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俊
摘要:物質的化學變化是初中化學五大一級主題內容之一,本單元的教學對于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十分重要。文章從不同的視角對化學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從對化學變化本體認識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學科觀念的單元教學策略。
關鍵詞:學科觀念;初中化學;化學變化;教學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6-0020-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07
物質的化學變化是貫穿于初中化學知識學習的一條主線,從化學變化的視角研究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是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初中生認識和了解化學世界中物質及其相互轉化的方法與途徑。初中化學教材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定性到定量、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揭示化學變化的內涵與實質,認識和了解化學變化的一般規律,以此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條件的實現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在此基礎上,教材也非常重視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即:用元素的觀點看物質及其變化,用轉化的觀點看物質之間的關系,用定量的觀點和能量的觀點初步認識化學變化,認識化學變化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重視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是精簡教學內容,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化學變化
1. 定性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
初中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首先是讓學生知道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多樣性是由變化來實現的。利用化學變化可以認識物質的性質,可以改造和消除物質,實現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是有條件的,條件可能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也可能影響反應的產物,人們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使得化學變化為人類所用。化學變化又伴隨著能量的變化,實現化學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對于解決當前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定量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是在學生從“質”的角度初步認識化學變化的基礎上,從“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化學變化。初中化學既要求學生要從定量的測量去感知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又要從化學變化的實質去理解質量為什么守恒。要注意的是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的質量并不存在守恒,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反應關系,即:反應物、生成物間的質量比,利用這種質量關系,可以實現化學變化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轉化。
3. 微觀的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微粒的交換和重組。從初中化學的角度,氣固相物質之間的反應多為原子的重新組合,而溶液中物質間的反應則多為離子的相互交換。從微粒的性質可以揭示相關物質的性質以及可能發生的變化;從不同微粒之間的性質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區別不同物質;從微粒的交換與重組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建立化學反應發生的一般條件等。總之,用微粒的觀點看待化學變化,可以使學生“由表及里”,更全面地認識化學變化。
二、基于學科觀念的初中化學變化教學策略
1. 基于“物質觀”的化學變化的認識教學
自然界中的物質千變萬化,而這些變化涵蓋了物質的形態和物質的本體變化。判斷一個變化是否是化學變化有著不同的層次標準,即:有新物質生成、物質的組成分子發生了變化、化學鍵發生了變化等。初中化學對于化學變化的認識是基于新物質的出現,對變化前后的物質進行性質對比,是判斷一個變化是否是化學變化的重要手段。但對于初中生而言,要準確甄別不同物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金剛石和石墨,因為它們都是碳元素形成的單質,而學生又不具備認識這兩種物質結構知識的能力,因此要判斷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只能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被動接受罷了。另外,對于化學變化的定義,初中化學各種版本的教材也都是根據一些具體物質變化的實例概括“像——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教師不必要去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物質結構改變所引起的化學變化, 應該有效把控好教學的尺度。
2. 基于“元素論和微粒觀”的化學變化的理解教學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組成物質的元素和微粒的“交換與重組”。元素作為組成物質的成分,在化學變化中成為了反應物向生成物轉化的一個“紐帶”。初中化學教材通過“水可以制取氫氣,而不可能變成油”、“鐵礦石能煉成鐵,而不能煉成金”等實例,為學生初步建立了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的觀點。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多個事例,讓學生體驗和體會是元素的“交換和重組”實現了物質間的相互轉化和新物質的產生,是物質組成的變化造就了物質的化學變化。如含碳的物質燃燒可能會產生黑煙、含氧化合物才有可能用來制取氧氣、生命體的運動轉化依賴于自然界的碳氧循環等。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電解水的實驗,該實驗是學生第一次通過分解的方法研究化合物的組成,第一次通過實驗驗證物質的組成,而且該反應也作為微觀認識化學變化的一個案例,它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對于該實驗及其發生的變化,教師必須從物質層面、元素層面、分子原子層面去加以分析,把宏觀的現象與微觀的本質加以結合,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化學變化的理解和認識。需要提醒的是,初中對于化學變化的認識僅基于分子、原子層面,應盡可能不要涉及到電子和離子層面,否則會給學生的理解帶來障礙,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3. 從定性到定量,揭示化學變化的應用價值教學
