們問卷的相關問題以及一些我們現場的講解,很多人雖然對于PM2.5不是特別了解,但是他們一直認為環境對其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認為任何環境污染物都會對其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并會注意它的相關指數;此外,通過我們調查發現此類狀況也有一部分人群,他們一般是年齡較大的群體,他們對于PM2.5了解較多,并且認為PM2.5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由于這類群體身體不是特別好對于此類環境污染物了解較多,并且關注度也較高,所以他們認為PM2.5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生活;而所占人數最多的是居民對于PM2.5了解很多,但是并不認為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也是我們此次調查最為重視的一個問題,很大一部分人對于PM2.5都有一定了解,并自我感覺對其有了關注,可是他們并不認為這會影響其運動以及出行的相關問題。
對于上述的問題現狀我們將對其進行原因分析,首先是現狀中的前兩種情況都是反應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現階段的宣傳方式不夠。那么人數較多的后兩種情況更是凸顯了大家對于PM2.5的實際關注度并不夠,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到它對人生活的巨大傷害,這也是我們課題確立的原因所在,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到并關注PM2.5,希望PM2.5可以從新喚醒大家對于環境的關注以及保護。不要像大多數人一樣只是簡單了解并不了解其深層的東西,那么產這些現象的原因有一下幾點:①專業術語讓人費解;②各群體環保知識貧乏,大學教育對環保重視不夠;③新聞媒介傳播具有局限性;⑤政府缺少對學生群體的引導;⑥民間組織缺少號召力。
四、建議方案
每一個問題產生都要有它的相關解決方案,根據我們的討論關于杭州居民對于PM2.5關注度不高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媒體方面加大宣傳力度。①媒體方面要加大對PM2.5的了解,及時向社會報道。②播報氣象的節目可以突破以往的單純播報新聞的模式 可以增加空氣污染指數的內容,包括
PM2.5的最新情況。③報紙,電視,電臺等傳媒也要更加關注環保這個主題,與環保局合作,向群眾及時公布PM2.5消息。對于群眾提供的可行性建議和方案,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共同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④ 網絡媒體要充分發揮其特點和優勢,同時也要提防虛假的PM2.5消息。
(二)大學生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參加活動。①大學作為21世紀的高素質,高文化人才,在全面的發展自己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小事,要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為一個更綠色的地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②要培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③高校應該每個學期開設一至兩節環保公開課,培養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環保知識,讓大學對身邊環保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④大學生可以在學校創建相關的綠色環保的社團,凝聚一群有高環保意識,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的人在一起,在學校起到帶頭宣傳作用,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⑤大學生每個學期可以為環保部門做一些綠色環保的公益活動,宣傳綠色環保知識,提高身邊的大學生以及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一起為環保奉獻自己的額一份力量。
這些建議都是想通過各種方式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關注PM2.5,這樣我們才會意識到它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我們也才會關注環境,進而學會相關的保護環境的措施,通過PM2.5這樣一個新型的空氣污染物,重新喚起大家對于環保事業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2-03-06(2)
[2] 騰訊新聞. 網友不滿“PM2.5”改名:喂人民服霧[Z].騰訊新聞,2013-03-05endprint
還可以看出總的離差平方和為333.500,其中控制變量不同水平照成組間平方和為13.781,隨機變量照成的組內平方和為319.719,而逐漸平方和中,能被控制變量線性解釋的平方和為3.171,不能線性解釋的平方和為0.005。通過用LSD法多重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職業之間的伴隨概率相較于顯著性水平
0.05,有大有小,說明不同職業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用S-N-K法多重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職業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與前一結果相結合可知,有部分職業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上圖是不同職業對PM2.5了解程度的折線圖,由圖可以看出不同職業,對PM2.5的了解程度差異還是挺大的。
