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占芳
【摘要】學生覺得難學,老師覺得難教,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是會計專業令人不十分滿意的一門課程。為提高審計課程教學效果,本文從審計課程教學內容和材料的組織、審計案例的分類教學和審計實踐教學三個方面分析了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審計學 案例教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09-02
審計學是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主要研究審計理論和方法,對企業的經濟活動站在超然獨立的角度上進行監督的一門學科。該課程體系中既包括審計的理論又包括了審計的實務,課程的技術性及實踐性極強。由于該課程涉及的內容較多,綜合性較強,所以學生覺得難學,教師覺得難教,審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都令人不十分滿意。因此如何開展有效的審計學教學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以往關于審計學課程的教學考慮或討論中,普遍認為最困難的就是關于教學材料的組織、審計案例的選擇和實踐教學的問題。為提高審計課程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對傳統理論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把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
一、科學組織審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材料
審計學是在審計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經過實踐檢驗和證明了的,是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審計學教學的一個主要困難在于如何選擇和組織各種材料,以使這些材料可用于豐富一學期的教學過程,另外,會計專業同學實際并沒有從事過會計工作或者審計學工作,所以他們很容易將課堂上學過的會計處理遺忘,還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這樣就更增加了審計學課程的教學難度。因此如何給學生呈現易于理解和樂于欣賞的會計和審計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增強該門課程的工作現實感,就顯得至為重要。
(一)教師需要補充實際業務的材料
學習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取決于老師和學生的能力,但部分還取決于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材料,所以教師應該合理配置教學內容和材料。教科書應集中在審計理論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為審計工作報告提供理論基礎。教師還需要補充一些能給學生接觸實際相關業務的材料。例如,審計課程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是當銀行報告,如對賬單、未兌現支票的列表,顯示銀行賬戶現金平衡出現問題時,如何協調銀行賬戶?當同一個銀行賬戶出現很多條作廢支票和交易記錄時,又該如何協調該銀行賬戶?相信有很多學生都會為此問題而犯難,并不是因為他們缺乏的基本的審計原理知識,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過實際業務所需的各種材料,這樣就限制了他們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的能力。
當前關于審計理論的教科書完全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相反,其他材料相對較為缺乏。如支票,銷售發票,購買發票,收貨和發貨記錄,盤點表,銀行對賬單,一個完整季度的審計記錄等。
(二)教師應針對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測試
鑒于有限的課堂時間,教師需認識到應根據市場上的具體變化,設計相應的審計課程教學內容。由于審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學生看來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要求學生對會計知識有較好的靈活運用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師隨時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測試,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和反饋。
雖然有很多關于審計實務操作的教材以及大量的參考書,但是這些參考書并不適用于成人院校的學生,因此,教師應準備用于測試學生基本知識掌握情況的教學材料,比如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虛構收入的常用手段、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審計和固定資產審計之間的關系等。
二、審計學課程的案例教學
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現身說法,反過來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審計學課程教學,像其他管理學專業一樣,不能完全在課堂上教到所有的知識,需要通過案例教學給以補充。
審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該課程加深對會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完全勝任基本的會計工作,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圍繞審計的基本原理,使學生熟悉審計的基本流程及其相關的管理制度,結合會計學的相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財務知識,并進行處理、分析、應用。作者認為一個僅完成會計專業的審計課程學習的學生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審計師,也不期望他完成經驗非常豐富的人員可以完成的工作,但是他可以做一個優秀的基層會計人員。
到目前為止,我們承認在教學目標的設置和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但相信通過合理的教學內容配置和教學環節設計,可以縮小這個差距。
(一)精選審計案例,建立審計案例庫
審計案例必須是現實的,并且必須有相關的材料可以覆蓋,審計案例一般可分為審計理論案例和審計實務案例,前者一般可獨立成例,側重于對審計理論的闡釋,不需要有較多的審計實務經驗,教師可以通過查閱中、外文獻資料,搜集電視、新聞等媒體報道,或瀏覽相關網站等方式收集;而后者則需要具備較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對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業務較熟悉,并具備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能力。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據授課教師對來源于審計實踐的第一手資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學要求。總之,審計案例的編寫不能僅靠若干個教師的個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齊心協力、集思廣益、互通有無,建立比較成熟、系統的審計案例庫。
(二)分類教學,合理分配課時
案例教學應按照不同的教學任務進行分類。
首先,有一些案例是學生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肯定會遇到的,但通過書面就可以解決的。例如,學生在單位如果從事會計工作,可能會接到其他單位發過來的應收賬款詢證函,也會從銀行獲得銀行對賬單,自行編制庫存現金盤點報告表等,對于這類小案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教師大量的指導就可以獨立完成,應多以課后作業的形式來實現教學效果,可以占用較少的課堂教學時間。
其次,有一部分稍大一些的審計案例不是個別學生通過書面就可以單獨解決的,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案例完成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滲透與講解,在必要的時候,還需要教師的演示。針對這類案例教學,教師應該占用較多的教學時間;對于內容更為廣泛的案例,必要時對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比如在銷售與收款循環中,學生需要結合增值稅專用發票、出庫單、發貨單等原始憑證和收入明細賬進行審計,就需要在課堂上投入大量的時間。
三、審計學課程的實踐教學
審計理論必須用來指導審計實踐,否則就成為脫離實際的理論,沒有任何價值。審計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理論,掌握審計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論結合實踐,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傳統的審計課堂教學往往重理論、輕實踐,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難以培養學生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審計人才的需要。目前針對傳統教學的不足,我們已經引入了審計學實訓教學,對每個審計實務都配備了相應的小實訓練習,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但是學生的自信心不足,往往不敢下手,導致審計實訓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必須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側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鞏固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完成每一次審計實訓后,要求學生提交相關的案例研究或分析報告,該報告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關于案例:看到案例后學生想到的可能的風險點以及會計工作中應該如何防控;
(2)關于展望:這一部分應包含學生在案例分析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學到的知識,以及對案例分析結果的總結。
另外,審計學是一門很務實的課程,進行再多的審計理論和實務知識的學習,如果沒有經過事務所審計工作的親眼所見,學生所學的知識仍然是紙上談兵,因此如果學生能夠到會計師事務所或會計公司實習一段時間,更能讓一個學生感覺到審計課程不僅是一門理論課程,同時是一個有形和實踐的課程,并直接關系到審計工作和會計工作實際的業務流程。
參考文獻:
[1]孫偉龍,審計學課程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研究,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2(5)
[2]陳平原,上什么課,課怎么上?中國大學教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