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芳 等
摘要:隨著各高校擴招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高校困難學生所占比例也進一步增大,這嚴重影響著我國高校教育公平地實現。對此,學校應積極制定貧困生援助政策,建立一套完善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將“助困”與“育人”有機結合,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高校 國家資助體系 貧困生 助困育人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的成本也逐步提高,貧困學生作為一個極特殊的學生群體,已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如何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緩解經濟困難學生的壓力,實現教育公平,高校應積極改進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制定切實有效的資助措施,是解決當前貧困學生教育管理的關鍵。
1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構成
1.1 獎學金
所謂獎學金,就是指包括國家和學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在內而設立的多種形式的,對那些在校成績優異的學生的一種獎勵。國家設立的獎學金組要包括三種,即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通過設立獎學金幫助那些經濟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學生實現了“大學夢”。
1.2 貸款制度
1.2.1 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是在現有的市場經濟前提下,黨中央、國務院通過金融手段對我國普通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是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之一,在解決經濟困難學生學費、生活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在資助體系中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助學貸款的相關規定,國家助學貸款的最高限額為每人每學年6000元,國家、學校和各部門在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過程中要明確責任,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積極改進國家助學貸款機制。
1.2.2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就是指國家通過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向那些符合貸款條件的普通高等院校發放的助學貸款,其每學年的貸款限額也是6000元,申請時間為每年一次,申請時申請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及擔保,僅需由學生和家長共同承擔還貸責任。符合該項條件的新生和在校生均可向戶籍所在地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辦理。
1.3 勤工助學制度
勤工助學是高校為配合教育收費制度改革而推出的一項重要措施,即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參與學校管理獲得相應物質報酬的一種資助方式。在此過程中,經濟困難學生一方面鍛煉了自己,提升了自身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們解決了自己的經濟難題,保證了學業的順利完成。這項制度一舉兩得,深受學校和學生們的歡迎。
1.4 特殊困難補助制度
經濟困難補助制度是高校的另一項對經濟困難學生的進行資助的重要措施,它作為一項輔助措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指經濟困難學生在面對一些特殊的、突發性的困難時,通過向學校領取一次性補助的方式解決現有困境。經濟困難補助制度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撥款、學校出資、社會各界籌款等,由學校負責管理和評定。
1.5 其他補助及減免制度
其他補助及減免制度包括減免學費、實施校內助學金、師范學院學生實行免費教育等內容,這也是國家資助體系的組成部分。
2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資助政策體系不夠完善
2.1.1 認定機制存在問題。因各地發展水平和生活消費水平的差異,尤其是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給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帶來了很多問題,再加上申報程序、家庭收入情況、貧困舉證等環節,就使得高校的貧困認定工作缺乏統一的標準。雖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有效方法,即采取貧困生家訪,但這種辦法費時費力,可操作性不強。因此,當前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統一貧困生認定機制,使得貧困生認定有據可依。
2.1.2 教育救助有失偏頗。目前,雖然我國國務院制定了全新的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并由各級政府負責具體實施,但由于職責交叉,分工不明,各個資助體系缺乏相互協調性,再加上對資助安排和經濟困難學生的具體情況缺乏足夠了解,就造成了教育救助有失偏頗。如獎學金的設定初衷就是為了獎勵那些品學兼優的在校生,因此學習成績就成為了獎學金評定的首要依據,但很多經濟困難學生由于所在地區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因經濟方面因素而產生的種種負擔和壓力,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成績標準常常使得他們無緣獎學金,教育救助只面向那些成績優異的貧困生。
2.1.3 獎學金和其他補助政策缺乏相互協調性。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在同一學年內,學生可以同時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但不能再申請國家獎學金。另外,各高校也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一系列補助政策,但由于相互之間缺乏協調性,往往會在實際操作中出現重疊或遺漏的情況,有些品學兼優的經濟困難學生可以同時拿到幾項經濟補助,但有些學生卻得不到應有的補助,資助覆蓋面小,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一些來自邊遠貧困地區的貧困生,他們會因得不到應有的經濟資助而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影響其正常發展。
2.2 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頗
2.2.1 片面重視物質自主,忽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現在,高校在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時主要以物質方式為主,但在學生自我發展和能力培養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國家和高校在對在校貧困學生進行資助時,主要采取救助式扶貧方式,即無償性經濟資助。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進一步推行,貧困學生的數量勢必會進一步增加,國家和學校要承擔更重的經濟壓力,同時還會對貧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因此,目前積極建立一個貧困生發展平臺已逐漸成為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問題。
