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灌蓉
【摘 要】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大網絡之間的相互融合發展,可以實現三網能夠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而不是將三網融合為1個物理網絡,或者互相取代。簡單地解釋就是可以在同一個網絡上實現語音、數據和圖像的傳輸。對用戶來說,只要拉一條線到家,就可以實現打電話、看電視、上網等多種功能,使三網融合的發展成為了一種“全業務”網絡。本文將介紹三個網絡的發展過程、當前三網融合發展的迫切必要性及可行性、組網實現過程及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
1 電話、電視、互聯網的發展過程
電話是一種傳送聲音、接收聲音的遠程通信設備,由電話機把聲能轉換成電能在電纜上傳輸,通過程控交換機進行相應的處理,再由傳輸設備通過線路傳輸到遠程傳輸設備,再把電能轉換成聲能送到對方的話機終端。遠程用戶之間的通話要通過運營商一系列的通信系統平臺,電話通信系統通常由用戶線路、交換中心、局間中繼線和干線等組成。傳統的電話線路連接過程就是:話機終端—分線盒—交接箱—程控交換機—局間中繼線——干線傳輸——局間中繼線—遠程程控交換機—交接箱—分線盒—遠程話機終端,其中連接這些近端設備的線路都是電纜,這種通話的過程是點對點的通信過程。
電視是指利用電子技術和設備把活動的圖像畫面和音頻信號進行傳送,它是重要的廣播工具和視頻通信工具。電視系統發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信號后,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幾何位置顯現各細微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還原整幅圖像,并在電視機的揚聲器中還原出伴音。目前廣電部門到用戶電視機的連接方式是用一條同軸電纜線先接機頂盒,再到電視機。電視信號由最初發展的模擬信號已轉變成了數字信號。
互聯網是由一些計算機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而連接成的網絡,即廣域網、局域網及單臺計算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計算機網絡,并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互聯網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中,用戶端接入互聯網線路也有相應的歷史過程,它的演變過程為:電話線(帶寬64K)—ADSL電話線(帶寬2M到8M)—光纖到樓(FTTB,10M以上)—光纖到戶(FTTH,10M以上)。互聯網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顯得尤為突出,現已經完全做到了光進銅退的時代,寬帶速度也由當初的幾十K已經發展為幾十兆甚至幾百兆,可以說經過幾年的發展,互聯網已經達到了一個質的飛躍。它的連接過程就是帶網絡適配器(網卡)的電腦通過網絡終端設備(貓)和傳輸介質(電纜或光纖)的傳輸到達運營商端,運營商會把相應的數據打包給遠程的服務器,從而建立了網絡的連接。
2 三網融合的迫切必要性及可行性
盡管電話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運營商推出的產品層出不窮,進而及大地加大了運營商相互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又促使了新產品發展的相互結合。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提供業務的多樣性,讓消費者降低消費成本,提高消費者的便利性;如何進行產品開發,市場策劃,營銷策略;如何調整發展戰略,改變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進而適應網絡融合,將是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目前,我國已完全具備開展三網融合的技術條件、網絡基礎和市場空間,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已進入關鍵時期。基于多種技術的融合使三網在網絡層上實現互聯互通,業務層上互相滲透交叉,應用層上使用統一的TCP/IP協議,完全具備提供業務融合的技術基礎。為了適應和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只有產品的全面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現在的運營商都推出整體打包營銷,即所謂的三網融合。
三網融合產品的出現也為各運營商的全業務發展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電信業、互聯網、廣播電視業的融合與統一,以電話為業務特征逐步轉向以數據為業務特征。數據和多媒體通信即將成為電信行業的核心和主要推動力。寬帶高速化,多媒體智能化,讓一切水到渠成。新網絡的融合具有可靠性高、升級性好、實時性強、易用性快的語音網絡優勢和高帶寬、低成本、快速高的數據網絡特點,可以為客戶量身定制,讓客戶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總上,為了降低投資建設成本,增加利潤,同時也是用戶和業務發展的需求,三網融合已成為一種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為運營商提供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不僅減少了業務的投資建設成本,而且也滿足了用戶業務多樣化的需求,必將刺激相關技術創新和市場規模的擴大。