初中化學化學變化的應用主要有:①預測與驗證物質的組成與性質;②實現物質間的相互轉化和制取新物質;③定量計算等。化學變化的認識首先服務于物質化學性質的探索,其次是實現物質的轉化。我們研究物質的性質以及應用,就是通過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來實現,有時還要通過化學變化的操控來實現它的應用。因此,學習化學變化,要在認識其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對其能量變化、反應規律、影響因素、應用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適度的拓展研究,為實現化學變化應用和造福人類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如:牙膏摩擦劑需要純凈的碳酸鈣,那么怎樣從自然界的石灰石制備純凈的碳酸鈣?該習題需要學生從鈣元素和二氧化碳的轉化兩個方面來實現碳酸鈣的有效轉化。初中化學中化學變化的應用還涉及到定量計算,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從質變到量變,分析反應前后反應物、生成物微粒的數量關系和質量關系,建立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一個基本模型,即:利用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建立一個等比關系。但要注意的是,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不能理想化的脫離實際,要體現它的實際應用價值,要關注反應物的純度(或濃度)以及反應進行的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切不可為了計算而計算,尤其是要避免故意設計思維陷阱,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對化學方程式計算產生畏懼感,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分類建構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系統
人們對化學變化的認識分為宏觀、微觀、符號三種表征形式。化學方程式作為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對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質到量去認識化學變化都非常重要,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點知識之一。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化學符號相對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對反應規律又比較模糊,所以不少學生只能靠記憶來書寫化學反應,從而出現反復書寫卻又掌握不好的狀況。
研究表明,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有四種水平:一是字符識記水平的記憶;二是了解物質名稱水平的記憶;三是理解反應物性質基礎上的記憶;四是理解化學反應微觀實質和定量實質的記憶。四種水平相繼提升,水平越高,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效果越好。因此,從化學變化的三重表征出發,分類建構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系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書寫化學方程式。
總之,初中化學變化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有關化學變化的科學觀念,而不是要求學生記住幾種反應類型,說出物質變化的現象,背出有關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因此,本單元的教學應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真切感受發生的化學變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化學反應,體會物質變化的規律,了解研究化學變化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初中學生學習化學變化的知識是非常粗淺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較低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把握好內容的深廣度,有關的結論不要過分推廣到“類”,以避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畢華林.化學基本觀念的內涵及其教學價值[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6):3-5endprint
摘要:物質的化學變化是初中化學五大一級主題內容之一,本單元的教學對于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十分重要。文章從不同的視角對化學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從對化學變化本體認識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學科觀念的單元教學策略。
關鍵詞:學科觀念;初中化學;化學變化;教學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6-0020-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07
物質的化學變化是貫穿于初中化學知識學習的一條主線,從化學變化的視角研究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是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初中生認識和了解化學世界中物質及其相互轉化的方法與途徑。初中化學教材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定性到定量、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揭示化學變化的內涵與實質,認識和了解化學變化的一般規律,以此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條件的實現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在此基礎上,教材也非常重視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即:用元素的觀點看物質及其變化,用轉化的觀點看物質之間的關系,用定量的觀點和能量的觀點初步認識化學變化,認識化學變化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重視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是精簡教學內容,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化學變化
1. 定性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
