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城市化進程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問題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教育、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共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公交站點)以及社會保障四個方面選取指標,建立指標體系,并采集1978~2011年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由以往城鄉分割逐步轉變為城鄉統籌,同時,在今后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應重點考慮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治理與改善,以及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基本公共服務;城鄉統籌;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4)06-0047-05
一、引 言
城鄉二元結構一直以來都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在我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二元結構的一大特征是將“城市—農村”在空間上加以區別,而正是這一“壁壘”,致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及其生存發展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方式和管理制度也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這一差距的日益加大是造成我國當前“三農”問題最重要的體制性根源之一。目前,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充分表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最強有效的方法就是城市化,因而,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據預測,到“十二五”期末,中國的城市化率將超過50%。城市化是否能真正起到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配置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當前,我國城市化過程表現出的基本特征即各類要素資源城市化的速度遠遠快于社會公共資源。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我國城鎮職工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項目已經全部出臺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實際覆蓋率達到70%~80%的同時,農村養老保險仍處于試點階段,覆蓋面不足10%;農村低保制度僅覆蓋約50%的農村貧困居民;農村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窄、層次低、社會化程度低。截止到2012年年末,只有4 976萬農民工參加了工傷保險;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農民工只有4 249萬人且農民工的社會保險關系難以接續等問題突出。此外,我國85%以上的優質衛生設備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投入少、缺乏人才,幾乎難以維持生存,廣大農民長期處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境中,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普遍存在。這些現象都是城市化進程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非均衡的不同層面反映,由此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配置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在社會轉型關鍵時期所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國外發展經濟學家Paul Rosensten、Albert Hirschman甚至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定義為一種社會分攤資本,應當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指標體系的選取
為清晰地研究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狀況,本文首先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研究對象主要確定在符合法定最低標準的教育、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共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公交站點)以及社會保障四個方面,然后充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通過選取衡量城市化進程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方面的差異性因素,設計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內涵和指標體系設置的基本原則,考慮到數據獲得的難易程度和定性因素的不易量化等因素,本研究著眼于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取變量,分別從城鄉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四個方面進行選取了十六個指標,構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四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緊密聯系,共同構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考核衡量體系。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主要是為了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最終形成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配置。但是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方向、速率與我國城鄉社會經濟情況、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體制機制的建立完善等具有重要關聯。根據上述分析,構建的指標體系如下表1所示:
三、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模型構建與結果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分析思路
為了科學衡量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水平和程度,以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狀況作出評價,本文中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農村調查年鑒》數據以及相關部門的統計年報,其中農村的數據部分主要來源于《中國農村調查年鑒》,城市的數據通過年鑒數據和實際數據的運算取得。在此基礎上,通過相關的整理、分析及計算,得到1978~2011年的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指標數據,通過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基本情況進行評價。
(二)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原始指標數據相互之間存在量綱和數量級的不同,因此需要進行原始指標數據的標準化處理。通過運用SPSS16.0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的基本公式可寫作,ZXij=Xij-Xj-Sj其中Xij為原始指標數據,j為該類指標數據的樣本平均值,Sj該類指標數據的樣本方差,ZXij為標準化后的指標數據。
(三)模型分析結果
本研究基于時間序列的縱向分析評價,采用1978~2011年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數據,借助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首先對樣本數據進行KMO檢驗,檢驗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檢驗結果在0.9以上非常好;0.8以上好;0.7一般;0.6差;0.5以下不可接受。本研究KMO檢驗的結果顯示最大值為0.791,最小值為0.707,平均值為0.752,這表明所選用的評價指標基本適合運用因子分析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計算出R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見表2)。
