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鈺
摘 要 云南省鶴慶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國土面積2395km2。其中,山區面積2148km2,占總面積的89.7%。其中林業用地17萬 hm2,占國土總面積的71%,森林覆蓋率51.73%,林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群眾對森林保護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濫砍濫伐、毀林開荒時有發生,加之森林火災使森林資源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將日常工作進行總結,并簡單介紹鶴慶縣退耕還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 退耕還林;問題;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云南省鶴慶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3958.4m,最低海拔1162m,相對高差2796.4m;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對林木生長十分有利。近年來,因為種種原因使該縣的林地面積、蓄積量大面積減少,森林覆蓋率大幅度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因此,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恢復生態,重建秀美山川就顯得異常重要。
1 退耕還林工作的管理模式
1.1 加強領導,切實落實好目標責任制
為積極穩妥地推進天然林保護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加快林草植被恢復,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上至下建立了一個縱向的組織機構網絡,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同時為強化組織機構,縣五大班子領導掛鉤各項目鄉鎮,實行鄉(鎮)責任制,確保了退耕還林工作的順利推進。工程實施中認真做好檢查督促工作,項目鄉鎮之間進行互查聯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推廣先進典型。
1.2 完善工程規劃,調整地塊
針對原方案在工程實施中存在的布局廣泛,任務分散的問題,縣委、縣政府根據實際,即時組織力量對規劃進行了調整,重新編制了鶴慶縣退耕還林工程規劃。將黃坪、龍開口、辛屯及松桂等鄉鎮作為退耕還林的重點區域,六合、金墩為次要區域。通過調整既保證了重點,又照顧了一般,使退耕還林工作的推進更加科學。
1.3 加強作業設計指導,貫徹“適地適樹”原則
根據退耕地分散,質量監管難的實際,各地逐步推行了工程監理制。為確保工程質量,縣林業局加強了對作業設計的指導,要求各鄉(鎮)在林種、樹種設計上,一定要根據地塊特點進行,選取了核桃、木豆、苦楝、車桑子、柏樹、板栗、梅子、石榴及花椒等適宜樹種。既體現鄉土樹種的主導作用,又適當引進了適宜發展的外來樹種。
1.4 即時補植補造,加強撫育管護
針對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部分地塊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撫育管護不到位的問題,通過開展深入細致的宣傳,發動農戶主動加強退耕還林的撫育與管理。并將林權證核發、糧食補助等政策兌現與退耕還林質量,撫育管理情況掛鉤,督促退耕農戶在每年雨季全面開展補植補造,切實把“誰造、誰管、誰所有、誰受益”的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2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 樹種選擇難度大
退耕地的立地條件差,坡度在25°以上,且干旱缺水。許多群眾對種植經濟林木熱情高、易接受,對種植生態公益林樹種缺乏熱情,大都應付了事。而且即使種植經濟林木,解決不好水的問題,苗木難以成活和正常生長,很難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以至于群眾應付種植,只種不管,為退耕地的管護問題埋下隱患。
2.2 撫育管理難到位
經濟林很容易做到“誰退耕、誰造林、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但在生態林中難以落到實處。農戶在撫育管理過程中沒有得到收益,沒有專門統一的管護,將其分散承包到各農戶,最終出現誰也不管的現象。撫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極大地影響了退耕還林新造林地的造林成效,難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的成果。
2.3 森林消防力量配備不足
鶴慶是山區縣,全縣九個鄉(鎮)中除松桂、黃坪有少量的專業撲火隊員外,其余鄉(鎮)僅靠各村護林員及林業站職工承擔森林消防工作,全縣森林消防壓力較大,應對重大森林火災的能力有限。
除以上急需解決的問題外,對相關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對退耕還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已退耕地的跟蹤管理有待于進一步強化;對經濟林果業的扶持投入力度不夠;后續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
強化。
3 解決問題的途徑
3.1 科學確定林種結構和樹種組成