初中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首先是讓學生知道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多樣性是由變化來實現的。利用化學變化可以認識物質的性質,可以改造和消除物質,實現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是有條件的,條件可能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也可能影響反應的產物,人們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使得化學變化為人類所用。化學變化又伴隨著能量的變化,實現化學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對于解決當前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定量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是在學生從“質”的角度初步認識化學變化的基礎上,從“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化學變化。初中化學既要求學生要從定量的測量去感知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又要從化學變化的實質去理解質量為什么守恒。要注意的是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的質量并不存在守恒,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反應關系,即:反應物、生成物間的質量比,利用這種質量關系,可以實現化學變化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轉化。
3. 微觀的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微粒的交換和重組。從初中化學的角度,氣固相物質之間的反應多為原子的重新組合,而溶液中物質間的反應則多為離子的相互交換。從微粒的性質可以揭示相關物質的性質以及可能發生的變化;從不同微粒之間的性質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區別不同物質;從微粒的交換與重組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建立化學反應發生的一般條件等。總之,用微粒的觀點看待化學變化,可以使學生“由表及里”,更全面地認識化學變化。
二、基于學科觀念的初中化學變化教學策略
1. 基于“物質觀”的化學變化的認識教學
自然界中的物質千變萬化,而這些變化涵蓋了物質的形態和物質的本體變化。判斷一個變化是否是化學變化有著不同的層次標準,即:有新物質生成、物質的組成分子發生了變化、化學鍵發生了變化等。初中化學對于化學變化的認識是基于新物質的出現,對變化前后的物質進行性質對比,是判斷一個變化是否是化學變化的重要手段。但對于初中生而言,要準確甄別不同物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金剛石和石墨,因為它們都是碳元素形成的單質,而學生又不具備認識這兩種物質結構知識的能力,因此要判斷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只能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被動接受罷了。另外,對于化學變化的定義,初中化學各種版本的教材也都是根據一些具體物質變化的實例概括“像——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教師不必要去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物質結構改變所引起的化學變化, 應該有效把控好教學的尺度。
2. 基于“元素論和微粒觀”的化學變化的理解教學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組成物質的元素和微粒的“交換與重組”。元素作為組成物質的成分,在化學變化中成為了反應物向生成物轉化的一個“紐帶”。初中化學教材通過“水可以制取氫氣,而不可能變成油”、“鐵礦石能煉成鐵,而不能煉成金”等實例,為學生初步建立了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的觀點。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多個事例,讓學生體驗和體會是元素的“交換和重組”實現了物質間的相互轉化和新物質的產生,是物質組成的變化造就了物質的化學變化。如含碳的物質燃燒可能會產生黑煙、含氧化合物才有可能用來制取氧氣、生命體的運動轉化依賴于自然界的碳氧循環等。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電解水的實驗,該實驗是學生第一次通過分解的方法研究化合物的組成,第一次通過實驗驗證物質的組成,而且該反應也作為微觀認識化學變化的一個案例,它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對于該實驗及其發生的變化,教師必須從物質層面、元素層面、分子原子層面去加以分析,把宏觀的現象與微觀的本質加以結合,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化學變化的理解和認識。需要提醒的是,初中對于化學變化的認識僅基于分子、原子層面,應盡可能不要涉及到電子和離子層面,否則會給學生的理解帶來障礙,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3. 從定性到定量,揭示化學變化的應用價值教學
初中化學化學變化的應用主要有:①預測與驗證物質的組成與性質;②實現物質間的相互轉化和制取新物質;③定量計算等。化學變化的認識首先服務于物質化學性質的探索,其次是實現物質的轉化。我們研究物質的性質以及應用,就是通過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來實現,有時還要通過化學變化的操控來實現它的應用。因此,學習化學變化,要在認識其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對其能量變化、反應規律、影響因素、應用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適度的拓展研究,為實現化學變化應用和造福人類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如:牙膏摩擦劑需要純凈的碳酸鈣,那么怎樣從自然界的石灰石制備純凈的碳酸鈣?該習題需要學生從鈣元素和二氧化碳的轉化兩個方面來實現碳酸鈣的有效轉化。初中化學中化學變化的應用還涉及到定量計算,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從質變到量變,分析反應前后反應物、生成物微粒的數量關系和質量關系,建立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一個基本模型,即:利用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建立一個等比關系。但要注意的是,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不能理想化的脫離實際,要體現它的實際應用價值,要關注反應物的純度(或濃度)以及反應進行的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切不可為了計算而計算,尤其是要避免故意設計思維陷阱,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對化學方程式計算產生畏懼感,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分類建構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系統
