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瑋
摘 要: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也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在小學中高年級課堂中運用廣泛。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加以運用,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探究方向,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成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探究式學習;成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放飛學生探究思維的翅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天堂。如何將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研究。
一、識字教學,培養探究意識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首要任務。雖然低年級學生記憶力比較強,但易記也易忘。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會觀察,通過聯想,展開想象力,探索識字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探究意識。
(1)自主探究,使學生善于觀察。觀察是學生認識事物的起點,只有善于觀察,才能全面了解事物。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活動中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學習生字“玉”和“土”時,我先出示兩幅圖畫,讓學生觀察上面畫了什么,然后練習讀“玉”和“土”的字音,接著拿出寫有“玉”和“土”字的圖片,并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兩個字,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觀察回答:玉是王字里加一點。土字是王字少一橫。土字上面一橫短,下面一橫長……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再進行對比,找到了兩個字的不同處,加深了對生字的記憶,同時也復習學過的生字,更加有效地記住了生字。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
(2)奇特聯想,激發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小學生想象力要比成年人豐富,通過奇特聯想,常常會想象出與眾不同的新意。在教學生字時,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然后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記憶字形。例如,教學“燕”字的時候,特別請學生觀察四點底的寫法。有的學生說:“燕字尾巴像剪刀,所以第一個點向左,其他的點向右。”有的學生說:“四點底中第一個點向左最大,就是老師對著我們,其他三個點向右,就是一群排隊整齊的孩子,與老師面對面站著呢”……多么富有想象力,在這樣的思維放飛中,對于“燕”字中最容易寫錯的四點底的方向,學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豐富的想象力是發現和創新的先導。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出各種生動、形象的識字方法來。
二、文本教學,引導探究方向
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優秀的文化結晶,適合學生學習。低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獨自在課文中發現探究內容,無法領悟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例如,《春筍》一課中的“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這句話是文中典型的精彩句子,在教學中可以以“裹”為切入口帶領學生進行探究作者用詞的精妙,咀嚼文字的魅力。為了讓學生理解“裹”字,我嘗試著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提出一個問題:“生活中,你知道什么東西也是‘裹著的嗎?”有的學生說:“香蕉皮裹著香蕉肉。”還有的學生說:“玉米就裹著一層外衣。”我趁機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式來表述,學生回答:“玉米裹著一件黃綠色的外衣。”接著我又引導學生:“你們有沒有看到小寶寶剛剛生出來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嗎?”學生回答:“他們都用小被子包裹好的。”老師引導:“是啊,因為他們就是‘嫩生生的娃娃啊!”請學生再來朗讀整個句子。點評:“讀好了‘裹字,就把春筍剛出生嫩嫩的樣子讀好了。”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帶領學生對課文中運用精煉、巧妙的詞語進行巧剝春筍般由表及里地進行探究,進行語言的運用,就能讓文本上精彩的文字烙印在學生的心中。
三、巧用文中插圖,激發探究欲望
新課改后,不僅教師的教學方法改變了,教材也有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小學語文教材,每篇課文都配上了與課文相關的插圖。這些色澤鮮艷、形象生動的插圖,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插圖中的探究點,通過“說”的訓練,可以使重點得到突破,知識得到鞏固,記憶得到強化,可謂一舉多得。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春到梅花山》,本課的插圖就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切入點。“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動著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歡樂的海洋。”這句話是本文中學生最難理解的句子,但是利用文中插圖就簡單了。于是我讓學生觀察圖片,提出:“你們從哪里看得出人們喜愛報春的梅花?”學生通過圖片馬上回答:“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動著看花的人流。”我追問:“這句話哪里可以看出人們喜愛梅花?”并出示了一張人很多的圖片,孩子們馬上應聲到“人流”。課文寫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樣多,怪不得課文要說梅花山成了歡樂的海洋。“梅花山怎么會成為海洋了呢?”我故意問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我引導孩子們看插圖,想象一下,欣賞梅花的人們一定會怎樣——有說有笑,看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梅花,人們都笑開了花,梅花歡樂地盛開著,人們歡笑著,所以梅花山成了歡樂的海洋。通過這樣“圖文結合”的設計,孩子們很輕松地就感知了圖意,理解了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不管教材和教學手段如何改變,探究是每個學生一種天生的本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抓住教學中的每個探究點,組織學生去細細地揣摩,深入地研究,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江蘇省張家港市港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