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夢媛
【摘要】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微博已經融入了大學生的生活。利用微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面對的新挑戰。通過對大學校園官方微博與大學生個體微博的研究,探析當代大學校園中微博輿情的特點以及大學校園中微博輿情的類型,可以得出大學校園微博輿情的引導原則與引導策略,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拓新的陣地。
【關鍵詞】大學校園;微博;輿情;引導策略;思想政治教育
“輿情,是‘輿論情況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社會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它是較多群眾關于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1]在當代大學校園,微博已經不僅是發布信息的平臺,而且是學生與教師間溝通交流、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紐帶。如何與身為網絡圍觀者的學生有效溝通,提高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的媒體溝通和主動引導輿情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校園微博輿情特點
(一)校園微輿論話題賦予學生話語權。在微博中,傳統“把關機制”的失效,使大學生真正實現了“意見自由”,這不僅激發了大學生的表達欲望,也讓大學生有了更加廣闊的言論空間而由事件“旁觀者”變為“當事人”的身份轉變,賦予了學生們話語權,也使傳統輿論場和網絡輿論場打通了各自的屏障,同時打破了傳統輿論場對信息的壟斷。
(二)校園微輿論話題時效性和現場感強。微博以其短小的體積和迅速的傳播效率深受大學生歡迎,而較強的時效性也增強了校園微博的信任度和誘惑力。在大學校園中,無線、3G網絡已經基本普及,以手機、平板電腦、PC客戶端為載體的微博也可以隨時發布消息。這種隨時隨地的發布,加上圖片、影像等的襯托,使得校園微博有更強的感染力。
(三)校園微輿論傳播性更強。由于微博的特點,例如粉絲評論關注等的方便簡捷,使得同班甚至同校的互相關注都特別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同班同學、同校同學的微博就比其他社會微博更有說服力。點對線、線對面的傳播速度,以及交互傳播的方式,使有人認為微博互動有鏈狀、環狀和樹狀三種結構模式,這三種結構模式使微博傳播的速度呈幾何級數擴展。這樣,每個校園微博發布者都有可能成為校園微輿論的流通關鍵節點。
(四)校園微輿論的傳播依賴于微博拼圖。“在微博上,海量信息的出現及不同意見的碰撞,使傳媒發展的碎片化趨勢愈加強烈!”[2]98由于微博字數的限制,微博發布者往往只能闡述一些比較主要的觀點,而對整個大事件難以有非常準確的表達。所以,每條微博的信息量都是有限的,但是這也正迎合了當代大學校園快節奏的學習生活步伐。同一主題校園事件,在不同微博發布者的瑣碎微博拼圖下呈現出來。這些主題拼圖會引起不同的微博參與者(學校領導、教師、學生)轉發、評論等等,也構成了校園微博輿論事件的組成部分。
(五)校園微輿論會有信息失真現象出現。傳統的校園輿論場中,由于審核嚴謹、信息發布分工細致,因此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很強。但是在校園微博輿論圈中,很多信息是即時發布的,除了字數之外并沒有準入性的限制。另外,由于立場、態度不同,發布言論的真實可靠性就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更為嚴重的是,在同學情分、哥們義氣等的影響下,許多微博傳播轉發是缺少認真考慮的。校園微博傳播的虛假惡意信息極易擾亂網絡環境,影響校園秩序的穩定。
二、大學校園微博輿情的類型
在傳統大學校園,普通學生可以表達訴求和反饋意見的渠道非常有限,這樣看來,學生訴求在校園官方的輿論場中是十分缺位的。微博作為學生交流互動、交友、抒發情感的平臺,是校園民間輿論場的重要陣地。若是詳細就校園內大學生微博輿情做一個描述,那么目前我國大學生校園微博輿情具體有以下表現:
(一)校園內部新聞話題在微輿論中受到關注,評論率高。在大學校園中,遇到一些校園新聞話題時,大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訴求、發表觀點。但是在以往的高校教育者看來,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微博誕生后,這種現象正悄然發生著改變。微博引領著自媒體的壯大,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一人一媒體”的輿論環境中,輿論傳播的便捷性也愈加顯現。就大學生關注的內容來看,校園內部新聞、校園校務微博發布信息等受關注度是最高的,評論率也是較高的,這同時又發揮了校園微博輿論監督和促進學校發展的作用。
(二)校園微輿論中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頻繁交鋒,你方唱罷我登場。“網絡作為不同思想發生、交流、交鋒的平臺,帶來了民間思想的活躍,也使得各種聲音的沖突被放大,各種文化潮流都在網絡上發出不同的觀點。”[3]微博平臺以其準入率高、議題設置草根性等特點,使民眾由“旁觀者”變為當事人。在高校微博擁有者中,大多數學生都能夠以理性思維看待問題,但是也有少數學生由于對事情缺少理性判斷、礙于同學面子等,發出與事實不符的微博,而校園微博傳播的虛假惡意信息,在小范圍內往往傳播迅速。如此點對面的傳播方式,也使微博輿論成為錯誤言論和不實信息滋生蔓延的溫床,引發更為廣泛的失實輿論導向,給學校和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應加大網絡監測,強化網絡管理員的把關人功能[4],并進行必要的微博輿論監督,及時安撫學生情緒,進行廣泛的解釋溝通,是高校微博輿論引導的重要工作。
