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 要:通過分析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對中國高校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進而揭示愛國主義教育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所具有的非傳統性、客觀性、競爭性和主動性等時代特征,從而弱化了民族國家意識和民族文化意識等,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加強從創新機制和對策研究方面進行剖析,提出有效的對策以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277-03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情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如何研究和把握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遇到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對策回應新的挑戰,以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是高校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向全球不斷擴張,已經滲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等領域;但是,經濟全球化也是“雙刃劍”,它不僅對現有的制度、觀念提出了挑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變革,而且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
首先,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傳統民族國家主權的相對弱化。經濟全球化進程嚴重地限制和削弱了國家的傳統職能,使得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國家在權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全球問題的增加也使得國際因素對國內政治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超國家組織日益成為制約國內政治發展的基本變量,國家的權力邊界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變得模糊。其次,經濟全球化進程對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沖擊。民族國家根深蒂固的制度、傳統、文化和價值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迪士尼等一些超大型的跨國公司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和價值觀;此外,由于不同的社會制度、社會文明和發展方式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進行著激烈的競爭與整合,又使得許多現代的價值、文化和制度超越了民族國家的屬性,日益成為一種“全球認同”,而民族國家的主權和文化認同卻出現了危機。最后,經濟全球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的競爭,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諸方面的不平等、不公正及不合理的舊秩序并沒有發生真正的根本改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和平崛起所面臨的形勢及內外環境也日益嚴峻和復雜,而當代中國大學生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理想和現實的激烈沖突,導致一些大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動搖,少數學生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制度和指導思想產生懷疑,甚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產生動搖。同時,隨著全球化而蔓延的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等具有國際支持背景的分離勢力和恐怖組織,都對中國的國家安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提出了挑戰。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筑牢共同的精神支柱,強化全民族的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與強國之夢奠定堅實的理論、制度和道路自信。
二、愛國主義教育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特征研究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主線,其根本宗旨是培養大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使大學生能真正樹立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堅定信念,從而隨時準備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而研究和把握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特征,也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新的歷史性課題。
第一,愛國主義教育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特征:非傳統性特征。從傳統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來看,主要側重于圍繞著國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國家安全教育。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的背景下,領土安全在現代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構成中的地位已經遠遠下降,社會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資源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態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因素,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影響和多方位地沖擊著國家安全的構成,國家安全的內容、形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如何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與此相適應,中國愛國主義教育中傳統性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面臨著嚴重的沖擊與挑戰。新世紀如何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非傳統的愛國主義安全教育,來奠定大學生全新的現代國家安全意識,這也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為中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出的一個新的歷史性課題。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特征:客觀性特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相互聯系和影響越來越緊密,這表明全球化可能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也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嚴竣的客觀挑戰。在這樣的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價值也就客觀而空前地凸顯出來。
第三,愛國主義教育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特征:競爭性特征。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是競爭的時代,國與國之間進行著日趨激烈的從綜合國力到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在這場時代大潮的競爭中我們如何抵御西方發達國家支持的“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如何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展開競爭,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如何規避經濟全球化的不利影響,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促進中國的和平崛起,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第四,愛國主義教育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特征:主動性特征。深刻理解了經濟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客觀性特征,就更加能認識到必須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通過構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進一步弘揚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增強民族凝聚力,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自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事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經濟全球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研究
經濟全球化時代,資金、貿易、技術、生產、服務和勞動力的全方位交流使得世界各國的各類市場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資源短缺、生態環境、人口、貧困、犯罪、毒品和核武器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都迫切急需跨國性的國際合作才能有效解決,這也在許多情況下客觀上削弱了國家主權。endprint
(一)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國家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生態環境國際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內公民滋生出全球化意識,從而淡化了原來的國家認同。不少大學生受到“全球主義”、“地球大同”、“超民族主義”和“非民族國家化”等西方社會理念,和以“全球公民”自居的國際環境保護主義者的影響,認為民族國家“已經過時”,出現了所謂的“新認同政治”,即他們關注全球和人類整體利益已遠遠大于對本國、本民族利益的關注,正在逐漸淡化民族國家意識。
(二)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
在中國日前崛起的今天,西方發達國家采取的遏制、西化、分化和弱化等手段,給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安全帶來了各種潛在的威脅。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缺乏警惕性和對其盲目樂觀,憂患意識淡薄,沒有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實屏障。