2.2.2 資助操作程序有失規范,資助流程有待細化。當前,高校在進行貧困生資助工作時,只是關注他們的經濟和生活貧困,卻忽視了他們的另一種貧困——心理貧困。目前,雖然高校貧困生中的大部分心理是很健康的,但還有一部分貧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在開展助困工作時不能忽視貧困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注意保護和尊重貧困學生的隱私,將經濟救助和心理救助有機結合起來。然而在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調查中顯示,一些高校在進行貧困認定工作時要求學生當面介紹家里情況,嚴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有些貧困學生為了避免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情況,就選擇了放棄助學金申請。所以各高校要積極規范資助操作流程,細化資助流程,避免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貧困”。
3 助困育人資助體系的探索和構建
3.1 助困育人資助體系的理念分析
3.1.1 優化資源配置,制定適度資助政策。高校在制定資助政策時要遵照適度性原則,即根據貧困學生的經濟困難程度做出相應資助。各高校在進行貧困生認定時,要合理安排資助名額和資助數額,除國家助學貸款以外,其他各項資助均實行“額度上限”制度,避免出現資助款過度集中的情況,有失教育資助的公平性。
3.1.2 有償資助為主,無償資助為輔。隨著高校擴招規模的進一步增大,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也進一步增多,為了實現資助經費的充分利用,推進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持續有效進行。學校要積極轉變資助工作理念,將資助政策從以往的無償資助逐步向有償資助轉變,以有償資助為主,無償資助為輔。同時學校還要積極開展勤工助學行動,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磨練意志。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手段獲得報酬,促進德、智、體、美等品德全面發展,增長才干。
3.1.3 助育結合,在助困中育人。高校制定資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經濟困難學生實行經濟資助的方式,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一般采取“育人為本,助育結合”的工作思路,將助困與育人有機結合,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2 構建“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
3.2.1 在規范管理中育人。高校應有效整合各項資助政策,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其他資助為輔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①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這種助學貸款無需抵押,是所有資助政策中資助面和資助力度最大的一種形式“應定位于資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解決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學習費用的主渠道。②勤工助學。勤工助學作為高校的一項重要資助措施,在資助經濟困難學生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勤工助學主要通過學校提供資金和崗位,學生用勞動換取報酬的方式解決經濟和生活問題。這一方面緩解了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解決了其生活問題,保證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勞動得到了實際鍛煉,提高了動手能力,鍛煉了意志品質。但應注意的是學校在制定勤工助學措施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承受能力,適度安排,不可強度過大,每周工作時間控制在10以內,每月補助金額應在300-400之間。③學院獎學金。學院獎學金是各個學院為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經濟問題而設立的一種獎勵。在學院獎學金的設立中應遵照適度性原則,以勤工助學為中心,將助學經費主要投入到勤工助學當中。④臨時困難補助。臨時困難補助主要用于解決一些臨時出現的緊急性事件,它的覆蓋面有限,人均資助額度較大,以免影響補助效果。學校采取一次性補助的方式,用于解決學生燃眉之急。
3.2.2 在實踐運作中育人。①發揮獎、助、貸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學校要注意在獎學金評選過程中,通過開展爭先創優活動,以優秀學生的模范性,鼓勵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奮發學習,獲取獎學金為自己解困。在開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中加強誠信教育,培養學生信用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助學金發放中,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樹立感恩回報社會的意識。②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在各項資助工作中,勤工助學的助困與育人功能結合最緊,因此,要特別注重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一是讓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勞動獲得報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覺,有利于其克服自卑感,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通過勤工助學,讓他們了解勞動的艱辛,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價值觀,增強其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自立、自強意識以及感恩意識;三是通過勤工助學使其融入到集體活動中,多與他人交往,促進其人際關系的改善和自信心的增強。③采取精神激勵方式,激發經濟困難學生主觀能動性。目前,高校的資助資金相對充足,學校要進一步擴大對困難學生的資助覆蓋面,物質和精神資助相結合。學校應該積極引導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另外學校還應建立精神激勵機制,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活動,可以選取幾例在校貧困生自強不息,拼搏奮斗的事跡激勵其他貧困學生努力學習,奮發成才。
4 結束語
作為高校的特殊群體之一,目前經濟困難學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這嚴重制約著我國高校教育公平的實現。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應該突破以往單純的物質資助模式,采取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新型資助方式,積極構建相應的資助體系,以求盡早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莉芬,黃建美.高校助困與育人結合的資助體系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3):55-58.
[2]伍冰,張桂華,唐秋紅.高校助困與育人結合的實踐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中,2012(1):120-122.
[3]黃少玲.論“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3:65-67.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2012ZZ0321);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學生工作研究課題(桂工業院[2012]52號)。
作者簡介:許雪芳(1982-),女,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