三、杭州市居民對PM2.5關注度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分析得出,有一小部分居民對于
PM2.5關注了解少,并且認為不會對其生活造成影響,雖然占的比例較小,但還是說明現在有關PM2.5的宣傳方式還是不夠,沒有達到一定的宣傳力度。并且這些人對于環境因素都不是特別敏感,認為這都不會影響他的運動以及出游;另有一部分居民對于PM2.5關注了解很少,但是認為PM2.5會對其生活造成影響。通過我們問卷的相關問題以及一些我們現場的講解,很多人雖然對于PM2.5不是特別了解,但是他們一直認為環境對其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認為任何環境污染物都會對其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并會注意它的相關指數;此外,通過我們調查發現此類狀況也有一部分人群,他們一般是年齡較大的群體,他們對于PM2.5了解較多,并且認為PM2.5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由于這類群體身體不是特別好對于此類環境污染物了解較多,并且關注度也較高,所以他們認為PM2.5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生活;而所占人數最多的是居民對于PM2.5了解很多,但是并不認為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也是我們此次調查最為重視的一個問題,很大一部分人對于PM2.5都有一定了解,并自我感覺對其有了關注,可是他們并不認為這會影響其運動以及出行的相關問題。
對于上述的問題現狀我們將對其進行原因分析,首先是現狀中的前兩種情況都是反應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現階段的宣傳方式不夠。那么人數較多的后兩種情況更是凸顯了大家對于PM2.5的實際關注度并不夠,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到它對人生活的巨大傷害,這也是我們課題確立的原因所在,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到并關注PM2.5,希望PM2.5可以從新喚醒大家對于環境的關注以及保護。不要像大多數人一樣只是簡單了解并不了解其深層的東西,那么產這些現象的原因有一下幾點:①專業術語讓人費解;②各群體環保知識貧乏,大學教育對環保重視不夠;③新聞媒介傳播具有局限性;⑤政府缺少對學生群體的引導;⑥民間組織缺少號召力。
四、建議方案
每一個問題產生都要有它的相關解決方案,根據我們的討論關于杭州居民對于PM2.5關注度不高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媒體方面加大宣傳力度。①媒體方面要加大對PM2.5的了解,及時向社會報道。②播報氣象的節目可以突破以往的單純播報新聞的模式 可以增加空氣污染指數的內容,包括
PM2.5的最新情況。③報紙,電視,電臺等傳媒也要更加關注環保這個主題,與環保局合作,向群眾及時公布PM2.5消息。對于群眾提供的可行性建議和方案,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共同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④ 網絡媒體要充分發揮其特點和優勢,同時也要提防虛假的PM2.5消息。
(二)大學生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參加活動。①大學作為21世紀的高素質,高文化人才,在全面的發展自己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小事,要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為一個更綠色的地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②要培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③高校應該每個學期開設一至兩節環保公開課,培養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環保知識,讓大學對身邊環保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④大學生可以在學校創建相關的綠色環保的社團,凝聚一群有高環保意識,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的人在一起,在學校起到帶頭宣傳作用,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⑤大學生每個學期可以為環保部門做一些綠色環保的公益活動,宣傳綠色環保知識,提高身邊的大學生以及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一起為環保奉獻自己的額一份力量。
這些建議都是想通過各種方式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關注PM2.5,這樣我們才會意識到它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我們也才會關注環境,進而學會相關的保護環境的措施,通過PM2.5這樣一個新型的空氣污染物,重新喚起大家對于環保事業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2-03-06(2)
[2] 騰訊新聞. 網友不滿“PM2.5”改名:喂人民服霧[Z].騰訊新聞,2013-03-05endprint
還可以看出總的離差平方和為333.500,其中控制變量不同水平照成組間平方和為13.781,隨機變量照成的組內平方和為319.719,而逐漸平方和中,能被控制變量線性解釋的平方和為3.171,不能線性解釋的平方和為0.005。通過用LSD法多重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職業之間的伴隨概率相較于顯著性水平