3 三網融合的實現過程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現在運營商布設的線路已光纖取代了電纜,而且光纖直接拉到家,走進了真正的“光”時代,家庭帶寬也推出了10M,20M甚至100M以上的高速度。無論在家庭還是酒店都會有電話、電視和互聯網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以下就針對FTTH接入的家庭寬帶如何實現三網融合,提出如下的組網方案。
首先,我們構造網絡拓撲圖如下:
圖1
其中: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表示公共交換電話網絡;INTERNET:nterconnection network 表示互聯網;CATV: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表示廣電有線電視網;OLT:Optical Line Terminal 表示光線路終端;POS:Passive Optical Splitter 表示無源分光器;ONT:Optical Network Terminal 表示光網絡終端。
電話、電視網和互聯網的信號通過各運營商的相關設備傳輸,經過OLT傳輸設備傳輸光信號,OLT可以下掛多個ONU設備,從OLT出的光纖經過無源分光器(分光器是一種無源器件,實現光網絡系統中將光信號進行耦合、分支、分配的光纖匯接器件。是光纖鏈路中最重要的無源器件之一,具有單個輸入端和多個輸出端)后可以按需求比例(1:8;1:16;1:32;1:64等)輸出多根光纖。光纖可以再經分光器按一定的比例再次分光,最后的光纖就可以拉入到用戶的家中,用戶需要一個終端設備即所謂的ONT,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光貓。這個光貓的作用就是將光信號轉換成其它協議信號的收發設備。它有一個光口,這個光口接從運營商那兒拉過來的尾纖;一個FE口,這個口直接接網線;還有一個POS口,這個口接電話線,電話線再接電話機。
從光貓接出來的網線就可以直接接互聯網電視盒了。此款互聯網電視盒帶有路由器的功能,是集電視、互聯網及WIFI功能為一體的高性能設備,還附有一個遙控器(用以對電視節目進行自由地選擇,如直播、回看、點播等)。具有3個不同的接口:WAN接口:接來自光貓出來的網線即所謂的外線;LAN接口:通過網線接家用電腦,家庭電腦可以高速上網;HDMI接口:接家用電視機(帶HDMI接口)。另外,家里如果還有其它筆記本電腦或者手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視盒的WIFI信號進行連接可以免費上網,連接密碼由此互聯網電視盒進行設定。
從上面的圖和介紹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一步步發展,現在只需要拉一根光纖到家就可以實現所有的功能;只需要安裝一個網絡便可以完成上網、看電視、打電話等幾乎所有的日常信息處理,家里不需要再重復布線,繳費上也方便了許多。
4 結論及進一步討論
首先,三網融合技術創造了很大的社會效益,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帶來了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便利性,滿足了社會大眾的深層次需求,減小了網絡系統的整體開銷,使消費者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最終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們廣大的消費者。
其次,三網融合不僅是將現有網絡資源有效整合、互聯互通,而且會形成新的服務和運營機制,并有利于信息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政策法規的相應變革。融合以后,不僅信息傳播、內容和通信服務的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形成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最后,注意到三網融合的基礎是互聯網。目前,電信運營商和廣電部門的主要業務都正在迅速轉移到互聯網上,面向廣大消費者的數據業務也運營在互聯網上,使互聯網成為電信行業的基礎網絡。網絡電視臺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將為電信業帶來了無限商機。
另外,雖然三網融合是一種行業、專業間的整合,融合不僅節約了資源,簡化了業務的提供,也有利于業務創新,增加了業務的多樣性等等優勢。但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因為三大網的網絡結構、技術標準、通信協議不盡相同,因此其間會存在很多的兼容性問題。例如在管理上,三大網分別由不同部門管理,網絡互聯互通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在網絡終端上,不同的終端有不同的接口;還有各運營商采用的技術、網關設備、資費結算等都沒有統一。可見,要真正實現三網融合,必須解決網絡間的互通和融合,特別是要提供多接口多功能的設備終端。
【參考文獻】
[1]王厚芹,車士義.推進我國三網融合勢在必行[J].電視技術,2010(06).
[2]胡瑜熙,鄭毅.三網融合發展現狀探討[J].電訊技術,2008(05).
[3]韋樂平.三網融合的思考[J].電信科學,2010(03).
[4]李思濤,左輝盡.適應兀TIH的接入光纜網規劃與建設[J].電信技術,2011(06):90-92.