人們對化學變化的認識分為宏觀、微觀、符號三種表征形式。化學方程式作為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對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質到量去認識化學變化都非常重要,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點知識之一。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化學符號相對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對反應規律又比較模糊,所以不少學生只能靠記憶來書寫化學反應,從而出現反復書寫卻又掌握不好的狀況。
研究表明,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有四種水平:一是字符識記水平的記憶;二是了解物質名稱水平的記憶;三是理解反應物性質基礎上的記憶;四是理解化學反應微觀實質和定量實質的記憶。四種水平相繼提升,水平越高,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效果越好。因此,從化學變化的三重表征出發,分類建構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系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書寫化學方程式。
總之,初中化學變化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有關化學變化的科學觀念,而不是要求學生記住幾種反應類型,說出物質變化的現象,背出有關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因此,本單元的教學應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真切感受發生的化學變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化學反應,體會物質變化的規律,了解研究化學變化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初中學生學習化學變化的知識是非常粗淺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較低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把握好內容的深廣度,有關的結論不要過分推廣到“類”,以避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畢華林.化學基本觀念的內涵及其教學價值[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6):3-5endprint
摘要:物質的化學變化是初中化學五大一級主題內容之一,本單元的教學對于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十分重要。文章從不同的視角對化學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從對化學變化本體認識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學科觀念的單元教學策略。
關鍵詞:學科觀念;初中化學;化學變化;教學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6-0020-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07
物質的化學變化是貫穿于初中化學知識學習的一條主線,從化學變化的視角研究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是初中化學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初中生認識和了解化學世界中物質及其相互轉化的方法與途徑。初中化學教材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定性到定量、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揭示化學變化的內涵與實質,認識和了解化學變化的一般規律,以此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條件的實現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在此基礎上,教材也非常重視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即:用元素的觀點看物質及其變化,用轉化的觀點看物質之間的關系,用定量的觀點和能量的觀點初步認識化學變化,認識化學變化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重視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是精簡教學內容,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化學變化
1. 定性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
初中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首先是讓學生知道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多樣性是由變化來實現的。利用化學變化可以認識物質的性質,可以改造和消除物質,實現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是有條件的,條件可能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也可能影響反應的產物,人們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使得化學變化為人類所用。化學變化又伴隨著能量的變化,實現化學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對于解決當前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定量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是在學生從“質”的角度初步認識化學變化的基礎上,從“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化學變化。初中化學既要求學生要從定量的測量去感知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又要從化學變化的實質去理解質量為什么守恒。要注意的是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的質量并不存在守恒,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反應關系,即:反應物、生成物間的質量比,利用這種質量關系,可以實現化學變化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轉化。
3. 微觀的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微粒的交換和重組。從初中化學的角度,氣固相物質之間的反應多為原子的重新組合,而溶液中物質間的反應則多為離子的相互交換。從微粒的性質可以揭示相關物質的性質以及可能發生的變化;從不同微粒之間的性質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區別不同物質;從微粒的交換與重組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建立化學反應發生的一般條件等。總之,用微粒的觀點看待化學變化,可以使學生“由表及里”,更全面地認識化學變化。
二、基于學科觀念的初中化學變化教學策略