(三)校園微輿論正負能量相互碰撞,互相交織。微博是一個巨大的平臺,任何一個事件、一段微博都會吸引有著不同態度、思想的關注者的不同言論。例如,對于學校處理某件事的結果,有些同學支持學校、理解學校,但也有同學并不領情,會發出一些冷言冷語。對于這樣的情況,大家也要理解,畢竟作為微博這樣一個巨大的輿論場,想要輿論統一也是不現實的。對于校園微博出現此類情況,還需要廣大的教師和領導以及學校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盡量將工作做好,互相理解包容,正面解決問題。
(四)校園微輿論中負面輿情容易反復出現,再次熱炒。在不同輿論場中,對于同一校園事件的看法有時候會有出入,這是由于不同的利益分層和思想觀點傾向所造成的。對于學校來說,校園負面事件的出現,當務之急就是安撫學生情緒,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迫切需要了解事實真相。由于這種沖突的出現,往往會在事件平息之后又重新引起同學們的關注與評論,引發新一輪的討論熱潮。這就需要校園官方微博管理者和發布者不僅要有安撫學生情緒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危機公關意識。endprint
三、校園微博輿情引導原則
(一)要堅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正確的輿論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另外,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于2012年3月7日下發的《關于舉辦全國高校輔導員職業技能競賽的通知》明確提出“微博寫作”為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技能之一。實踐證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提高校園微輿論引導能力的首要條件,也是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的必要手段。
(二)在校園輿情發生時,要堅持準確及時的引導原則。教育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指出:“提高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推動成立高校校園網網站聯盟,加強教育系統官方微博聯盟建設,整合高校網絡宣傳內容,增強高校間主流網絡輿論的互聯互動,拓寬先進文化、正面聲音傳播途徑。”在校園事件發生后,校園官方微博要第一時間發出報道,第一時間分析評論,努力在受眾中形成第一概念。要在發布及時的基礎上,重視態度的引導,謹慎做出結論,以免造成更加消極的影響。另外,在校園微博輿情發生時,作為校園官方微博,要避免官僚主義作風,以及“假大空”的形象,從而使微博成為連接學校、教師、學生的紐帶,為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搭建平臺。
(三)摒棄以往大學校園官方微博過于官方的作風。在高校網絡輿論場,要避免過于官方的政治化語言。遇到一些有不同觀點的同學時,也要盡量避免倉促使用像“別有用心”“不明真相”“受到蠱惑”等詞匯。作為大學校園官方微博管理者,不僅要懂得網絡傳播特點,而且要了解網絡語言,這樣既可以使校方和同學們的交流更加暢通,也可以打破官方民間話語認知體系障礙所造成的信息交流的不對稱。公開、坦誠、富于情感,避免為網絡所左右,引領言論的發展,是校園官方微博在處理網絡輿情時所要具備的能力。
(四)加強現實校園事件的處置能力。在發生一些校園事件時,不僅要在校園輿論上占上風,更要在事件的處置上使同學們能夠滿意,使事件處置和輿論引導并行,否則只會給同學們造成“言行不一致”“說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也不利于校園微輿論的和諧發展。
四、校園微博輿情引導策略
根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計算機網絡心理實驗室和新浪微博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微博”發展報告》第二篇《中國大學生“微博”使用概況》,基于“新浪微博”平臺的大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大學校園用戶已逾3000萬。大學生注冊微博集中在18到20歲,而且尤以18歲、19歲為多,而此時恰是這些用戶踏入大學校門的年齡。[5]樂于探索的學生在開始大學生活之時,微博也進入其生活中,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伴隨他們成長。該分析也表現出,微博用戶注冊時年齡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一)大學各職能部門要建立各自的校務微博,在出現校園輿情時各部門要積極聯動。在網絡輿論場中,網絡的傳播特性使傳統的社會輿論控制系統變弱。由于網絡信息容量大、傳播載體變化快、受眾廣泛等特點,在校園輿情發生時,僅僅靠宣傳部門依靠傳統方式進行引導已經十分困難。這時,如果僅僅依靠高校官方微博進行解釋、重申等已經顯得有些力量單薄,只有各有關部門在各司其職的情況下聯動,進行輿情匯集和建立良好的研判機制,及時發現傾向性問題,提出引導和管理意見,安排部署應對措施,遵循網絡傳播的規律和特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平息校園微博輿情。輿論引導和管理的機制也需要改革,不能單純依靠傳統的思維管理模式,否則,在輿論格局已經發生根本性變革的情況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就失去了有效性和針對性。