0.05,有大有小,說明不同職業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用S-N-K法多重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職業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與前一結果相結合可知,有部分職業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上圖是不同職業對PM2.5了解程度的折線圖,由圖可以看出不同職業,對PM2.5的了解程度差異還是挺大的。
三、杭州市居民對PM2.5關注度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分析得出,有一小部分居民對于
PM2.5關注了解少,并且認為不會對其生活造成影響,雖然占的比例較小,但還是說明現在有關PM2.5的宣傳方式還是不夠,沒有達到一定的宣傳力度。并且這些人對于環境因素都不是特別敏感,認為這都不會影響他的運動以及出游;另有一部分居民對于PM2.5關注了解很少,但是認為PM2.5會對其生活造成影響。通過我們問卷的相關問題以及一些我們現場的講解,很多人雖然對于PM2.5不是特別了解,但是他們一直認為環境對其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認為任何環境污染物都會對其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并會注意它的相關指數;此外,通過我們調查發現此類狀況也有一部分人群,他們一般是年齡較大的群體,他們對于PM2.5了解較多,并且認為PM2.5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由于這類群體身體不是特別好對于此類環境污染物了解較多,并且關注度也較高,所以他們認為PM2.5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生活;而所占人數最多的是居民對于PM2.5了解很多,但是并不認為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也是我們此次調查最為重視的一個問題,很大一部分人對于PM2.5都有一定了解,并自我感覺對其有了關注,可是他們并不認為這會影響其運動以及出行的相關問題。
對于上述的問題現狀我們將對其進行原因分析,首先是現狀中的前兩種情況都是反應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現階段的宣傳方式不夠。那么人數較多的后兩種情況更是凸顯了大家對于PM2.5的實際關注度并不夠,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到它對人生活的巨大傷害,這也是我們課題確立的原因所在,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到并關注PM2.5,希望PM2.5可以從新喚醒大家對于環境的關注以及保護。不要像大多數人一樣只是簡單了解并不了解其深層的東西,那么產這些現象的原因有一下幾點:①專業術語讓人費解;②各群體環保知識貧乏,大學教育對環保重視不夠;③新聞媒介傳播具有局限性;⑤政府缺少對學生群體的引導;⑥民間組織缺少號召力。
四、建議方案
每一個問題產生都要有它的相關解決方案,根據我們的討論關于杭州居民對于PM2.5關注度不高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媒體方面加大宣傳力度。①媒體方面要加大對PM2.5的了解,及時向社會報道。②播報氣象的節目可以突破以往的單純播報新聞的模式 可以增加空氣污染指數的內容,包括
PM2.5的最新情況。③報紙,電視,電臺等傳媒也要更加關注環保這個主題,與環保局合作,向群眾及時公布PM2.5消息。對于群眾提供的可行性建議和方案,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共同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④ 網絡媒體要充分發揮其特點和優勢,同時也要提防虛假的PM2.5消息。
(二)大學生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參加活動。①大學作為21世紀的高素質,高文化人才,在全面的發展自己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小事,要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為一個更綠色的地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②要培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意識,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③高校應該每個學期開設一至兩節環保公開課,培養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環保知識,讓大學對身邊環保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④大學生可以在學校創建相關的綠色環保的社團,凝聚一群有高環保意識,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的人在一起,在學校起到帶頭宣傳作用,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⑤大學生每個學期可以為環保部門做一些綠色環保的公益活動,宣傳綠色環保知識,提高身邊的大學生以及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一起為環保奉獻自己的額一份力量。
這些建議都是想通過各種方式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關注PM2.5,這樣我們才會意識到它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我們也才會關注環境,進而學會相關的保護環境的措施,通過PM2.5這樣一個新型的空氣污染物,重新喚起大家對于環保事業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2-03-06(2)
[2] 騰訊新聞. 網友不滿“PM2.5”改名:喂人民服霧[Z].騰訊新聞,2013-0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