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摘 要:情境教學這一教學方法提出后,因其不僅能很好地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而且更有利于教師授課中的實際操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如何形成一套有規律性、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呢?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經驗。
關鍵詞:情境教學;價值;創設
“園丁”這個詞形容教師最貼切不過了。首先,園丁對花木精心呵護,細心修剪,猶如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教導,體現出的是態度;其次,哪個園丁會對幾十種花草澆一樣多的水,施一樣的肥,曬同量的太陽呢?估計這樣做的話,花草早都死光了,這不正如教師所說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嗎?最后,花草死了,沒有哪個園丁會破口大罵,基本都會反思自己的養育方法,這體現出教育者的自我反思。由此可見,“園丁”是對教師最形象也是最具情境化的稱呼。而情境化的語言不僅親切形象,更便于讓人理解其深刻內涵。
語文情境化教學其實已經較早地運用于課堂教學,教育專家李吉林老師首次提出“情境教學”的理念,至今,這一教法已經廣泛用于教學之中,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學如何更好地運用情境教學,形成一套有規律性、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方法,是我們應當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情境教學的價值
“情境”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一定的情境,而構建的情境需與授課內容相適應,它與“情景”是有區別的,“景”是看到的直觀而具體的景物,情境是由情景構成的一定的意境,是可感而不可見的,“情境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合教學內容的意境,以達到喚起學生的共鳴和個體體驗,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情境的創設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創設教學情境常用的方法歸納為如下幾種:
1.從生活中汲取經驗
教材中所寫的生活有的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差甚遠,尤其是有些年代久遠的文章,當代學生更加難以理解,教師通過一定的情境創設,能夠挖掘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他們的感受力,強化其對文章的深刻理解。如,我在作文輔導課中,發出過這樣的討論:如來佛祖和玉皇大帝哪個大?老子和孔子打架你會幫誰?學生討論很激烈,我加以引導,這涉及的是兩種學派、兩種思想的爭論,其實這正是2013年有些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試題,對于學生的思維拓展是有幫助的。
2.借助音樂和畫面再現情境
音樂和畫面給人以形象和美的享受,同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語文情境教學中運用音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音樂的選擇要符合課文內容的基本要求,與文章內容相融合。圖畫不僅能迅速了解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且能再現教學內容情境,課本前面的插圖就體現出這種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可以加以指點和啟發,并進行深情并茂地講述,從而使學生充分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3.運用課堂表演創設情境
課堂即興表演要求教師積極構建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表演情境之中,而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學內容具有可操作性和表演性。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祥林嫂》這課時,導入環節設置了案情發布會的形式:同學們,昨晚在江邊發現了一具女尸,年齡在三十多歲,衣衫襤褸,經查是祥林嫂,究竟是誰導致了她的死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抽絲剝繭,找出幕后真兇吧。這一新穎的課堂表演形式達到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當然,表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還可以分角色朗讀課文,或改編課本劇。筆者就曾經在講授《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讓學生將其改為課本劇,并進行表演,展現燭之武杰出的語言藝術。反饋回來的信息是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本篇文章,并喚起了他們對學習古文的興趣。
4.深入挖掘語言藝術是承載情境教學的關鍵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善于用準確、簡潔、優美的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教學情境在學生的腦海里生成。說到底,無論哪種方法,都需要用教學語言來實施,枯燥乏味的語言很難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教授《我的空中樓閣》一課時,我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朗誦文章,引導學生賞析其中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學生很快被帶入了山中小屋那虛無縹緲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意蘊。
5.參與式討論引入情境
屈原作為歷史名人,愛國詩人,我在教學《離騷》的時候,以愛國精神為主旨,創設了一個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情境:談一談你怎樣看待屈原投汨羅江自殺的舉動,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間。固有的觀念主張屈原的死是愛國舉動,喚醒民眾,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但是也有學生提出了不同意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應該勇敢反抗,而投江自殺是逃避現實、懦弱的表現,這樣一來,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但我并沒有急于給學生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讓學生查資料,用史實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由此可見,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是實施情境教學的又一可行方法。
語文情境教學的方法很多,我在具體的操作中,總結出以上幾點,所謂“山不過來,我過去”,善于調整思路,更新觀念,最終我們會發現離山越來越近,情境教學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這兩大特性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更深入探索這一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 安徽省懷遠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