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鋒等
摘 要: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實施最終將有賴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從小開始,僅把創新的著眼點放在高等教育的協同創新上,勢必導致國家創新系統的基礎能力不足。而從基礎教育開始的隱性知識的開發,通過社會優質要素的協同參與教育,將掀起一場學習的革命與創新的學習與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的全程創新,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職業教育,這是國家創新戰略不應逾越的基礎發展戰略。
關鍵詞:隱性知識;校企協同;創新意識;潛能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277-02
創新成為我們當下熱門的話題,無論是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唯有創新才有可持續的發展,這種能夠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這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課題:如何造就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人才?以隱性知識的開發為重點,培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發揮學校與社會組織“群育”的協同效應,改變學校單一的傳授顯性知識的傳統教育,從基礎開始夯實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把著眼點轉向創新人才培養鏈條的低端,即創新要從小抓起,這才應該是國家創新戰略的邏輯起點。
一、基本理論與思想和有關概念的界定
(一)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這一概念是由英國科學家、哲學家波蘭尼(polanyi)1958 年在《人的研究》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所謂隱性知識,是指我們習得的、加工的、能有效使用的,但又不能夠予以明確表述的知識。波蘭尼指出,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圖表、數字公式來表達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但也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表述的,例如,我們有關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隱性知識或稱為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即為個人所擁有卻難于明確言述、傳達的知識。隱性知識通常包括信仰、隱喻、直覺、靈感、思維模式和訣竅等。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豐富、更寶貴、更能創造價值,因而隱性知識會成為新時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點關注。
(二)協同思想
協同思想源遠流長,從詞源上分析,“協同”(synergy)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意為“協調合作”。管理學界,有關協同的概念最早由H伊戈爾·安索夫(H·Igor Ansoff)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戰略》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協同是公司戰略的一個要素,同時提出了協同的經濟學意義。即協同表達了1+1>2的理念,也即企業的整體價值大于企業各獨立組成部分價值的簡單總和。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協同學,則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enn Haken)創立。哈肯把“協同”定義為: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作,使整個系統形成微觀個體層次所不存在的新質結構和特征。而文中談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協同則是要發揮多要素教育的協同效應,把校企看作是一個協同系統,企業、科研院所、其他營利與非營利組織則是組成這個協同系統的子系統,而政府獨立于系統之外,是校企協同系統的外部控制參量,從而形成一個科學、理性、充滿了豐富實踐啟迪的協同教育創新大系統,以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三)校企協同
文中所提的校企協同與當下廣為認同與理解的“校企”有些不同,這里的“校”不只是高校,而是泛指我們的各級各類的學校,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這里的“企”不只是企業,還包括其他社會非營利部門。這樣就會充分利用社會組織的所有有利于創新教育的因素融入學生培養教育中,校企協同的最佳效果就會得以呈現。校企協同的動力來自于雙方從緊密合作中受益,一方面學生教育走出書本與課堂,走進科研、生產、經營的實戰領域,會得到校園內無法獲得的教益;另一方面企業在傳播自己的文化、形象和將來的人才儲備上,潛在的優勢逐漸會發揮出來,因為有了這樣的協同,可以使企業、學校雙方受益。
二、創新的人才培養需要創新的教育與學習
(一)關注個性發展
創新是對傳統理念和舊有模式的創造性顛覆,必須有別于群體思維和既有思維的獨特思維品質,能否實現獨特的個性發展,直接關系到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要突破中國大學過于強調學生的共性培養、共性制約和共性評價的桎梏,調整統一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計劃,改變給予式的知識傳授方法和千人一面的人才質量評價方式,以實踐創新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用發現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變異思維。
