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
摘 要: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中對文本的挖掘要掌握好“度”。當前的語文教學在這一方面多少做得還不夠到位,主要從其中存在的三大問題,即“文本的個性未被完全挖掘”“僅從‘道的角度挖掘”“文本的‘過度挖掘”入手,通過相應案例的分析,得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根據(jù)學生特點挖掘相應的文本個性,尤其是對于“深文”要敢于善于“淺教”,從而構建平實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語文教學;深文淺教;小學;初中
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中,無論是“教”還是“學”都離不開對文本內(nèi)容的挖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均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定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不同的文本都有與眾不同的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教師通過對文本語言形式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這就是工具性,即所謂的“文”;教師通過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這就是人文性,即“道”。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出文本的“文”“道”個性并且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不妨隨筆者通過一些案例來加以剖析和思考。
一、文本的個性未被完全挖掘
每個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個性,包括體裁、寫作方法、語言特色、表達思想等等。閱讀教學的一堂課,并不是要把文本的個性全部挖掘出來展示給學生,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以及課程標準對該學段學生的要求來相應的挖掘文本個性。
筆者曾有過在小學代課的經(jīng)歷,因為經(jīng)驗較淺,所上的語文課存在許多不足,其中就存在對文本的個性未完全挖掘的問題。筆者在教授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槐鄉(xiāng)五月》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時,由于對學生已有知識了解不夠,在教授生字詞時重在對詞語讀寫和意思的把握,后來聽過一位優(yōu)秀教師上這節(jié)課之后,筆者才知道本課時還有一個教學重點,即對“ABB”式詞語的掌握,筆者的課堂上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進行了朗讀,而沒有引導學生細細體會這類詞的妙處,也沒有舉一反三地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這是筆者課堂的一大敗筆。
二、向“道”的角度偏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zhì)”中首先強調(diào)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從這點可以看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所占比重應大于人文性,即語文課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然而,現(xiàn)有一些語文課并未意識到這一點,而是在“道”的挖掘之路上越走越遠,不斷在培養(yǎng)學生人格上猛下功夫,儼然將使語文課成為思想品德課。
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語文課結束時,教師啟發(fā)道:“狼往小羊身上撲去,大家想一想,小羊怎樣了呢?”或者是“在當今社會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課堂上熱鬧非凡。反思:經(jīng)典寓言《狼和小羊》最終以老狼惡有惡報、撞死于巨石或被正義使者獵人槍殺代替了原著中的小羊慘死;名家名篇《落花生》一課中,“花生派”在“蘋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辯下,黯然失色,退居二線。從種種逆向設計不難看出,教師在努力體現(xiàn)課標所提倡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力求給學生創(chuàng)設“敢于發(fā)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從而張揚個性,體現(xiàn)人文性。學生思維是活了,課堂氣氛是活了,但學生也失去了很多。他們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對課文人文內(nèi)涵的正確理解。求新、求異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以犧牲“求真”為代價,就有點舍本逐末了。
三、文本的“過度”挖掘
文本挖掘都有一個“度”,挖淺了,知識的傳授不到位;挖深了,恐怕學生難以“消化”。
筆者曾在導師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過一則案例,是一堂(實際上是兩堂連上)小學語文課,一位教師執(zhí)教《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課的主體是教師要求學生改寫一些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再引導學生拿這些改寫后的語句與原文作比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表達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如此,既讓學生明白了文本的語言特點,又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下課鈴即將響起,正當聽課者紛紛頷首,為公開課的成功、為授課者的方式方法贊許時,授課教師突然搬來了幾張椅子,并向?qū)W生宣布“下一節(jié)課我們討論環(huán)境保護問題”。就在聽課者目瞪口呆之際,授課教師選派幾個同學坐到椅子上,其中一個擔任“環(huán)保局局長”,一個擔任“污染廠廠長”,一個擔任“記者”,一個……于是,一場討論就這樣熱烈地展開了,全班同學一起參與,熱鬧非凡,直到第二節(jié)課下課。
到底該怎么把握語文教學中文本挖掘的“度”呢?筆者拙見以為教師要“因生而異”,即實實在在地根據(jù)學情來設定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不要過分追求“華麗”的課堂,既然教學的首要目的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那么文本的挖掘度也要充分貼合學生的理解度和掌握度。正如蘇州大學文學院王家倫教授所倡導的“平民語文教學”,無需追求過分“華麗深厚”的課堂,只需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構建實實在在的傳授語文知識與技能的語文課堂,這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林潤生.深文淺教的幾點做法[J].教學設計,2005(7/8).
[2]王家倫.論“長文短教”與“短文長教”[J].中學語文教學,2008(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劉海粟小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