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楊榮
當今,校本課程的開發已成為全國各地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美術教育研究的新課題,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在此背景下,福建省建甌市第一小學(以下簡稱“我?!保┳プ∩陥罅㈨椀母=ㄊ 笆濉币巹澱n題“閩北地方文化資源在小學美術
(版畫)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的契機,
以美術課標的基本理念為導向、以深厚的閩北文化底蘊為基礎、以開放的教學方式為動力,進行版畫校本課程開發,促進學生個性健康、多元化發展。
一、以課標的基本理念為導向,引領課程開發
版畫校本課程開發以《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導向,根據閩北地方文化特色,帶領學生發掘地方文化資源,并通過開放的課堂,把其融入教學中,進行創作與拓展,讓學生在文化底蘊的滋養中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
(1)樹立大美術教育觀,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版畫校本課程的開發樹立大美術教育觀,既要重視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又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參與本土文化的傳承,表達和創造文化,讓學生在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體驗中真正認識美術課程的社會價值。
(2)樹立學生發展觀,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版畫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教材的編寫面向全體學生,以生命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運用生命科學理論,研究本土文化教育傳承,促使自然生命向智慧生命、審美生命和文化生命提升,通過多元互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使學生在開發與制作的過程中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3)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版畫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建立平等、互動、開放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在實踐調查、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
二、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實施課程開發
2003年福建省建甌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版畫之鄉”。作為“中國版畫之鄉”的建甌版畫,取材于生活,鄉土文化氣息濃厚,八十年代曾進京展出而名揚全國。少兒版畫根植于這樣文化底蘊深厚的藝術土壤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88年我校開辦了少兒版畫班,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少兒版畫教學已形成我校的辦學特色,在我校蓬勃發展,課程資源優勢已然形成。同時,閩北古風民俗濃郁,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結緣,是八閩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積帶”,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古遺址、古鎮、戲曲、民風民俗等,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及奠定了基礎。正是在這種雙重背景下,我校抓住“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良好歷史機遇,利用“中國版畫之鄉”及閩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建甌傳統文化的“挑幡”、 松溪的“湛盧文化”、光澤的“崇仁明清古街”等為素材,組織教師對版畫校本課程進行開發與研究,并在教學中逐步地完善,形成版畫校本教材。
三、以開放的教學方式為動力,推進課程開發
在課題研究與實施的過程中,為了減少實施缺乏理論的盲目性和理論脫離實踐的空洞性,建構教學方式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這樣便于操作。因此,從教學結構、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出發,建立三級聯動的方式,有效推進版畫校本課程開發。
在教學結構中按材料特質分類教學內容;以班級、小組、個人課內外的組織形式進行合理分布,通過教師、學生、社區代表、家長的角色互動,構建持續、民主、開放、有效的開發網絡,把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開發相結合,使校本課程的開發符合學生實際,符合本土實際、教師實際,體現學校特色。而以調查、探究、認知、體驗、拓展的教學程序遞進開展,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以點、線、面、色彩、節奏、韻律、構圖等藝術形式了解家鄉的民族特色、古建筑、傳說、民俗等,了解祖先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激活學生原初生動的感悟力,讓學生在本土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中進行版畫創作,體驗本土文化造型表現的樂趣,體驗生命表達的樂趣。在版畫時裝秀、百人版畫表演等綜合活動中拓寬時空、延伸內容、發展思維,從而形成綜合意義的課程整體,以實現版畫校本課程開發的真正價值。另外,通過以生命為本的教學方法的構建實施,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及社區代表、家長參與協助下,在多元互動、合作交流、發現探究、自主創新的教學與學習方式中認識自己、認識腳下這片土地及這片土地上的文化,使閩北本土文化在學生的生命之旅中得到傳承,校本課程開發的教育目標逐步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