(三)經濟全球化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失落,愛國主義思想信念動搖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極力宣揚其“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利用一些青年大學生對西方價值觀的盲目崇拜,向發展中民族國家輸入其腐朽的意識形態,從而模糊了大學生對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和對國情的辯證分析,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產生了動搖、懷疑和否定,割裂了愛國的情感、思想和行為。
(四)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漸削弱了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西方國家充分利用中國對外開放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機會,尤其是近年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國家權力和學術、文化、信息傳播的優勢形成的文化霸權,大肆推行西方的意識形態、價值標準和社會文化,不斷通過商品、影視文化、網絡信息等載體,將各類帶有明顯的政治、文化色彩的信息傳播進來,沖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高科技優勢,通過培植直接的消費示范群,來引發中國青少年向往、追逐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上述種種都使中國部分大學生喪失殆盡了在他們的頭腦中的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觀念。
(五)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意識
經濟全球化時代,西方發達國家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強烈地沖擊著中國傳統的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觀,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價值目標選擇上功利化和世俗化,將追求經濟效益上升至第一位,甚至認為愛國主義倡導的國家利益和集體主義價值觀會妨礙他們個人利益的實現。而且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民族、國家的依存關系,也反映了部分大學生缺少民族責任感的事實。
四、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研究
經濟全球化與愛國主義教育并不矛盾,大學生應把個人的命運緊緊地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在愛國主義旗幟的鼓舞下,以實際行動,履報國之志,行報國之舉。
(一)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指針,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大學生理性愛國的思想武器;“中國夢”這個共同理想有利于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大學生只有胸懷祖國,增強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這也是當下中國大學生愛國主義實踐中的緊迫要求。
(二)加強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文化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中國革命道德傳統?!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所體現的中華兒女對國家和民族的偉大責任感,“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革命文化傳統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弘揚這些,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激發起他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熱情。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我們應結合當代現實特點,賦予愛國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文化傳統新的意義,其必然能顯示出傳統的民族精神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三)加強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當代大學生更應意識到,經濟全球化并非政治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以民族國家的獨立發展為表現方式的,是與維護和發展民族國家利益的愛國主義緊密聯系的。要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教育,增進民族之間的尊重、理解、溝通與信任,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穩定大局,珍惜發展機遇,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動,自覺為中華民族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五、創新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機制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重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應創新中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機制,提高青年學生愛國主義覺悟,也是踐行“中國夢”與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使命。
(一)多元化教育模式的選擇機制
審視中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應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層次、能力水平和價值觀差異,設定不同教育模式的選擇機制,注重將愛國主義滲透到學校課程和社會各個層面的隱性教育中;同時,也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多元教育方法來改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真正使學生認真思考人生理想、民族命運、國家前途、世界未來;另外,應側重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和春風化雨般的方式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立志報效祖國的決心,強化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實踐機制
中國主要是由高校及老師承擔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任務,故而偏重課堂上灌輸愛國主義的知識,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大而空,缺乏全面而系統的社會實踐機制。不經過社會實踐,盲目的熱情和空洞的說教,只能使愛國主義成為應試教育下的一種知識和一種功利的態度。愛國不只是愛國口號和歌曲,而是要轉化為自覺的行動。但由于愛國主義教育很難具有可操作的實踐基礎,易造成學生表面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深處卻忽視的尷尬局面。因此,要將愛國主義的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機制結合起來,使學生從愛國主義教育的客體變為主體,才能取得實效。endprint
(三)新媒體和網絡載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機制
經濟全球化時代應注重以新媒體教育、網絡教育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機制的建設。媒體應自覺、隱蔽地扮演著愛國主義教育者的角色。而電影、出版、電視和音樂等文化行業對愛國主義的宣揚更應開動腦筋、開足馬力,堅定國民對國家的熱愛。
(四)大學生理性開放愛國觀的培育機制
高校應針對不同學生對愛國主義認識的差異,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因人而異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要加強理性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內容,有的高校忽視對大學生理性愛國觀的培育,將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教育學生更是少見。對非理性的愛國主義行為,應進行深刻分析與批判,引導大學生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形成開放的愛國觀。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高校應根據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在繼續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感的基礎上,改進原有的空洞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把愛國主義教育引向深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同時,要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的規律,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個性,以及自尊、自主、自強、自律的意識,使他們面對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同文化、價值取向、價值觀念的碰撞、交錯和整合時,能夠自主地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選擇和行為準則。同時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使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深刻體會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并以主人翁的精神,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在接受愛國主義道德原則的基礎上自覺地指導自己的愛國行為,成為真正自覺的愛國主義者,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王雯姝,鄧暉.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主要視閾[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2] 葉中鋒.全球化視野下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探析[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1,(10).
[3] 成四堂.略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2,(8).
[4] 馮永君.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
[5] 鄭文姬.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