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麗
摘 要:語文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應貫徹在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
關鍵詞:直觀性;因材施教;鞏固;啟發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語文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學生的學,應貫徹在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教學原則是從人們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則是值得教學運用的。
一、直觀性原則
語文教學中的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能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知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我會根據教學的任務、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正確選用直觀教學方式。在學習生字和新的課文時,我會給學生看相應的圖片或者是視頻,在第一時間內就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和感受。再者,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的語言也要直觀,老師用語言生動的講解、形象的描述,能夠給學生以感性知識,形成生動的想象,也可以起到直觀作用。特別是教師在講授詩詞時,老師用語言生動形象向學生講述意境時,是很有助于學生投入學習狀態的。
二、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講究的是教學要按照語文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教師的語文教學不按一定的順序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在教學中,教師講授知識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這是循序漸進應該遵循的一般要求。無數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學不可躍進,特別是小學語文,學生的接受能力沒有很強的時候,教師要耐心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如果不顧教材的系統性和學生認識的循序性,一味搞突擊、趕進度、躍進前進,那教師的教學結果必定是“欲速則不達”。在循序漸進的講學中,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學生的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于知識技能的運用。歷代許多教育家都很重視掌握知識的鞏固問題。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這些都告訴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新舊知識的穿插,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記憶是在不斷更新的,這時就需要老師適時地進行鞏固。在教學中,老師要懂得理解知識時鞏固知識的基礎。要使學生知識掌握得牢固,首先在傳授時要使學生深刻理解,留下極深的印象。復習就是重溫已學過的知識,它可以使知識在記憶中強化、熟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所以復習是鞏固學生知識的主要手段。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合理運用各種教學原則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相信一定會讓自己的學生收獲到更多。但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認為不能刻板地教給學生知識。在學生還在幼年成長的時候,教師要不斷地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自覺掌握科學知識,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教育學.人民教學出版社,2006-09.
[2]傅道春.情境教育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高新區實驗學校)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