1. 基于“物質觀”的化學變化的認識教學
自然界中的物質千變萬化,而這些變化涵蓋了物質的形態和物質的本體變化。判斷一個變化是否是化學變化有著不同的層次標準,即:有新物質生成、物質的組成分子發生了變化、化學鍵發生了變化等。初中化學對于化學變化的認識是基于新物質的出現,對變化前后的物質進行性質對比,是判斷一個變化是否是化學變化的重要手段。但對于初中生而言,要準確甄別不同物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金剛石和石墨,因為它們都是碳元素形成的單質,而學生又不具備認識這兩種物質結構知識的能力,因此要判斷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只能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被動接受罷了。另外,對于化學變化的定義,初中化學各種版本的教材也都是根據一些具體物質變化的實例概括“像——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教師不必要去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物質結構改變所引起的化學變化, 應該有效把控好教學的尺度。
2. 基于“元素論和微粒觀”的化學變化的理解教學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組成物質的元素和微粒的“交換與重組”。元素作為組成物質的成分,在化學變化中成為了反應物向生成物轉化的一個“紐帶”。初中化學教材通過“水可以制取氫氣,而不可能變成油”、“鐵礦石能煉成鐵,而不能煉成金”等實例,為學生初步建立了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的觀點。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多個事例,讓學生體驗和體會是元素的“交換和重組”實現了物質間的相互轉化和新物質的產生,是物質組成的變化造就了物質的化學變化。如含碳的物質燃燒可能會產生黑煙、含氧化合物才有可能用來制取氧氣、生命體的運動轉化依賴于自然界的碳氧循環等。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電解水的實驗,該實驗是學生第一次通過分解的方法研究化合物的組成,第一次通過實驗驗證物質的組成,而且該反應也作為微觀認識化學變化的一個案例,它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對于該實驗及其發生的變化,教師必須從物質層面、元素層面、分子原子層面去加以分析,把宏觀的現象與微觀的本質加以結合,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化學變化的理解和認識。需要提醒的是,初中對于化學變化的認識僅基于分子、原子層面,應盡可能不要涉及到電子和離子層面,否則會給學生的理解帶來障礙,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3. 從定性到定量,揭示化學變化的應用價值教學
初中化學化學變化的應用主要有:①預測與驗證物質的組成與性質;②實現物質間的相互轉化和制取新物質;③定量計算等。化學變化的認識首先服務于物質化學性質的探索,其次是實現物質的轉化。我們研究物質的性質以及應用,就是通過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來實現,有時還要通過化學變化的操控來實現它的應用。因此,學習化學變化,要在認識其本質特征的基礎上,對其能量變化、反應規律、影響因素、應用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適度的拓展研究,為實現化學變化應用和造福人類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如:牙膏摩擦劑需要純凈的碳酸鈣,那么怎樣從自然界的石灰石制備純凈的碳酸鈣?該習題需要學生從鈣元素和二氧化碳的轉化兩個方面來實現碳酸鈣的有效轉化。初中化學中化學變化的應用還涉及到定量計算,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從質變到量變,分析反應前后反應物、生成物微粒的數量關系和質量關系,建立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一個基本模型,即:利用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建立一個等比關系。但要注意的是,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不能理想化的脫離實際,要體現它的實際應用價值,要關注反應物的純度(或濃度)以及反應進行的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切不可為了計算而計算,尤其是要避免故意設計思維陷阱,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對化學方程式計算產生畏懼感,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分類建構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系統
人們對化學變化的認識分為宏觀、微觀、符號三種表征形式。化學方程式作為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對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質到量去認識化學變化都非常重要,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點知識之一。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化學符號相對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對反應規律又比較模糊,所以不少學生只能靠記憶來書寫化學反應,從而出現反復書寫卻又掌握不好的狀況。
研究表明,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有四種水平:一是字符識記水平的記憶;二是了解物質名稱水平的記憶;三是理解反應物性質基礎上的記憶;四是理解化學反應微觀實質和定量實質的記憶。四種水平相繼提升,水平越高,學生對化學方程式的記憶效果越好。因此,從化學變化的三重表征出發,分類建構化學變化的符號表達系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書寫化學方程式。
總之,初中化學變化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有關化學變化的科學觀念,而不是要求學生記住幾種反應類型,說出物質變化的現象,背出有關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因此,本單元的教學應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真切感受發生的化學變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化學反應,體會物質變化的規律,了解研究化學變化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初中學生學習化學變化的知識是非常粗淺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較低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把握好內容的深廣度,有關的結論不要過分推廣到“類”,以避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畢華林.化學基本觀念的內涵及其教學價值[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6):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