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生科研的實踐中,以實現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的教學為目的,不斷借鑒他人有效的教學經驗,根據本校大學生科研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本文就教學中的經驗和心得體會做一總結。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教學體會有效教學
【基金項目】武漢市教育局教研課題: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與改革(201101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12-02
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1]。參與科研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大學生科研的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教學的三有(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即如何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或物力投入,實現盡可能多的預期教學目標,是我們一直遵循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斷嘗試改進大學生科研教學,不斷總結,教學效果也不斷加強。下面簡要總結在大學生科研教學中的一些經驗體會。
一、延續之前的有益經驗
在教學中按學術科研的一般規律,采取分階段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式[2];在學生科研的團隊延續性上,我們充分利用“傳幫帶”動態保持團隊成員的學科優勢,保證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梯隊組織,充分培養、鍛煉團隊的骨干成員,保證團隊成員的后續輸入[3]。
二、教師配制多樣化,梯隊制
多樣化:教師多樣化基本類似導師團隊制,即優化整合各個教師的項目和技術講解,合理利用教師資源,使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讓不同的教師講授同樣的技術,一般一種實驗技術的講解我們安排2-3個教師進行講解,這是因為每個教師講解時側重點不同,講解方式不同,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掌握技術更全面,也照顧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思維。
梯隊制:考慮到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科研差距,我們同時設計了“碩士—博士—教師”梯隊漸進式教學團隊,首先由最接近大學生思維的碩士為學生講授,在這樣的初級階段,二者的思維與年齡段比較接近,學生也不會有畏懼感,更多的像同學間的交流,交流進行頗為流暢,知識能得到極大的融合貫通,思想和學習負擔較輕,便于學生順利進入到學習的良好氛圍中,對科研技術的初步掌握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第二階段是博士環節,此間碩士作為博士的輔助教師進行輔助教學,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的累積達到階梯式的進步,碩士講解的不足和不全面在這一階段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但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漸進的,學生在此階段也不會感覺到累;第三階段當教師講解時,基本是查漏補遺,進行全面的總結式教學,對學生之前的學習進行一次醍醐灌頂的總結,讓學生在漸進過程中輕松而全面的掌握技術。通過這樣的梯隊,在培養技術的過程中,實際也進行了科研思維能力的漸進式訓練,學生逐步領會科研的內涵,而不是一片茫然無從下手。
三、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即不僅僅是單純的科研,而是在科研中融合大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并使各種能力能潛移默化成為學生的基本素質得以體現。比如在學生自己進行科研時,涉及到很多除科研本身的事物如:學生自身時間的統籌安排;團隊的分工合作;實驗進程與實驗室進程的協調;實驗的預估與緩沖時間;甚至可能涉及團隊以外的諸多人際關系的協調。這就要求學生一次又一次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在實踐中檢驗并一次又一次完善。其他如自我學習能力,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深度,敢于突破的信心和勇氣及迅速解決科研突發問題的能力等等也都同時納入到培養中,這種培養因人因時因境而不同,沒有固定的培養方法,基本是通過教師的潛移默化和極大程度的放手實現的。通過總結近幾年的大學生科研實踐,我們發現這種培養對學生是非常有益的,不僅體現在將來的科研和工作及正在進行的學習中,而且體現在學生的熱情和信心中,比如某時當學生在臨床教學課堂中發現自己已經在某方面領先了其他同學,可以輕易聽懂前沿醫學知識,這種充實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對學生的科研興趣就形成了一個正反饋,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四、網絡平臺的利用
網絡在教學中的運用已很普遍,尤其是QQ群可以無限延展有限課堂,促進教與學的有效交流[4]。首先體現在時間的靈活性上:在學生科研的開展中,為促進學生之間的互惠融合,我們會把不同專業的學生安排在一組,這樣學生的時間就會非常不統一;另外學生除了學生科研還會有其他的社團活動或者勤工儉學活動,并且學生在課余也會給自己充電進行一些有益于將來就業的資格證考試,這些活動使得大部分學生即便在周末也難以安排出統一的時間;QQ群的運用可以使這一障礙大大降低,學生也可有效安排自己的時間,基本上不會出現開會時約定好的時間總是變來變去,或者開會結束了有的學生才匆匆趕來,時間都浪費在路上甚至還影響了其他事情的進展,基本實現了魚與熊掌兼得的局面。其次體現在學術交流上,提問和回答都是開放式的,經驗和教學資料視頻都是共享的,在交流的過程中,受益的不僅是提問者,而是群中的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資源的共享和傳輸是非常便捷的,學生在平時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在醫學實驗中有時時間是不能停滯很長時間的,此時QQ上的交流就顯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有些在電話中和短信中不能表達清楚的信息通過QQ上傳視頻和圖像都能得以有效解決,使得交流更為通暢,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并且隨著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QQ群的交流變得更為便捷,而充分合理利用這一資源會大大提升學生科研的教學效果。
總之,大學生科研在不斷發展,教學探索也永無止境,而教師作為暫時的指引者,傳授學生的應不止是“魚”,更應該是解決前進路上問題的“漁”,并且教師在每一次科研結束時應該及時全面總結并結合學生實際不斷學習,探索才能使大學生科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蔣永榮,李天煜,蔣東云,等.大學生科研創新團隊建構的探索與實踐[J].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28(4):376-378.
[2]師海蓉,鄧昊,鎮鴻燕,等. 創新型實驗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1,35:207-208.
[3]師海蓉,張磊,付政祺.大學生科研教學質量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1,62:201-202.
[4]賈海霞,夏婷,曹騰飛,等. 利用QQ群的PBL教學法在普外科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109-110.
作者簡介:
師海蓉(1976年-),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工作和消化道腫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