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林林(1981年-),女,主治中醫師,學士學位 研究方向:兒童康復科 小兒腦癱 發育遲緩。摘要: 目的:探究針灸聯合推拿在治療小兒腦癱方面的應用價值。方法:110例小兒腦癱患兒按照隨機原則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5例,其中對照組實施運動療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推拿治療,以10天為一個療程,對比分析6療程后兩組患兒的身體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治愈20例,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8例,有效率為85.5%;對照組治愈8例,顯效11例,有效15例,無效21例,有效率為61.8%。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腦癱臨床療效確切,可顯著提高臨床有效率,有利于促進患兒的康復,改善患兒預后,值得推廣。
關鍵詞:針灸; 推拿; 小兒腦癱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081-01小兒腦癱 (CP) 是指嬰兒出生前到生后1個月或在出生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所造成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和不隨意運動[1]。小兒腦癱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常常導致終身的殘疾。鹽城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自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腦癱患兒110例,通過對比分析發現,針灸聯合推拿治療該病臨床療效確切,現總結如下。
1 資料
1.1 一般資料:110例患兒均是鹽城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自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病人。觀察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在3月-7歲之間,平均年齡(3.6±1.4)歲,其中痙攣型33例,不隨意運動型9例,共濟失調型6例,肌張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癱瘓部位:單癱7例,雙癱9例,三肢癱11例,偏癱5例,四肢癱23例。對照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在4月-7歲之間,平均年齡(3.5±1.2)歲,其中痙攣型32例,不隨意運動型10例,共濟失調型8例,肌張力低下型3例,混合型2例;癱瘓部位:單癱4例,雙癱10例,三肢癱12例,偏癱6例,四肢癱2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及癱瘓部位方面無明顯差異性(P>0.05),存在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參考2004 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還提出腦癱的分型[2];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兒科學》中制定的關于“五軟”、“五遲”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診斷的相關標準者;經顱腦MR檢查支持者;父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符合中醫相關診斷者;年齡在3月-7歲之間者。
1.4 排除標準:嚴重智力障礙者;癲癇經常發作者;嚴重水、電解質紊亂者;嚴重皮膚病患兒;凝血功能異常者;中途治療終止者;嚴重器質性顱腦疾病患兒,如腦水腫;傳染性疾病患者;遺傳性基因異常者;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針灸刺益氣活血、補益肝腎、逐瘀通絡為治療大法。頭針選擇百會、風池、四神聰及頭維四穴為主穴,以15-25o角刺入帽狀腱膜的下層,留針90分鐘,并間歇性的給予適量的刺激,每天一次,10天位一個療程;注意力不集中者加刺額頂,發育遲緩者刺額旁,運動感覺皆障礙者加刺頂顳帶。體針則根據患兒的不同情況選擇針刺曲池、手三里、內關、環跳、腎俞、足三里、解溪、太沖、委中、承山、陽陵泉、大腸俞、昆侖等穴位,常規應用平補平泄法,每次留針40min,10天一療程。痙攣型者加中渚、外關、后溪、秩邊、腰陽關、承扶、照海、申脈等穴;軟癱者加脾關、梁丘、腎俞、肝俞、扶突、完骨、天窗及氣舍等穴;流涎者取迎香、地倉二穴,語言障礙者加廉泉穴,頸軟者加刺大椎,腰軟者加刺腎俞、陽關。推拿治療:根據患兒的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推、拿、揉、點、扣、捏等手法治療,點按的穴位常常選擇百會、風池、攢竹、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脾俞、命門、環跳、委中、承山、陽陵泉、昆侖等;一般每天一次,每次30min,亦為10天一個療程。針灸及推拿均連續6各療程。運動療法是以Bobath療法為主的康復性訓練,主要包括坐位、臥位、四肢功能性訓練、平衡性訓練等,每天兩次,每次持續1h,亦10天為一個療程。
2.2 療效評價標準[3]:治愈:發育順序達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身體異常姿勢消失,肌張力恢復,語言功能、肢體功能恢復,反應能力強;顯效:發育順序趨于正常,身體異常姿勢顯著減少,肌張力改善較大,肢體功能欠佳,智力與語言功能有顯著提高;有效:發育順序有一定改變,肌張力與其他身體功能稍有改善,語言能力欠佳;無效:發育順序、肌張力以及身體功能較治療前無顯著變化,語言功能未改變。
2.3 數據處理: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實施t檢驗,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結束后,治療效果出現明顯差異,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組別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觀察組201898 85.5▲對照組811152161.8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4 討論
小兒腦癱屬于中醫“五軟、“五遲”的范疇,資料顯示,國際上統計腦癱的發病率為1-5‰,我國腦癱患病率為1.8-4.0‰,并呈逐年增加的趨勢[4]。小兒腦癱病因復雜,但可總結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以致機體精血虧虛,上不能濡養髓竅,下不能濡養四肢所致,故而其病機為腎精虧耗、髓海空虛,治療上應當以填精益髓,補益氣血為主。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交匯之處,內藏腦髓以統領全身。針刺頭部穴位的治療方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本理論基礎,結合現代醫學,實現填精益髓、醒腦開竅的治療目的。頭針治療選擇百會、風池、四神聰及頭維為主穴,百會穴位居顛頂,乃諸陽交匯之穴,是督脈要穴,刺之可鼓舞諸陽,達醒腦開竅、疏通經絡之效;風池穴為足少陽、陽維交匯之處,陽氣豐盛,以針刺之可鼓動陽氣上行,濡養腦竅;四神聰乃奇穴,刺之具有寧心益智,安神醒腦之功;頭維穴為足陽明經腧穴,具有向頭部輸送陽氣及精微物質的功效,以針刺之可強化其功。針刺軀體諸穴,具有補益肝腎、填精益髓、強筋健骨、疏通經絡、溝通內外之功,能夠明顯促進軀體氣血運行。現代醫學認為,針灸能夠調節大腦皮層的功能,促進腦細胞的代償;增加顱腦的血流量,改善腦代謝;改善神經、肌肉的營養狀態,促進肌力恢復;修復受損腦組織,恢復腦功能。
小兒推拿是一種以中醫辨證理論為基礎的保健方法,通過對不同的手法能夠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目的。現代研究認為,推拿能夠產生體表-內臟反射舒張毛細血管, 改善微循環, 調節局部免疫狀態,抑制生物性物質的釋放,從而改善腦部的血液灌流,減少腦神經細胞損害,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5]。針灸聯合推拿療法可達補精益髓、益氣養血、調補肝腎、疏通經絡、濡養筋骨肌肉之效,繼而實現治療目的。本研究也證實,針灸推拿結合治療小兒腦癱,臨床效果顯著,療效確切。
總之,我們認為針灸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腦癱可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改善患兒預后。
參考文獻
[1] 黃 茂,范煥芳,安志英.針灸推拿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56 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2,23(12):101-102.
[2] 林慶. 2004 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 2005, 43( 4) : 262.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中華兒科雜志,2005(4):186.
[4] 朱 靜,張立勇,邵湘寧.針灸治療小兒腦癱的Meta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3,19(11):62-63.
[5] 于聰慧,李廣濤.針灸推拿治療小兒腦癱25 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08,3(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