(二)培養團隊意識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學科交叉、專業交叉以及文化多元共融的趨勢,個人知識的有限性使得創新的難度越來越大,團隊創新合作的優勢特征越來越凸顯,因此,培養學生的團隊協同意識,對于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十分重要。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通過走出校園開展校企協同,在與企業間的各種互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自覺合作意識和包容的心態。
(三)引領實踐探索
科學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切創新過程無不與實踐探索相聯系,實踐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創新只能以不同的實踐形式來完成和體現,實踐是創新的根本途徑和動力源泉。由于經驗的缺乏,大學生的實踐難免陷于盲從與盲動,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實踐的引領,使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 學術性和探索性,通過實踐探索培養和拓展學生的專業興趣,磨煉意志品質,激發創新意識,造就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四)激發創新精神
創新是所有人不懈追求的夢想,特別是那些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大學生,創新的幽靈無時無刻不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徘徊,但創新意識不等于創新實踐,要把創新意識提升到創新實踐層面,還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主義與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五)啟迪創新思維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不斷地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給予尋求創新著眼點和著力點的思想方法,使之逐步形成卓越的創新思維品質。創新思維可以說是一種叛逆思維,隱含于奇談怪論之中,看似荒誕不經,卻孕育著鮮活的思想生命,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須有超越現實科學理論和文化觀念的洞悉力,善于發現并悉心呵護那些稚嫩的新理念或新方法。
三、基于隱性知識開發的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戰略和路徑
(一)隱性知識的獨特作用機理
在科學創造過程中,任何一項問題從提出到解決都需要直覺、記憶、學習與思維等多種認知成分的參與,其中也包括對隱性知識的內因認知與對顯性知識的外顯認知。內隱認知是指個體意識不到的認知活動,像直覺、頓悟等心理現象都以無意識加工為主,可以歸類為內隱認知的思維方式。這種認知隱性知識的思維有助于個體開發創造力并且完成創造性的工作。
(二)創新人才的培養戰略應始于基礎教育階段
在一次同一位美國馬里蘭大學回來的校友談話中,了解到了美國的小學生的一個家庭作業讓我震驚:他三年級的兒子假期留的一個作業大致是這樣一種情況:一桶水,表面上有一層油,讓學生想盡各種辦法,包括實際動手、查資料、詢問父母、詢問老師或到化工企業調查等,如何把水和油分離出來,這對我們來說會感到很驚訝,這怎么會是小學生的作業呢?國外從小就開始培養科學研究的養育條件。而我們的社會實踐環節往往流于形式,談不上研究、動手能力,一切圍繞考試。當國家把創新戰略的著眼點放到基礎教育階段時,基礎教育的改革將勢在必行,圍繞培養創造能力為中心,讓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從而為國家創新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校企協同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與基本模式
1.校企協同的路徑。單純學校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以學科劃分的知識教育將問題的系統性聯系割裂開來,校企協同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直接面向生產和科研實踐的機會,充分發揮科技與經營型企業重大項目開發或新產品研發與促銷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功能作用。通過社會其他組織如公益組織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情商發展,通過教學與科研實踐有機結合,可以深入到實際社會生活中去,通過學校現有的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環節是學生走進企業生產、科研與經營實踐。
2.協同培養的基本模式。(1)協同優勢的教育要素采取開放辦學。一改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吸納優質的新鮮的教育要素進入教學中。在英國的小學教育中,當講到社區這個詞時,會談到醫院、學校、郵局、消防服務機構。講到消防的時候,就把消防員請到了課堂,消防車開到了校園,并模擬火災發生時如何救災的場景,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了對消防隊員職業的認識、敬佩以及消防工作的意義的了解。使孩子開闊了眼界,還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不會像我們的社會與家庭教育,產生了對一些職業的歧視。(2)組建學習共同體促進隱性知識的共享。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行業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各企業都在朝著學習型組織建設和發展,在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過程中,校企間的深層次合作與融合就會有創新的啟迪。小組間個體之間經常形成頭腦風暴,互相啟發、激勵,從而產生新的創意。每個人擁有的隱性知識還能在交流中潛移默化的傳遞與分享,提升創新意識、激發創造力。
參考文獻:
[1] 管利榮.國際典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9).
[2] 吳紹芬.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現代大學教學,2011,(6):100-104.[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