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麗
摘要:目的:分析癲癇合并抑郁癥患者應用拉莫三嗪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將56例癲癇合并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應用丙戊酸鈉治療的對照組和應用拉莫三嗪治療的觀察組,每組28例,對兩組癲癇抑郁癥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兩組治療前月癲癇發作次數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月癲癇發作次數及HAMD評分均明顯好轉(P<0.05),而以上指標治療前后差值比較,觀察組改善由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及藥物副作用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拉莫三嗪治療癲癇合并抑郁癥的療效顯著,臨床可應用。
關鍵詞:拉莫三嗪;癲癇;抑郁癥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069-01癲癇為發病率僅次于腦卒中的神經系統,本病的發病率較高[1]。患者發病時可導致患者完全或部分喪失行為能力,同時癲癇患者因長期受疾病的影響,可出現抑郁癥狀,兩者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目前臨床對于本病的治療仍主要以控制癥狀發作為主,臨床所應用的藥物的治療效果也并不相同。本文對我院應用拉莫三嗪治療合并有抑郁癥的癲癇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將2012年1月-2013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56例癲癇合并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癲癇及抑郁癥診斷標準,年齡需超過18歲。對照組,男19例,女9例;年齡20-56歲,平均(36.58±12.69)歲;癲癇病程1-5年,平均(3.12±1.15)年。觀察組,男21例,女7例;年齡21-57歲,平均(36.65±11.58)歲;癲癇病程1-6年,平均(3.28±1.26)年。兩組性別、年齡及癲癇病程比較,P>0.05,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丙戊酸鈉治療,即予200mg丙戊酸鈉作為起始治療劑量,每日三次口服,每5天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價,如患者無癥狀發作,則以當時劑量作為維持劑量服用,如患者癥狀仍有發作,則每次增加200mg丙戊酸鈉,但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1600mg。觀察組則給予拉莫三嗪治療,起始劑量予25mg,每晚一次口服治療,治療第三周則改為25mg日二次口服治療,每三周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價,調整藥物劑量,使維持劑量為100-200mg之間。兩組患者均治療12個月。
1.3 觀察方法:統計患者入組接受治療前1個月內癲癇發作次數并在患者接受治療前進行HAMD評分,同時對患者接受治療的12個月進行隨訪,對接受治療第12個月內發生的癲癇發作次數進行統計,并對患者在接受治療12個月后患者的HAMD評分進行統計。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癲癇月發作次數及HAMD評分改善情況。以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癲癇月發作次數改善情況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以發生次數減低超過75%為顯效,以發生次數減低50-75%之間為有效,以發作次數未達到以上治療標準者為無效。此外對患者在接受治療的12個月內發生的藥物副作用進行統計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分析,月癲癇發作次數及HAMD評分為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總有效率及藥物副作用發生率為計數數據,以百分率表示。分別應由t檢驗及卡方檢驗進行比較。當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對照組治療前月癲癇發作次數及HAMD評分分別為(3.31±1.65)次/月及(25.16±5.23)分,觀察組治療前為(3.27±1.35)次/月及(26.17±5.16)分,兩組比較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12個月后,對照組月癲癇發作次數及HAMD評分分別為(2.10±1.07)次/月及(13.35±5.12)分,觀察組為(1.25±0.95)次/月及(8.12±3.22)分,兩組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而觀察組治療前后月癲癇發作次數差值及HAMD評分差值分別為(1.12±0.51)次/月及(12.67±3.67)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19±0.75)次/月及(18.56±5.35)分(P<0.05)。
2.2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經治療后達治療顯效者15例,達治療有效者1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9.28%,對照組達治療顯效者13例,達治療有效者1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71%。兩組比較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
2.3 藥物副作用比較:觀察組治療期間發生乏力3例,發生頭暈2例,發生震顫1例,發生脫發2例,總發生率28.57%,對照組治療期間發生乏力4例,發生頭暈2例,發生震顫2例,發生脫發3例,總發生率39.28%,兩組藥物副作用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拉莫三嗪雖屬于葉酸拮抗劑,但本藥的作用機制與常用的抗癲癇藥物并不相同[2]。本藥主要作用于電壓敏感性的鈉離子通道,可選擇性的穩定癲癇病灶的放電過程,并可抑制神經遞質釋放,從而達到抗癲癇作用[3]。目前本藥在臨床治療癲癇的應用中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故本文對癲癇合并抑郁癥患者應用拉莫三嗪治療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月癲癇發作次數及HAMD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經治療后兩組月癲癇發作次數及HAMD評分均明顯好轉,而以上指標治療前后差值比較,觀察組改善由于對照組。但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及藥物副作用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可見應用拉莫三嗪雖無法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但卻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綜上所述:拉莫三嗪治療癲癇合并抑郁癥的療效顯著,臨床可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馳,劉鳳君,吳遜.拉莫三嗪與其他藥物合用時的藥代動力學特點[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0,23(4):312—314.
[2] 張冬梅.拉莫三嗪治療新診斷的成人部分癲癇的療效及其對腦電活動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19(9):797—783.
[3] 虞培敏,丁玎,朱國行,等.拉莫三嗪對癲癇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0,18(2):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