表2中第二列方差貢獻率反映了每個因子所包含原始數據信息量的大小,前五個因子包含了原始數據83%的信息,滿足了因子分析用變量子集來解釋整個問題的要求,所以取前四個因子做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方差極大法旋轉因子矩陣,對前五個因子建立因子載荷矩陣,盡量使原始變量在某一因子上的載荷最大,以便對因子變量的解釋更容易進行,方差極大化正交旋轉結果見表3。endprint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X21、X24上有較大載荷,分別是城鄉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比重之比和城鄉中小學遠程教育覆蓋率之比,側重于從基礎教育方面反映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狀況,故將該因子命名為基礎教育因子,用F1表示;第二主因子在X22、X23上有較大載荷,分別是城鄉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之比和城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量之比,側重于從職業教育方面反映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狀況,故將該因子命名為職業教育因子,用F2表示;第三個主因子在X31、X32、X33、X34上有較大載荷,即城鄉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之比、城鄉每萬人擁有病床數之比、城鄉衛生廁所普及率之比和城鄉衛生事業費占財政支出之比,這三個指標都反映了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方面的差異,故將該因子命名為醫療衛生因子,用F3表示;第四個主因子在X41、X42和X43上有較大載荷,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之比、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之比和城鄉敬老院數量之比,這三個指標都反映了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方面的差異,故用F4表示,并將該因子命名為社會保障因子;第五個主因子在X11、X12、X13上有較大載荷,即城鄉公路網總里程之比、城鄉公交站點數量之比和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率之比,偏重于從基礎設施角度反映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狀況,故將該因子命名為基礎設施因子,用F5表示。新的因子解釋見表4。
主因子重新命名后,可分別計算出其得分,本研究將其方差貢獻率歸一化處理后作為權重,對主因子進行線性加權求和,最終可計算綜合得分Y,Y可表示為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的水平。本研究選取1978~2011年以來,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變量數據,可繪制不同時期中國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狀況的曲線,直觀地反映在城鄉關系不同的歷史時期,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情況,如圖1、2所示。
四、結論探討
根據模型分析結果可知,從總體趨勢來看,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統籌度在不停的波動之中并且具有階段性的拐點,中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經歷了從不協調逐漸走向協調發展的整體變動。從圖2可以明確看到,1978~2011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發展趨勢是在波動中不斷趨于融合的,即城鄉之間的差距由擴大轉向縮小的趨勢。改革開放之初即1978~1990年,城鄉差距明顯,這主要是由于此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是在剛建國后城鄉分割的戰略下進行的,解放以來到改革開放之前重工業化的城市偏向發展,重工業主導型戰略使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差異明顯,各種資源要素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也趨向于首先滿足城市經濟和城鎮居民的需要,城鄉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均衡。1990~2000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開始逐步發生變化,重城市、輕農村的情況開始有所好轉,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步重視農村公共設施和社會事業的完善,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地深入市場化改革,農民逐漸可以分享改革成果,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差距仍然存在。2000年以來,尤其是2003年隨著我國“城鄉統籌”戰略的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刻地體現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過程中。在這一時期,國家不僅免除了農業稅,而且還對農村的教育、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等方面加大了投入。與此同時,城市經濟、城鎮居民收入也在以很高的速度增長。因此,此時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方面的差距呈現逐步縮小趨勢,總體表現出平穩發展的態勢。
具體而看,圖1中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的主因子得分示意圖上可以看出主因子:城鄉基礎教育因子、職業教育因子、基礎設施因子、社會保障因子和醫療衛生因子的變化趨勢。
基礎教育因子在1978~2000年波動較為明顯,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城鄉基礎教育的非均衡配置化程度明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戰略的提出,各種資源要素流向城市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在這一過程中城市基礎教育得到優先發展和完善而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相對緩慢,城鄉差距不斷拉大。2000年以來,國家日益關注城鄉基礎教育的差距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專項財政資金支持農村教育,改善農村教師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進行中小學設備改造和軟硬件基礎設施更新,提出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明確規定,提高財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2011年達到15.8%、2012年達到16%。
職業教育因子得分在1978~2011年的變化趨勢相對明顯,總體趨勢呈不斷縮小的態勢,中間的拐點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此之前中國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嚴重失衡,農村職業教育幾乎空白,而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職業技術學校、成人職業技術學院的數量、設備以及規模不斷提高。但是2000年以來,職業教育因子的變化趨勢越來越平緩,而且數值越來越趨于穩定,說明城鄉差距逐漸變小,這是因為國家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問題,形成由教育部門管理、統籌安排、步調一致、資源共享的發展局面,農村職業教育條件和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城鄉職業教育資源的均等化配置初步實現。
醫療衛生因子則在這段期間呈現持續波動的態勢,上下波動較為明顯但幅度趨于平緩,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我國醫療衛生資源的城鄉非配置是比較明顯的。由于本文選取的指標主要依托人口因素,而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的城鄉間流動以及城鎮化率水平的不斷提高可能會加劇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方面的不均衡表現。隨著我國城鄉統籌戰略中對民生工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醫療衛生事業經費投入的不斷提高,改善農村地區居民的醫療水平,加快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改革,推進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均等化進程。
社會保障因子的變化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處于調整改革期,這一時期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城鄉社會保障差距表現的尤其明顯,城鎮居民在進行社會保障廣覆蓋的同時,農村居民社會保障還是一片空白,主要靠家庭養老。因此社會保障因子曲線變化幅度非常明顯。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3年城鄉統籌戰略的提出,針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長期被忽視的實際情況,黨和國家逐步開始重視社會保障的城鄉間均等配置。在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推行,新農保、城居保覆蓋面達到80%以上,并逐步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鄉社會保障水平方面的差距逐步縮小。endprint
基礎設施因子在1978~2011年期間,變化趨勢單一最為明顯,且呈現出由大變小的規律。城鄉基礎設施資源的配置與我國長期以來城鄉關系的演變最為密切。建國以來,在重工業化戰略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基礎設施的布局率先得到完善,而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和布局幾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00年前后,這一狀況才初步得到改善。而隨著近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展,逐步將農村納入到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大系統中統一進行設計和布局,加大投入,全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因此,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1] 王華,陳烈. 西方城鄉發展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6,26(3):465-466.
