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涵 張冬勝
MOOC促進教育公平實現芻議
林思涵 張冬勝
鑒于目前實現教育公平所面臨的困境,通過MOOC這一教育技術來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已經成為可行手段。利用MOOC促進教育公平的策略可以從開放受教育機會、學習個性化以及優勢資源補償弱勢群體三個方面來實施。
MOOC;教育公平;困境;策略
教育是社會的子系統,教育公平則是社會公平的一個具體表現和重要指標。何謂教育公平?根據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應是當代中國教育公平觀的核心所在,教育的公平在于讓每個人都獲得適當的教育,即與個體天賦、意愿和能力相適應的教育。教育是否公平不僅關系到公民個人的切身利益,從長遠的發展著眼,更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是否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在階級社會,不存在教育公平可言,教育公平的理念是隨著人類發展進入現代社會衍生而來。一般來說,教育公平是現代化大生產、現代政治民主化和現代社會文化價值觀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當人類社會發展進程進入信息化時代乃至數字化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帶給教育技術的革新,將從技術層面成為推動教育公平的新興助力。目前,我國仍存在著實現教育公平的幾大困境,在這亟待攻克的困境之中,我們更需要借助新興的科技手段來使不佳的教育現狀得以改觀。
(一)受教育權的不公平——教育起點的不公平
公民的受教育權具體表現為獲得入學機會,受教育權利的公平則體現為人人享有平等的入學機會。受教育權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首要指標,是教育公平的起點,公民只有享有了平等的入學機會,參與了教育活動,教育過程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才有了根基。對于機會平等的理解,加德納曾經說過:“當所有人,不管有沒有地位、財富,屬不屬于特權群體,不管他們的性別、少數族群的地位或社會階級背景,都有平等的機會在社會中獲得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時機會均等才存在?!?〕而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萌發了”有教無類“的樸素的教育機會平等觀,但由于所處時代的階級限制,這樣的理念無法真正得以踐行。當代中國,義務教育已經實現了普及化,高等教育也已經進入大眾化,因此僅從數量上來看,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權已經逐步實現,人人有學上已經成為現實。當前,受教育權所存在的不公平,主要是從受教育的質量方面而言。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這關系到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出身階層的學生能否享有質量相當的受教育機會。所受教育的質量是否平等,是我們這個時代賦予公民能否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權的新內涵。
(二)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教育過程的不公平
基于善意的預設立場,假定所有公民都獲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那么教育公平的繼續實現,就要通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來完成。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的分布受到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政策傾斜、歷史文化根基等因素的制約。宏觀層面上,教育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政府對學校的教育經費撥款的方式進行。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不同學校,尤其是東西部學校之間和城鄉學校之間差異極大。公平的原則是什么?亞里士多德曾言:平等地對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對待不平等的〔5〕,就是公平。基于上述邏輯,衡量入學機會平等的基本單位是數量均為“1”的不同個體,所以實現受教育權公平的途徑使每個個體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即個體與入學機會一一對應的關系。但就教育資源的配置而言,不同學校之間現有的資源基本質量卻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距”。因此,對于既有的差別要區別對待,通過“雪中送炭”來使教育資源的配置達到一個相對合理平等的狀態,“錦上添花”只會造成有者愈有,無者愈無的“馬太效應”和資源浪費。同樣一杯羹,對饑寒交迫的旅人和鐘鳴鼎食的富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三)教育質量的不公平——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教育質量是體現教育結果的重要指標,高質量的教育能給學生學習帶來好的成效。在基礎教育階段,升學率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桿,而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的高等教育,其質量則以人才輸出的質量和數量作為核心,就業率是一條繞不開的準繩。統計學意義上的教育質量,是通過課程、教學、師資、教育評價、校園文化、硬件設施、后勤保障等軟硬件因素的多方合力共同促成,最終以人的知識、能力的獲得和品德、價值觀的形成作為產出的形式。然而,用數據衡量教育質量只是一種表象,教育質量的公平不在于取得一致的教育結果(如高升學率、高就業率),而在于教育能否使人各取所需、各顯其長、各盡其才、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盡可能讓個體的價值最大化。簡而言之,教育質量的公平在于保證人的個性得到長足的發展。用統一模式培養考試機器的生產線實際上是用平等的方式對待不平等的個體,顯然是一種漠視天賦的不公平。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中文一般音譯為“慕課”?!按笠幠T诰€開放課程”,顧名思義,是具有大規模、開放性特征的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在線平臺的一種課程教學方式。MOOC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加拿大學者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和布萊恩·亞歷山大(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提出的。同年9月,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應用這個概念開設了第一門真正的慕課課程:“聯通主義和連接性知識”(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MOOC作為一種全新的在線學習模式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是在2012年。由斯坦福大學創辦的Coursera和Udacity,以及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推出的edX,這三大MOOC平臺的主流供應機構相繼出現,并存于世,所以這一年被《紐約時報》稱為“MOOC元年”。
