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紅 李秀梅
摘 要:構建以語文公共必修課為基礎,以人文選修課為主體,以行業文化、職業精神專題講座為補充的立體延伸性語文公共課程體系,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是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素質的保障,也是高校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重點之一。
關鍵詞:通識性?公共課程?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課 題: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院校語文公共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ZC211052。
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建設發展迅猛,而語文公共課程建設相對滯后,理論研究中具有建設性、實踐性的認識較少,高職院校沒有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針對語文公共課與專業結合不緊密、教學方法落后的問題,建設以專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語文公共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重視通識性語文公共課程
在高職院校,與學生發展密切相關的語文公共課程分為文學基礎和語言基礎兩大類。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和理解鑒賞能力是開設語文公共課程的意義所在。高職院校要重視通識性語文公共課程的設置,科學合理地構建課程體系,避免高職語文公共課程開設科目不當和課時不足的弊端,語文公共課程要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銜接,緊跟高職教育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學生專業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構建立體式、延伸性課程體系
在高職語文或應用文寫作被確定為公共基礎課后,高職院校還應構建立體式、延伸式課程體系,以選修課、校園文化活動和行業文化講座的形式開設多層面、開放性、階梯式的人文課程。語文公共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設置如下圖所示。
三、改革語文公共課課堂教學模式
為專業服務是語文公共課程改革的宗旨。以學生為中心,改變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重視教學載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語文公共課程改革的系統性工程。
如在進行應用文寫作課程設計時,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高職教育“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的培養目標,在課程設計中以多元智能的學生觀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為教學理論指導,根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綜合素養所需,堅持“必需、夠用”原則,以崗位職業素養所需確定課程內容,根據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序化,選取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教學載體。課程采用“教、學、練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學習任務的形式展開,采用團隊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合作探究學習法等教學方法與手段開展教學,提高學生應用寫作技能及綜合職業素養,實現課程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其他語文課程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也應突出情境、強化能力,教學做一體,滲透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等人文教育。
四、建立多元的評價考核體系
當前,語文公共課程的考核方法比較單一,要構建多維度的評價考核體系,將企業對員工的綜合素質要求落實到對學生的評價考核中,采用學習過程性的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多元的評價考核體系,使專業評價、學校評價、企業評價相結合,發揮評價的檢查、反饋、激勵功能在語文教育中的導向作用,讓各專業、用人單位、社會的反饋激勵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使人文素養、行為習慣、職業操守落實到學生的職業行為實踐中。一般從自我、教師、團隊、企業考核四個方面建立評價考核體系。在考核體系中,企業考核主要體現在語文公共課程的開發、標準的制定、教學的組織、教學任務的遴選等方面。
考核方式也應多元化,除采用論文、評述、文種寫作等形式評定學生成績外,以行業和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也可采用職業大賽、活動組織、專業匯報、方案設計、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考核評價。
總之,高職院校要重視語文公共課程體系建設,發揮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改革的主導作用,利用已有的教學設施和條件,為課程建設提供文化、倫理、審美、藝術等方面的環境。通過建設系統性、有專業特點的語文公共課程體系,加以實施,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工作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