林種結構和樹種組成事關退耕還林工作的成敗和長期效果的發揮,需認真結待。在確定退耕區林種結構和樹種組成時,首先,要從思想上明確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根本目的,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和生物多樣性原則不放松,以保證退耕后森林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實現生態修復的目標。其次,在適宜發展經濟林的退耕區,要建設高標準的經濟林基地,以增加退耕農戶的經濟收入,具體工作中要切實處理好政策引導和群眾自愿的關系,切忌一刀切的做法。群眾從退耕還林中受收益了,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才能真正從意義上推進和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
3.2 進一步提高造林質量
幾年來的退耕還林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從造林質量上講仍有許多方面有待提高。首先,要進一步加強種苗基地建設和質量管理,以提高就地供苗的能力;對外來苗要嚴把種苗質量關,加強苗木檢疫和市場管理。其次,要提高造林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大先進適用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如引進耐旱樹種和壯苗繁育技術、干熱河谷造林技術等。再次,要建立分級技術培訓制度,加大對退耕農戶的技術培訓,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退耕農戶的技術和技能水平,增加退耕還林工程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作的成效。
3.3 加強撫育管理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管護是關系到退耕還林工作成敗的重要環節,在某種程度上管護比造林更重要。然而,退耕還林點多面廣,管護問題涉及面廣、時間延續長、工作難度大。因此,要明確退耕戶對退耕林地管護的責任,若管護不好,將減扣今后的糧款補助,以增強農戶的管護意識。還要嚴格檢查驗收工作,將檢查驗收的結果,作為政策兌現的依據。同時,政府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對退耕戶的引導,從思想上徹底改變以往只種不管的觀念,并加大對退耕地管護的補助力度。還要堅持“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政策,不斷完善個體承包措施,將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以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3.4 采取多種形式推進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工作難度大的原因一是小而散,二是延續時間長。一個農戶只有面積很小的退耕地,管護多年才能有一小點收益,積極性難以調動,但如果集中起來效果就不一樣。因此,有條件的地區可本著協商、自愿的原則,由農村造林專業戶、社會團體等租賃、承包退耕還林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集中連片造林,化零為整,并借鑒立體農業的模式,對退耕地的種植管理實行多種經營,從而保證造林質量,提高撫育管理水平。
4 其它配套工作
4.1 積極培植后續產業
后續產業是確保退耕農戶持續增收的基礎,是“退得下,穩得住”的關鍵。因此,在退耕還林工作之初,就要著手布局后續產業的發展。工作中,一是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地確定林業產業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促進產業發展。二是積極探索科學的林草、林藥、林果、林竹結合的立體種植模式和種養結合模式。這樣既能使退耕效果穩得住,又可增加退耕農戶當前收益。三是積極扶持林產品加工企業。依托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基地和產業帶,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板栗、柑橘、花椒、木瓜、蘋果)、林下產業(竹業、藥材、野生菌、花卉等)的深加工工業。實現生態修復、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目標。四是要結合鶴慶旅游業的發展、發展以休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為主的生態農業,為退耕農戶尋找新的市場和出路。
4.2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和生態移民工作
撫育管護和封山禁牧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關鍵。但是,退耕重點區往往是當地的欠發達區。一是自然條件惡劣,二是經濟發展滯后,群眾生產生活能源主要來自森林,短期內還難以改變。因此,只有大力推廣節柴改灶技術沼氣利用技術。把退耕還林工程與農村能源建設有機結合配套實施,減少退耕農戶對燒柴的需求,降低對森林資源的消耗,才能有效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此外,加快生態移民工作的進程。對一些生態地位重要、生態脆弱和基本不具備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實行生態移民。實施完全意義上的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才能有效地減輕生態壓力,促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總之,在鶴慶縣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要按照“鞏固成果,確保質量,完善政策,穩步推進”的總體要求,妥善解決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立足群眾,依靠科技,才能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群眾歡迎、生態效益顯著的有效途徑和模式。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