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敏
摘 要:家校溝通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家校溝通有許多方法,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必須遵循的原則,以促進孩子進步。
關鍵詞:家校聯系;溝通;原則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更離不開家庭。學校、家庭之間必須勤溝通、多交流,及時地掌握孩子的成長信息,從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統一彼此的教育理念,在相互交流溝通中,共同配合,才能讓孩子享受最優質的教育。所以,家校互動是極為重要的。
家校聯系的方式有很多:書信、電話、家訪、面談或者網絡等。其中,網絡、校訊通、手機短信是我們使用比較多的方法,因為它們快捷便利,便于彼此之間的聯系。但我覺得這些方式用于家長通知、消息發送之類的比較好,因為它們不利于彼此之間感情的交流。如果是與家長反映孩子的問題或者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我覺得采用電話和面談更為貼切。因為這些接觸方式可以拉近教師與家長的距離,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情況,對癥下藥。所以,家校聯系的方式切不可“一刀切”,必須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但是,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我們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堅持共同參與原則
我校學生乘坐校車來校上學,是學生主要的上學方式,學生家庭分布區域廣,有部分學生早接晚送,家長的教育時間相對較少。通過對中學部學生調查發現疏于家庭教育的學生很多,有的是因為父母離婚,有的是因為父母忙于生意,有的父母是受自身文化的限制。為了開展正常的家校聯系,我們辦公室和班主任通過電話、面談、書信等方式與家長進行真誠的溝通,讓家長漸漸明白,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而是家校共同的職責。只有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校聯系才能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同時,我也給他們灌輸一些必要的教育理念,讓他們知道愛也要講究方法,溺愛和棍棒都是不可取的。
二、堅持溝通教育原則
家校聯系是通過教師與家長的不斷溝通和幫助彼此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長信息,應該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切不可讓家校聯系演變為“打小報告”,不要總是等問題出現了再去溝通交流,那樣的交流只能算是懲罰而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師就應該勤與家長溝通,及時了解并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在校表現,可以是進步的地方,也可以是不足之處,甚至是孩子的一些心理變化,從而引起家校的注意并及時調整自身的教育方法。我校學生人手一本家校聯系冊,用來記錄當天的作業,利于家長在家輔導,家長也可以把孩子做作業時遇到的不懂的知識點反饋在記錄本上,科任老師就會在第二天留意該學生,彌補教學中的不足。開始一些家長不習慣,不能堅持給學生檢查作業并簽名,總是推說工作忙,后來經過我們老師電話解釋、書信跟蹤,規范要求,雙方能認真、默契地填寫家校聯系冊。
但是,在家校聯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向家長反映學生問題,我們在處理這一現象時也得注意一些方式方法:
1.尊重家長
教師是我們的職業角色,生活中大家也是孩子的家長,或者未來是孩子的家長,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換位思考,許多教師是愛學生的,但在“恨鐵不成鋼”的時候,說話會不選擇用詞,有的時候說出來的話很傷家長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家長,體諒家長,才能獲得家長的充分信任,同心協力地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2.及時客觀
孩子在出現問題后,我們教師應該第一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一方面可以通過溝通了解一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更好地處理問題。其次,通過交流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變化,從而調整家庭教育方法,配合教師更好地處理問題。我們在反映問題時也一定要客觀公正,絕不能把臆想當成事實,也不能添油加醋。
3.報憂亦報喜
問題學生毛病很多,與家長溝通的次數也明顯較多。但是,長期而頻繁的報憂政策,很容易讓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并且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上周我接待一位家長,走到辦公室就掉眼淚,當我頗費周折地問清原因時,才知道是家訪惹的禍。因為該生平時比較調皮,教師為了想得到家長的配合進行了家訪,在家訪過程中只報憂沒報喜,以至于讓家長產生了消極的想法。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溝通的尺度,問題要反映,學生些許的變化更要反映。讓家長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力量,從而激勵他們更好地投身于家庭教育中來。
三、堅持勤而不碎原則
家校聯系要勤,但不能碎。每次的溝通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并且是切合家長需要的,最好是針對孩子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絕不能是漫無目的地泛泛而談,否則就只能把家長的主動參與消磨為消極對待。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溝通內容,沒必要說的不要說,有益于孩子發展的才是溝通的重點。形式也要多樣,一成不變的溝通方式容易讓家長懈怠下來。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弓張得緊,箭方射得遠,父母對孩子有信心,必會點燃孩子的信心之火。學生正處于發展階段,只要家長多關心、老師多幫助,學生肯定會進步的。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春暉學校)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