[5]湯姆·非艾濱.歷史上最偉大的100項發明:古今排行榜[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丁艷]
從光貓接出來的網線就可以直接接互聯網電視盒了。此款互聯網電視盒帶有路由器的功能,是集電視、互聯網及WIFI功能為一體的高性能設備,還附有一個遙控器(用以對電視節目進行自由地選擇,如直播、回看、點播等)。具有3個不同的接口:WAN接口:接來自光貓出來的網線即所謂的外線;LAN接口:通過網線接家用電腦,家庭電腦可以高速上網;HDMI接口:接家用電視機(帶HDMI接口)。另外,家里如果還有其它筆記本電腦或者手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視盒的WIFI信號進行連接可以免費上網,連接密碼由此互聯網電視盒進行設定。
從上面的圖和介紹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一步步發展,現在只需要拉一根光纖到家就可以實現所有的功能;只需要安裝一個網絡便可以完成上網、看電視、打電話等幾乎所有的日常信息處理,家里不需要再重復布線,繳費上也方便了許多。
4 結論及進一步討論
首先,三網融合技術創造了很大的社會效益,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帶來了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便利性,滿足了社會大眾的深層次需求,減小了網絡系統的整體開銷,使消費者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最終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們廣大的消費者。
其次,三網融合不僅是將現有網絡資源有效整合、互聯互通,而且會形成新的服務和運營機制,并有利于信息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政策法規的相應變革。融合以后,不僅信息傳播、內容和通信服務的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形成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最后,注意到三網融合的基礎是互聯網。目前,電信運營商和廣電部門的主要業務都正在迅速轉移到互聯網上,面向廣大消費者的數據業務也運營在互聯網上,使互聯網成為電信行業的基礎網絡。網絡電視臺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將為電信業帶來了無限商機。
另外,雖然三網融合是一種行業、專業間的整合,融合不僅節約了資源,簡化了業務的提供,也有利于業務創新,增加了業務的多樣性等等優勢。但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因為三大網的網絡結構、技術標準、通信協議不盡相同,因此其間會存在很多的兼容性問題。例如在管理上,三大網分別由不同部門管理,網絡互聯互通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在網絡終端上,不同的終端有不同的接口;還有各運營商采用的技術、網關設備、資費結算等都沒有統一。可見,要真正實現三網融合,必須解決網絡間的互通和融合,特別是要提供多接口多功能的設備終端。
【參考文獻】
[1]王厚芹,車士義.推進我國三網融合勢在必行[J].電視技術,2010(06).
[2]胡瑜熙,鄭毅.三網融合發展現狀探討[J].電訊技術,2008(05).
[3]韋樂平.三網融合的思考[J].電信科學,2010(03).
[4]李思濤,左輝盡.適應兀TIH的接入光纜網規劃與建設[J].電信技術,2011(06):90-92.
[5]湯姆·非艾濱.歷史上最偉大的100項發明:古今排行榜[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丁艷]
從光貓接出來的網線就可以直接接互聯網電視盒了。此款互聯網電視盒帶有路由器的功能,是集電視、互聯網及WIFI功能為一體的高性能設備,還附有一個遙控器(用以對電視節目進行自由地選擇,如直播、回看、點播等)。具有3個不同的接口:WAN接口:接來自光貓出來的網線即所謂的外線;LAN接口:通過網線接家用電腦,家庭電腦可以高速上網;HDMI接口:接家用電視機(帶HDMI接口)。另外,家里如果還有其它筆記本電腦或者手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視盒的WIFI信號進行連接可以免費上網,連接密碼由此互聯網電視盒進行設定。
從上面的圖和介紹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一步步發展,現在只需要拉一根光纖到家就可以實現所有的功能;只需要安裝一個網絡便可以完成上網、看電視、打電話等幾乎所有的日常信息處理,家里不需要再重復布線,繳費上也方便了許多。
4 結論及進一步討論
首先,三網融合技術創造了很大的社會效益,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帶來了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便利性,滿足了社會大眾的深層次需求,減小了網絡系統的整體開銷,使消費者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最終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們廣大的消費者。
其次,三網融合不僅是將現有網絡資源有效整合、互聯互通,而且會形成新的服務和運營機制,并有利于信息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政策法規的相應變革。融合以后,不僅信息傳播、內容和通信服務的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形成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最后,注意到三網融合的基礎是互聯網。目前,電信運營商和廣電部門的主要業務都正在迅速轉移到互聯網上,面向廣大消費者的數據業務也運營在互聯網上,使互聯網成為電信行業的基礎網絡。網絡電視臺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將為電信業帶來了無限商機。
另外,雖然三網融合是一種行業、專業間的整合,融合不僅節約了資源,簡化了業務的提供,也有利于業務創新,增加了業務的多樣性等等優勢。但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因為三大網的網絡結構、技術標準、通信協議不盡相同,因此其間會存在很多的兼容性問題。例如在管理上,三大網分別由不同部門管理,網絡互聯互通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在網絡終端上,不同的終端有不同的接口;還有各運營商采用的技術、網關設備、資費結算等都沒有統一。可見,要真正實現三網融合,必須解決網絡間的互通和融合,特別是要提供多接口多功能的設備終端。
【參考文獻】
[1]王厚芹,車士義.推進我國三網融合勢在必行[J].電視技術,2010(06).
[2]胡瑜熙,鄭毅.三網融合發展現狀探討[J].電訊技術,2008(05).
[3]韋樂平.三網融合的思考[J].電信科學,2010(03).
[4]李思濤,左輝盡.適應兀TIH的接入光纜網規劃與建設[J].電信技術,2011(06):90-92.
[5]湯姆·非艾濱.歷史上最偉大的100項發明:古今排行榜[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