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華 吳綺 陳健
[摘要] 目的 探討降鈣素原(PCT)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中的臨床意義。方法 將46例敗血癥新生兒作為觀察組,入院時及恢復期行血清PCT及C反應蛋白(CRP)檢測,并與同期出生的46例正常新生兒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兒入院時PCT、CRP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恢復期降至正常,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入院時PCT檢測的陽性率為93.4%,與CRP陽性率78.3%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降素鈣原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診斷、療效觀察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 降鈣素原;新生兒敗血癥;診斷;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5-189-03
新生兒敗血癥(neonatal sepsis)是指新生兒期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炎癥性反應綜合征。該病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嚴重感染性疾病,其發生率占活產嬰兒的1‰~8‰,出生體重越輕,發病率越高,極低體重兒可高達164‰,病死率可達13%~50%[1]。及早診斷是治療和預后的關鍵。但該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血培養是“金標準”,然而陽性率低、耗時長且易受污染干擾,使早期診治受到了較大限制。我院對46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治療前后進行血清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旨在探討PCT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診治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NICU收治的46例敗血癥新生兒作為觀察組,并將同期出生的46例正常新生兒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兒46例中,男29例,女17例,年齡范圍4~25d,出生胎齡37~39周,體重2500~3800g。對照組中,男30例,女16例,年齡范圍4~24d,出生胎齡37+4~40周,體重2550~3900g。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體重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觀察組患兒在入院前均未使用過抗生素。
1.2 診斷標準
觀察組患兒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2]的標準:(1)確診病例為具有臨床表現且符合下列任一條:①血培養或無菌體腔內培養出致病菌;②如果血培養標本培養出條件致病菌,則必須與另次(份)血、或無菌體腔內、或導管頭培養出同種細菌。(2)臨床診斷為具有臨床表現且具備以下任一條:①非特異性檢查≥2條;②血標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檢測陽性。
1.3 方法
觀察組患兒入院時根據無菌操作采血進行細菌培養,并于入院時和恢復期(經敏感抗生素有效治療7d后)分別抽取靜脈血送檢PCT、CRP。PCT檢測采用定量免疫發光法,試劑盒、PCT檢測儀為德國BRAHMS公司提供;CRP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以PCT≥2μg/L、CRP≥8mg/L為陽性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用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CT、CRP濃度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兒PCT均>0.5μg/L,43例≥2μg/L,10例>10μg/L,PCT、CRP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PCT、CRP基本恢復正常,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觀察組治療前PCT、CRP陽性率比較
PCT與CRP的陽性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處于特殊時期,由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系統尚不成熟,皮膚黏膜屏障功能差,敗血癥感染來源多樣復雜:母親妊娠及產時的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混濁,產時環境不潔,長期動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外科手術等侵入性操作,對新生兒挑“馬牙”、擠癰癤等不良行為,皮膚膿皰、尿布性皮炎、臍部、呼吸道感染等都是常見病因。病原菌我國多年來以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產前或產時感染以革蘭陰性(G-)菌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源于皮膚感染,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以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沙雷菌等多見。該病起病隱匿,病情進展快,臨床可出現各種感染中毒癥狀,病死率高,卻因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尤其發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容易發生誤診漏診。血培養出結果一般需要3~7d,且陽性率低(本研究中血培養陽性結果21例,陽性率僅45.6%),因此尋找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的可靠檢測指標對新生兒敗血癥的及早診治和預后至關重要。
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由肝臟合成,白細胞介素1、6和腫瘤壞死因子是其合成的重要調節因子,能與肺炎球菌的C多糖反應形成復合物,是臨床診斷炎癥、組織壞死及惡性腫瘤等的重要指標[3]。CRP在細菌感染發生后的6~8h開始升高,24~48h達高峰,其升幅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但由于新生兒的炎癥應答、補體系統未發育完善等因素存在,部分新生兒感染后CRP升高不明顯。CRP還與非感染的應激反應、免疫損傷、惡性腫瘤等較多情況相關,如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胎糞吸入等非細菌感染情況下CRP也會升高,在較輕的感染中也可升高,當繼發全身嚴重感染時,反而可能出現下降,所以CRP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中反應延遲,特異度和準確度均不夠理想,也不適合評估病情和提示預后[4]。
PCT是降鈣素的前體,是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屬于無激素活性的糖蛋白。正常代謝時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在健康個體中濃度非常低(<0.1μg/L),幾乎不能檢測到。當發生細菌感染后,異位分泌細胞(如肝、脾、腎、肺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等)被細菌毒素誘導激活而分泌PCT。1993年Assicot等[5]報道了嚴重細菌感染患兒血中PCT水平升高。1994年Dandona等[6]研究發現,在健康者體內注射小劑量細菌內毒素可誘導PCT生成,注射后2h,血漿中可檢測到PCT,6~8h體內濃度很快升高,12~48h達到峰值,2~3d后恢復正常水平。可見,細菌內毒素在誘導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而在自身免疫、過敏性疾病和病毒、真菌感染時PCT不會升高,在局部有限的感染、輕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癥中升高也不明顯。PCT臨床上用以區別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導致的炎癥反應,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感染的鑒別診斷,尤其在嚴重或全身細菌性感染時靈敏度和特異性更高。PCT在新生兒期不受母體降鈣素原水平和非細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應激反應的影響,并與個體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相關,所以對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的診斷具有特殊意義[7-8]。
早產兒和新生兒的PCT濃度于生后30h左右達生理性高峰,平均值約為2μg/L,出生后3d恢復到正常范圍。在免疫熒光定量檢測下,PCT血漿濃度≥0.25μg/L提示細菌感染可能,≥0.5μg/L提示有急性細菌感染,≥2μg/L提示全身炎癥反應,>10μg/L考慮嚴重細菌性膿毒癥可能。PCT濃度是細菌感染的證據,可以指導抗生素的使用,減少抗生素的濫用和相關毒副作用,降低耐藥菌的發生。臨床上,PCT≥0.25μg/L主張使用抗生素,≥0.5μg/L強烈主張使用,當PCT>10μg/L但血培養陰性時,應結合臨床考慮嚴重細菌感染伴全身炎癥反應[9]。本研究中,新生兒敗血癥急性期PCT顯著升高,>0.5μg/L的病例達100%,治療前PCT的陽性率顯著高于CRP,PCT對新生兒敗血癥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顯著高于CRP,可作出更早更具特異性的診斷。疾病恢復期PCT水平則恢復正常,與國外研究結果相符[5],說明PCT既是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判斷治療效果的依據之一。
綜上所述,PCT是對全身性細菌感染反應快速、特異性和靈敏度較高的檢測方法,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病情評估及療效監測中都有重要的臨床價值。PCT作為一種新型的細菌性炎癥標志物,檢測穩定性能強,易觀察,將在臨床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40-347.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97-899.
[3] 張巍,陳春光.血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88-89.
[4] 黃洋.32例新生兒敗血癥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23):83.
[5] Assicot M,Gendrel D,Carsin H,et al.High 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 with sepsis and infection[J].Lancet,1993,341(2):515-518.
[6] Dandona P,Nix D,Wilson MF,et al.Procalcitonin increase after endotoxin injection in normal subjects[J].J Clin Endocrinol,1994,79(6):1605 -1608.
[7] 周培培,王軍.降鈣素原在早期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12):1650-1652.
[8] 李慎,賀金峰.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10):995-996.
[9] 郭靚.降鈣素原生化體征及其臨床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20(4):217-219.
(收稿日期: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