[2] 柳士雙. 歐盟的城鄉關系政策及其啟示[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2):56.
[3] 宋承憲.現代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4-7.
[4] R,坎伯,J. 麥金托什: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25-26.
[5] 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71.
[6] Fei.J.C and G.Rani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7: 65-70.
[7] 詹碧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關系政策演變及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1(5): 7.
[8] 傅崇蘭.城鄉統籌發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5:6-15.
[9] 薛曜祖. 張平,誘致性制度變遷:城鄉統籌實現的重要途徑[J].軟科學,2013(9):43-46.
Urbanization and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Xue Yaoz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Targeting on its balanced allocation,the paper studied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4 perspectives,as education,basic medical or health services,public infrastructure(including roads,transport,bus stops)and social security selected indicator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n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11,results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orm urban-rural split into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in future,the further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as well as the rural economy upgrade.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s;urban-rural coordination;urbanization
(責任編輯:張丹郁)endprint
基礎設施因子在1978~2011年期間,變化趨勢單一最為明顯,且呈現出由大變小的規律。城鄉基礎設施資源的配置與我國長期以來城鄉關系的演變最為密切。建國以來,在重工業化戰略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基礎設施的布局率先得到完善,而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和布局幾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00年前后,這一狀況才初步得到改善。而隨著近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展,逐步將農村納入到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大系統中統一進行設計和布局,加大投入,全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因此,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1] 王華,陳烈. 西方城鄉發展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6,26(3):465-466.
[2] 柳士雙. 歐盟的城鄉關系政策及其啟示[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2):56.
[3] 宋承憲.現代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4-7.
[4] R,坎伯,J. 麥金托什: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25-26.
[5] 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71.
[6] Fei.J.C and G.Rani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7: 65-70.
[7] 詹碧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關系政策演變及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1(5): 7.
[8] 傅崇蘭.城鄉統籌發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5:6-15.
[9] 薛曜祖. 張平,誘致性制度變遷:城鄉統籌實現的重要途徑[J].軟科學,2013(9):43-46.
Urbanization and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Xue Yaoz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Targeting on its balanced allocation,the paper studied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4 perspectives,as education,basic medical or health services,public infrastructure(including roads,transport,bus stops)and social security selected indicator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n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11,results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orm urban-rural split into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in future,the further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as well as the rural economy upgrade.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s;urban-rural coordination;urbanization
(責任編輯:張丹郁)endprint
基礎設施因子在1978~2011年期間,變化趨勢單一最為明顯,且呈現出由大變小的規律。城鄉基礎設施資源的配置與我國長期以來城鄉關系的演變最為密切。建國以來,在重工業化戰略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基礎設施的布局率先得到完善,而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和布局幾乎是一片空白。直到2000年前后,這一狀況才初步得到改善。而隨著近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提出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展,逐步將農村納入到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大系統中統一進行設計和布局,加大投入,全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因此,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1] 王華,陳烈. 西方城鄉發展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6,26(3):465-466.
[2] 柳士雙. 歐盟的城鄉關系政策及其啟示[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2):56.
[3] 宋承憲.現代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4-7.
[4] R,坎伯,J. 麥金托什: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25-26.
[5] 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271.
[6] Fei.J.C and G.Rani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7: 65-70.
[7] 詹碧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關系政策演變及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1(5): 7.
[8] 傅崇蘭.城鄉統籌發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5:6-15.
[9] 薛曜祖. 張平,誘致性制度變遷:城鄉統籌實現的重要途徑[J].軟科學,2013(9):43-46.
Urbanization and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Xue Yaozu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 Targeting on its balanced allocation,the paper studied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4 perspectives,as education,basic medical or health services,public infrastructure(including roads,transport,bus stops)and social security selected indicator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n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11,results obtained from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orm urban-rural split into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in future,the further allocation of the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infrastructure configur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as well as the rural economy upgrade.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s;urban-rural coordination;urbanization
(責任編輯:張丹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