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波 劉任重 王德章
我國民辦高校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基本完成了初期規范教學管理階段,迫切需要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轉型。原有的集權型、線性垂直教學管理體制已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推行更為科學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充分發展院級教育教學積極性成為必然趨勢。
一、民辦高校現代大學制度框架下校、院兩級管理制度的內涵
民辦高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新背景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提升學校市場競爭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構建院、系兩級管理的內部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
1.現代大學制度的內涵
現代大學制度是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在政府宏觀調控下,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施民主管理,構建舉辦者的法人實體和管理者的辦學主體權責明晰、分工明確,理順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大學內部治理結構關系的新型大學管理制度。現代大學制度由外部制度和內部制度兩個方面構成,外部制度安排包括投資體制、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等外部治理結構,內部制度安排包括權力體系、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等內部治理結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框架是:黨委領導、民主管理、校長治校、教授治學。
2.校、院兩級管理制度的內涵
校、院兩級管理制度是指在學校總體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指導下,確立校、院分級負責,共同發揮各自教學管理職能的教學管理制度。學校負責宏觀統籌規劃、協調管理運行和監控考評。將教學管理重心向院級下移,賦予學院更多的教學管理自主權,建立“以學校為主導、以學院為主體”的教學管理模式。與學校集權式的垂直管理體制相比較,校、院兩級管理制度更為科學、高效,更加有利于促進學院發揮辦學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管理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
二、民辦高校實施校、院兩級管理制度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要求
為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理順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實現“教授治學”的管理模式,必須降低管理重心,實施校、院兩級管理制度。
1.提高教育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根本目的
民辦高校是伴隨著高校生源規模急劇擴張而快速發展起來的產物,經過初期規模化發展階段,必須過渡到提高教育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傳統的集權式教學管理模式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民辦高校必須重新劃分校、院兩級管理責任與管理權限,將校級管理重心下移,由學院自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專業建設規劃,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市場的適應性,推動學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的整體發展。
2.現代大學制度要求更具特色的民主管理
為保證辦學經濟效益,大多民辦高校采取校長對人、財、物的集權管理模式,事無巨細都由校級教學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學院僅對日常教學管理事務實行執行權和實施權,無法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和自身發展情況發揮辦學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深層次教學矛盾和問題改革動力不足,教學管理工作限于上傳下達的事務性工作,建設性、發展性管理工作不力,難以培養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
3.現代大學制度要求高效管理
民辦高校發展迅速,辦學層次不斷提升,由本科教育逐步向碩士研究生培養層次拓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不斷增設新的學科專業。隨著民辦高校規模與專業的擴張,教學管理任務日益繁雜,學校集權式管理跨度大、層級多,致使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下,迫切需要降低管理重心,建立起校級負責宏觀統籌、院級自主發展的分級管理體制。
三、民辦高校具備實行校、院兩級管理的基礎與優勢
民辦高校的私有性質具有體制機制靈活、注重績效管理等特點,使其實施校、院兩級管理具備一定的基礎與優勢。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民辦高校具有更大的辦學自主權,機構調整權、資金調配權、人員聘用權,實施校、院兩級管理改革阻力小,易于新體制的確立。民辦高校資金完全由自籌解決,注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更加注重績效管理,學院易于接受目標管理與績效考評機制,便于校、院兩級管理體制的推行。
四、民辦高校現代大學制度框架下校、院兩級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議
民辦高校不能完全照搬公辦高校的兩級教學管理制度,必須探索適合民辦高校特點,支撐民辦高校健康持續發展的校、院兩級管理制度。
1.科學劃分校、院兩級權責
建立校、院兩級教學管理體制的核心是理順內部治理結構,重新分配校、院兩級管理權責。學校教學管理應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型,由過程型管理向目標型管理轉型,由事務型管理向服務型管理轉型。校級教學管理主要進行宏觀調控指導、明確辦學定位、制定學院總體發展規劃、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制定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規范協調日常教學運行、組織績效考評與質量監督。學院作為教學管理主體,側重教學過程管理與專業建設。民辦高校在劃分校、院權責方面合理掌握權力下放度,適度指導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完善績效考評機制
隨著學院教學管理自主權的擴張,學校必須實施績效管理,完善對學院的監控和考評機制。首先,要建立各主要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標準和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其次,要建立教學質量監控網絡體系,健全教學信息反饋系統,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綜合考核評估和專項評估。再次,要有效運用利益引導和行政約束兩種手段,根據考評結果對學院進行獎懲。最后,要實施教學管理問責制,對決策失誤或未完成既定教學管理目標的學院實行責任追究制度。民辦高校完善績效考評機制的重點要解決由單純課堂教學質量考評向院級教學管理綜合績效考評轉型,由以任課教師為考評對象向以教學管理者為考評對象轉型。
3. 合理實施利益分配機制
只有切實落實學院責權利的統一,才能引導各學院有效開展教學管理與教學建設工作。民辦高校普遍將教學管理權力與責任下放,但人事管理權和財務管理權集中在學校,這種“責大權小”的體制嚴重影響了學院教學管理的積極性,制約了學院的專業建設發展。民辦高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利機制,按照各學院辦學規模公平配置日常運轉經費,保證正常教學質量。同時,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有傾向性地配置重點學科建設經費和科研獎勵經費,以促進優勢學科、新興專業率先發展,凝練特色。
4.建立相應的配套制度
實施校、院兩級管理必須建立和調整與體制相適應的相關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學校針對學院權力運行的約束機制,對學院實行黨內監督、行政監察和財務監督。二是學院建立院務會制度,集體決策學院重大行政事項。三是學院建立教授委員會行使相應的學術權力。四是建立學院二級教代會,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五是配備充足的院級教學管理隊伍,加強學院教學管理人員培訓。配套制度的建立是學院管理規范、民主、高效、廉潔的有效保證。
我國民辦高校起步晚、基礎弱,但具有獨特的體制優勢和巨大的發展空間,要盡快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理順內部治理結構,實施高效的校、院兩級管理制度,以提高生命力和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曉莉. 現代大學制度下大學內部權力結構的制衡[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10(9).
[2]劉亞榮,李志明等. 高校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研究[J]. 教育與經濟,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