(二)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優勢,結合傳統媒體進行輿論引導。在網絡迅速發展的當代,校園事件可以從各個渠道受到關注。例如某一校園事件發生時,從發生到見諸某同學微博,從被關注、轉發、評論到被反復強化,無形中加大了成為校園輿論熱點事件的概率。同樣,來自傳統媒體的新聞,可能因為網絡的介入,在短時間內放大了輿論效應,產生了強大的輿論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需要相互結合,引導輿論走向。這樣,既利用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領導力,又結合了網絡媒體的廣泛性和草根性,從而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因此,高校媒體建設就需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建立校園門戶網站,并做好門戶網站的維護和管理,作為校園各級主管部門公開信息的主要平臺;其次,做好校園官方微博的推廣,積極參與網絡問題和校園問題的輿論疏導和信息發布;最后,傳統媒體要和網絡媒體積極互動,保證與學生的溝通渠道更加便捷和多樣化。
(三)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把握輿論生成的特點和規律。校園網絡輿情強化了對各級校務主管部門的監督,也無形中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了解網絡的傳播特點,提高與學生溝通的能力。在校園中,由于網絡的極速發展和新穎的特點,使得有些領導干部有著“恐網”的心理,對網絡不了解、不熟悉,不會實現網絡溝通。另外,傳統的師生關系也使領導、教師和學生容易產生心理隔閡。這樣,不僅不利于了解校園微博輿情,也不利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因此,在重視校園微博輿情的同時,也必須提高校領導、老師的輿情應對能力,將網絡管理、輿情應對和媒體溝通作為干部培訓學習的重要內容。
(四)培養校園微博意見領袖,引導輿論方向。微博意見領袖指的是在校園中有著大量學生粉絲的領導、教師、學生,他們針對社會熱點、校園熱點發布微博或者評論時,往往有很多追隨者,有的觀點甚至直接影響輿論走向。在大學校園中,不僅要有領導、教師微博意見領袖,學生中的微博意見領袖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微博意見領袖往往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號召力,可以引導現實中和網絡中的輿論走向。因此,培養校園的意見領袖,在發生微博輿情時,有效發布權威信息,引導微博輿論,是切實做好校園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
五、結語
對于高校微博輿情的正確引導,不僅需要高校領導者密切關注網絡輿論場,而且需要將網絡輿論場與傳統輿論場相結合,各部門之間聯動配合。在網絡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放棄網絡媒體的力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想法,已經被大多數校園管理者摒棄。輿論場是多元化的,指望只有一個聲音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對于高校管理者來說,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做好民意疏導的基礎上引導微博輿情,是做好校園管理工作的必修課。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輿情[2013-03-2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zq1QfQ_ZsRJQMCxViVvSWAIejPZ4osLMvww6U8wqB-i68IV2Do92tKJzKE5c5tY.
[2]于陽.大學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J].新聞世界,2011(5).
[3]高宏存.政務微博:使用與管理[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3:199.
[4]曾建輝.微博假新聞的產生與防范[J].新聞愛好者,2012(8).
[5]朱廷劭,魏莉.2013年中國大學生“微博”發展報告[R].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計算機網絡心理實驗室,新浪微博數據中心,2013:5.
(作者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碩士生)
編校:鄭 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