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影響的日益擴大與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各國學習漢語的人數急劇增加,學習漢語的人群也從以往的大學生為主擴展到更廣的年齡階段,這就使漢語國際推廣的范圍不斷擴大,方式逐漸多元化。在這一背景之下,國家設立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其培養目標為“適應國內外漢語教育教學環境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國內外多種漢語教學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業教學人才”(據《招生簡章》)。但處于創立和發展初期,該專業碩士的培養還存在一些令我們困惑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相應的解決措施既依靠政府部門的決策,也需要來自教學一線教師的意見與建議。
1 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專業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來自于不同方面,主要體現在:
1.1 關于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問題。這一問題與培養模式中的課程設置密切相關。應當設置哪些核心課程和選修課?每門課程中應包括哪些內容?如何做到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全面合理又突出特色?如何體現“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這些是不同部門、不同課程的教師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1.2 關于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習動機。從知識背景講,多數學生的原專業為外語或中文,也有一些是法律、經濟等專業。從學習動機講,其中的多數學生對中國語言與文化有興趣,有志于漢語國際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當然也有一些比較盲從熱門專業的學生。這些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學習動機導致學生在聽課方式、學習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
1.3 關于評價標準。目前授課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主要參考的是學生的課堂表現與考試成績,實習機構主要依據他們在選拔面試中的表現。但這些方式能否全面有效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國家漢辦在近年推出的國家公派漢語教師評價標準和選拔程序以及其他關于人力資源的評價方法也許可以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參考。
1.4 關于實習問題。高校的國際漢語教育碩士主要面向各高校的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在當地擔任教學任務或為教學做一些服務性工作。但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這樣的實習機構;另一方面在被派往海外漢語教學機構之后,是否都能上講臺真正地從事漢語教學?他們在實習中遇到教學問題時找哪些人尋求幫助;哪些部門對其實習進行指導和監督管理?凡此種種,都是目前困擾各培養學校的主要問題。
2 解決問題的辦法
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在現有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案,雖說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也請看作是對以上的問題給出的一些嘗試性的建議吧:
2.1 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訂相應的培養方案與課程大綱。說廣泛,也就是說意見的征求應該盡可能地涉及該專業的相關部門,包括政府部門、教育部門、教師、學生、海外教學機構等等。在教學大綱的制訂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區域特點,不同的地域所面臨的教學對象特點和文化也有所不同,因此大綱的制訂既要保持規范性、權威性、科學性,同時又要考慮到不同院校所培養學生擬派往國家的不同,使得在依據大綱進行教學時不失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2 深入調研,根據不同地區的需求,進行多層次的師資培養。國外許多地區的中文教學已經發展為多種形式、多種層次并存,我們的教師培養也應該在對海外漢語教學情況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展針對不同需求的教師培養。
2.3 開拓實習基地,加強實習管理。面向國外中小學的教師培養,最理想的當然是到國外中小學進行實習,但目前的條件好像達不到每年培養的數百名學生全部派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國內開拓更多的實習基地,例如許多城市的國際學校招收國外學生的中小學等。另一方面,也可將國外的實習學校從公立的中小學擴展到各個層次的中文教學機構,例如孔子學院、穩定的社區中文學校,甚至大學中文系等等。在開拓實習基地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實習教師的指導與管理,建立培養學校、實習學校、實習教師之間暢通的三方聯系,保證實習教師在實習期間得到有效的指導。
3 關于培養中的課程設置
國家漢辦曾于2007 年頒布了《國際漢語教師標準》,該標準中由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師綜合素質這樣五個模塊組成。綜合比較與分析國外有關學校第二語言教師培養中的課程設置,可以發現比較明顯的特點是:以教學能力為核心,突出應用特色。
3.1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從學習者的角度研究語言習得規律,了解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存在的普遍規律與個體差異,分析這些規律的形成特點與影響因素,能更好地預測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使教學設計更有針對性。
3.2 課堂教學方法課程直接面對教學操作,幫助學生完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活動設計、學習者的評價與測試、課堂觀摩、案例分析等具體的教學活動。
3.3 文化與跨文化課程中由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無法以文化知識的教學為重心,主要應該培養學生從文化的視角分析語言和社會現象,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國外工作,這門課中也可以包括各國語言政策、教育制度的介紹等內容。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專業教學人才,而這一目標應該也是依托于全面、靈活、針對性強、突出應用的課程設置來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汲傳波,劉芳芳. 國際漢語教師繳遇著研究. 國際漢語教育[J]. 2009(3).
[2]金立鑫. 教師、教材、教法內涵和外延的邏輯分析. 語言教學與研究[J]. 2009(5).
[3]林崇德,申繼亮. 教師素質的構成及其培養途徑 中國教育學刊[J]. 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