誠然,MOOC最初是發端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技術更新和教育理念革新。但無論何種嶄新的教育技術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都不可避免地被推廣至基礎教育。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方面指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薄?〕由此可見,作為當代信息技術成果的MOOC已經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值得關注的是,網絡授課的方式將使學習者擺脫傳統學校教育受限于時空的桎梏,而開放性的特點則確保了學習者能夠自由獲取優質的課程資源。作為一種信息化手段,MOOC為推動教育公平開辟了一條新的出路。當前,我國一些具有長遠眼光的中學已經聯手高校,合作開展MOOC中學課堂的試驗。以景范中學為例,他們請來華東師范大學的慕課研究專家進行輔導,以教研組為單位,研究制作各學科的微視頻,并在數學、物理、歷史三門重點學科實現知識點微視頻的全覆蓋,在課堂開展實驗。學校同步確定了科研新課題《云時代下初中“慕課教學”、“翻轉課堂”實踐研究》。〔3〕在上海,有五十幾所中小學推行慕課試點。此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國務院參事湯敏也在貧困地區的學校組織開展“雙師教學”的慕課教學試驗。這樣的嘗試,將把MOOC的關注視野和應用領域延伸至基礎教育階段,有助于更大程度地發揮其效益,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產生積極影響。
MOOC究竟能夠在哪些方面,通過何種策略促進教育公平呢?首先,策略的實施離不開達成教育公平所要遵循的三大原則:平等原則,指確保受教育權平等或教育機會的平等;差異原則,從課程資源的角度主要指不以同一的方式對課程進行安排,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主要指從受教育者的天賦出發實施適切的教育,即“因材施教”;補償原則,指對受教育條件處于弱勢或不利地位的學生和辦學條件存在差距的學校予以相應補償。通過MOOC促進教育公平的策略,原理基于其所具備的入學網絡化、課程開放化、資源優質化的特性,能夠貫穿教育的起點、教育的過程和教育的結果,形成一種促進平等、尊重差異、補償弱勢的運行機制,從而立體地推進教育公平在各個方面得以發展。
(一)提供開放的受教育機會
當前,在MOOC尚未取代現行學制或者說其課程結業證書尚未具備社會公認的學歷效力之前,主要是通過滿足個體學習內驅力的方式在發展和推廣。據果殼網《2014年MOOC學習者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61%的MOOC學習者是出于興趣、獲取新知的動因。以非正式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受教育機會,這種受教育機會的獲得可能是伴隨著公民的終身教育,對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們一定程度上是受教育機會的填補。通過技術手段,只需要接入互聯網,就能夠使尚未接受正規教育的人們享受到課程學習的機會。從理想的角度看,以超前的視野放眼未來,有朝一日圍繞MOOC建構起正式的學制系統并非不可能,這種學制以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經歷為單位作為學歷憑證,入學未必到學校,人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在計算機甚至是移動平臺上進行學習并獲得有效學歷,那么受教育機會將會在所有的教育階段得到普及,受教育機會的公平將真正掌握在學習者自己手中。
(二)尊重個性自主掌控學習
真正的公平是為每個人提供適合的教育,為一個人提供不適合的教育,即便形式再好,如果失敗了,也是枉然。適合的教育是基于人的差異性,人與人的自然差異決定了教育必須尊重差異,注重個性化發展。〔6〕與傳統的大班課堂教學相比,MOOC似乎在這方面顯示出了得天獨厚的潛力。在2000年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專業委員會第十次年會上,教育公平被界定為:公民能夠自由平等分享當時當地公共教育資源的狀態?!?〕這一界定和MOOC“隨時隨地打開名校大門”的理念相一致。從興趣和天賦出發,MOOC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及自由靈活的選課機制,有利于尊重個體的差異性,使學生能夠選擇與自身稟賦適切的課程。如此一來,學習的方向將由受教育者自行掌控,基于對自身的認識,為自己提供“因材施教”的可能。合適有效的課程選擇將提高個體受教育的質量,從而保證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教育結果的公平也就得到了實現。
(三)優質教育傾向弱勢群體
上述兩種促進教育公平的策略是從微觀的個體學習的角度出發。而通過把優勢教育資源傾向弱勢群體來促進資源配置的公平的途徑,是從受教育者的群體角度進行考慮,主要是基于宏觀的校際差距。當前,我國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欠發達地區學校與發達地區學校的差距、農村學校與城鎮學校的差距、一般學校與重點學校的差距。教師素質與教學質量的不平衡,是教育巨大校際差距的核心問題。MOOC的出現,使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進入質量欠佳的學校成為了可能。從時空因素和物質成本上講,網絡授課是一種比教師輪崗更高效的促進教育公平的方式,MOOC打破了固定教室的時空格局,跨越了地域的鴻溝,使落后地區的學生通過網絡能夠看到聽到來自發達地區的名師的同步授課,享受最優質的課堂教學資源。通過MOOC進行教育資源的取長補短,本質上是對弱勢群體進行針對性的補償,堪稱教育界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隨著MOOC的廣泛深入應用,拉近了校際間的教學水平,為實現補償性的教育公平提供了計日可期的未來。
〔1〕珍妮·H·巴蘭坦.教育社會學:一種系統分析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62.
〔2〕褚宏啟.關于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2.
〔3〕殷丙山,李玉.慕課發展及其對開放大學的啟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29.
〔4〕中共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13-11-12.
〔5〕蘇禾.慕課來了,我們的課堂跟著“翻轉”了〔N〕.蘇州日報,2013-3-24.
〔6〕陳德喜,蔣云良.探索“最適合的教育”促進個性化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2(2):78.
〔7〕杜華偉.倫理學視閾下的網絡教育與教育公平〔J〕.電化教育研究,2012(3):11.
(責任編輯:鄭芳)
林思涵,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福州350117);張冬勝,男,福建仙游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福州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