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霞等
摘 要: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現階段高校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隨著人們的主體意識的提高,很多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為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十分有益的。本文簡單介紹了現階段的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關鍵詞:高校;主體間性;問題
現階段,高校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注重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對于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相關的政治教育對于社會的意義考慮不周,這樣就使得相關的受教育者不能做到全面健康的發展。鑒于這種情況,高校的相關教育者應轉變傳統的主體-客體的教育教學模式,使教學模式轉換成主體-客體-主體這種主體間性的教育模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實效性。
一、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政治教育的意義
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重要意義。高校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傳統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揚棄,使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社會上各種誘惑對思想的沖擊時能夠保持思想上的獨立性。
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思想品德實現共同發展。在高校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注意到教育的主體既是老師也是學生,這兩者都具有主體地位。這種把老師和學生放在一個地位的教育,可以更好的使老師和學生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活動當中。
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為了解決現階段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教育模式既繼承了傳統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秀成果,又克服了教育中的存在的問題和相關局限性。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既尊重了教育者的教學主體地位,同時也充分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這種教育方法也克服了傳統的教育物化的現象,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保持人格的尊嚴,使受教育者實現全面的發展。其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既注重和實際的聯系,又考慮相關的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這種與時俱進考慮實際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的使教育回歸社會,回歸生活。除此之外,主體間性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的過程中還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于創新,敢于挑戰所謂的權威。在教育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以事實為依據,追求真理,不斷形成自身的原則。
二、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主體間性最早是在20世紀用于構建交往理論范式,目前的國內哲學界具體對這些主體間性并沒有特別明確的概念。但是,無論是哪個學派,對于主體間性的認識基本上是存在一定的共識的。首先,主體間性承認主體是多個的,即學生和老師都是教育的主體。其次,主體間性既強調主體之間的協調又強調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協調 。最后,主體間性這種教育模式是既是對主體性教育的超越和揚棄同時也是可以使主體性的發揮更加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的內涵應該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第一方面,確認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多個主體的共存性;第二方面,主體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約在教學過程中教育主體性的發揮;第三方面,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對教育的客體在有形和無形之中產生影響;第四方面,教育的主體之間要做到常溝通,多交往,從而為相關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礎;第五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間性意味著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雙方互相承認,互相了解,反對教育中的權利不平等和壓迫。高校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老師和學生作為相關的教育主體,把政治教育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教學內容和活動作為客體。在教育過程中,高校的主體間性通過師生間的相互理解,主體和客體間的相互作用,實現高效教學。
三、結語
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和網絡越來越發達,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而相關的思想波動就比較大。在這種背景之下,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為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就要積極的對教育方式進行改進和完善,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積極開展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主體地位,使相關的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 鄧福慶. 主體間性理論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 [J].
學術交流,2011,4(2)12-13
[2] 宗德.論自媒體環境下主體間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