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
【摘要】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課文情感因素,將學生理性的思維轉移到情理交融的境界中去,讓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品格。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情感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
【關鍵詞】情感 情境 資源 引導 價值觀 品格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66-01
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也不僅是求索作者思想觀點的過程,同時也是感受、領悟、體驗情感的過程。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懷完善人格。新課程指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1]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因此說,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一、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無不準確而生動地向我們展現著色彩斑斕的世界,傳達著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意和深刻的哲思,這其間都蘊涵著作者鮮明的價值觀。翻開小學語文實驗教材,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有描寫美好春光的,有奉獻愛心、關愛他人的,有反映城市新貌的,有倡導動腦動手、勤于思考的,有引導學生探究自然奧秘的,有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品質、感悟做人道理的……這些課文都能給學生情感上的感染、精神上的啟迪。教材中這些情感一旦被學生的情感所認可、所接納,作者的價值觀便會隨之被接納,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藝術的感染力,充分挖掘課文情感因素,移情于景,移情于物,以情育情,以情導情,將學生理性的思維轉移到情理交融的境界中去,讓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在情感的熏陶中提升學生的品格。
在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情操方面,語文學科因其內容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而使其具有其他學科沒有的優越性。翻一翻語文課本,從題材上可以說廣泛多樣、涉及面廣、信息量大。當學生游歷其間,無形之中也在受著課文情感的感染。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讓學生沐浴在課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這種高尚情感的愉悅和熏陶。這些情感和熏陶,就像綿綿細雨滋潤花草,清清水渠灌溉禾苗,久而久之,就會在學生的心底里形成一種潛意識,凝聚成一種靈性,產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擁抱,對科學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從而孕育出高尚的人格。這樣的人格正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未來公民所具有的人格,它能極大地推動學生主動、積極地去進行創造活動。
三、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呼喚學生的情感。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而要達到這種狀態,教師必須根據課文的主題,借助音樂,運用錄像、課件等科技手段,創設某種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2.巧妙引導,激發情感。
情感教育,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教學時,教師從教材出發,及時抓住學生心理,利用課文中積極的情感去點燃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如著名的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李吉林在教學《媽媽的愛》一文時,這樣引入:“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母愛時時、處處被我們體驗,就像鉆石一樣恒久閃爍。我們閉上眼睛,用心地想一想,從出生到現在,每天從睜開惺松的睡眼到夜晚進入甜甜的夢鄉,媽媽是怎樣愛我們的?”這些富有情感的美的語言,能積極喚起學生的情感和聯想,把他們帶入廣闊的思維空間。[2]
3.搭建平臺,內化情感。
由于情感是具有瞬時性和不穩定性的,所以在對事物評價以后,教師要將學生獲得種種情感的體驗組織到一個內在和諧的系統內,使之內化為用來指導自己行動的某種理念,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
4.以情激情,啟迪學生珍惜真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都是軟弱無力的,只有點燃學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加上教師動情的講述,感染打動學生則是必然的事情。
5.充分利用課外教學資源,追求最佳境界。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網絡、圖書館、展覽館等等。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僅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有人這么說:“一個教師就是一本教科書。”教學中充分把教師的情感資源與語文教學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教材還是起主要作用。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教師要研究和處理好教材,讓學生借助教材這個例子,主動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在網絡資源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圖片和生動的畫面為語文學習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資源寶庫。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有效進行教學。
總之,情感教育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情感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進而使學生樂學,好學。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情感教育的陣地,讓我們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揚帆控航,乘風破浪,駛向知識的彼岸。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包南麟主編,《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