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
摘 要:學習動機為人類行為動機之一,對人的學習行為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學習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學習動機支配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動機可以激發學生一定的學習行為,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定向,能夠使學生維持某種學習行為,對學生學習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動機不缺乏,但并不正確。結合學習動機的有關理論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正確學習動機提出一些看法與思考。
關鍵詞:學習動機;信息技術教學;激發與培養
學習動機作為人類行為動機之一,對人的學習行為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習動機的不同,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效果就不同。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合理學習動機的形成,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效果。
一、什么是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作為人類行為動機之一,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學習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學習動機支配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二、學習動機的影響
(一)學習動機對學習行為的影響
1.學習動機能激發學生一定的學習行為,促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并自主地進行各種學習活動。
2.學習動機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定向,促使學生有選擇地進行學習轟動,完成具有特定指向的學習任務。比如,喜歡信息技術的學生,就會利用一切時間做一些與計算機有關的活動。
3.學生動機能夠使學生維持學習行為。學習動機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目標達成之前保持必要的學習強度,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一般來說,學習動機水平越高,學生的努力程度就越大,持續時間也就越長。所以,對喜歡信息技術的學生而言,他可以為了完成一個任務,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屢敗屢戰,直到最后成功。
(二)學習動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一般來說,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是一致的。
1.學習動機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具目標性、方向性。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學,朝哪個方向學。
2.學習動機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學生會自覺關注與學習目標相關的信息,并保持認真的學習態度,增強克服學習過程中困難的信心與勇氣。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三、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
大多數青少年學生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學習動機是不缺乏的。但這其中有的人認為學習信息技術就是玩游戲、網絡聊天、發微博等等。所以,這些在計算機信息技術認識上的誤區導致這些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有問題的。所以,作為信息技術的教學,應該首先糾正學生在這方面的錯誤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然后激發與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
(一)建立明確適當的學習目標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強化是激發動機的必要條件,行為受到強化后,有機體會產生對下一步強化的期待,從而以獲得強化為個體的行為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期待,達到學習目標后學生會受到各種強化。例如,做一個Word個性化名片,如果學生通過努力做得很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與鼓勵,同學的稱贊,家長的夸獎,這些會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
目標的確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年齡、知識基礎等。學習目標讓學生可望而不可即,感到壓力過大,是起不到激勵作用的。相反,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目標過低,缺乏挑戰性,即使成功也沒有成就感,同樣也沒有激勵作用。只有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具有適當難度的目標才具有激發動機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學習動機的核心。事物新奇、變化、夸張、復雜、含糊不清的特性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經驗的矛盾會使人產生疑問、迷惑、混亂,促使學生產生對信息的探索行為。這就是學生的好奇心。故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引入到一種認知矛盾的狀態,是引發學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徑。“創設問題情境”是常用的方法。
有效地情境創設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例如,信息技術課本中《無所不在的信息》一課:
師:有這樣一個廣告,一個酷男騎著摩托車在美國西部的大馬路上飛馳,突然摩托車壞了,這時他掏出摩托羅拉手機向別人求救,不一會,一個農民趕了一輛騾車一聲不吭地把他拉走了,這時話外音傳來:“摩托再好也要騾拉,摩托羅拉,隨時隨地傳遞信息”。
師:是什么使這個男子脫離了困境?(答案是信息,本節課重點)
通過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設計好的問題使得這節課的開頭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好奇心有時是短暫的。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積極地、不失時機地將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興趣。(1)改進教學方式與手段。信息技術課在這方面與其他學科比起來是有優勢的。信息技術教學的設備本身就是計算機、多媒體、白板等器材,所以教師一定要借助這些設備將教學內容展現得有趣、多樣。挖掘學科教學中容易使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逐漸從對某塊內容有興趣發展到對整個學科都有興趣。(2)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時間性較強的特點,建立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小組活動,讓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中體驗信息技術知識的價值。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成功的愉悅和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快樂。(3)在學生興趣衰減時,要把學生對其他活動的興趣遷移到信息技術學科上。比如,有的學生喜歡美術,教學中可以引導其學習Photoshop的美化照片,畫板的應用等等,然后可以讓學生將這些利用Word制作成自己的個性名片。這樣可以將學生的其他興趣與信息技術學習結合起來,轉化成學習需要與學習興趣。
(三)實現發現學習
發現學習是布魯納(Bruner,1960)第一次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發現學習的一般過程為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和收集資料、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和指導。首先要選擇和組織適合于發現學習的學習內容,其次要設計好問題。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到學生能否“跳一跳,摘桃子。”
【案例】網頁的實質──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
師:(給學生展示一個含有上下滾動字幕的網頁)左右滾動的字幕我們都已經會做了,請問如何做上下滾動的字幕?
生: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可是在動手后發現現有的方法實現不了,他們會產生很大的好奇心,這時老師再給學生看一下制作好的上下滾動的字幕屬性(如下圖),學生會發現,方向左右都沒選,這時他們的好奇心達到最高點,非常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
師:大家試試先在“普通”視圖下制作一個從左向右運動的字幕,選中字幕后打開“html”視圖方式,在“html”視圖下選中的一段代碼有什么特點?
學生會發現,選中的代碼中有他們熟悉的單詞direction(方向)和right(右邊)(如下圖),這時老師適時提示學生,修改方向會出現什么效果。
學生開始探究,嘗試后發現通過修改代碼可以改變字幕滾動的方向,這樣上下滾動也就可以實現了。學生這時不僅興趣高漲而且有成功的喜悅。但是他們也有疑問,這些代碼到底是什么呢?這時,老師再提出html的概念,學生帶著問題聽老師的講解,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利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與學的互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開展合作學習
蕭伯納曾作過一個比喻,他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而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合作學習促進了每個小組成員掌握知識和技能,有益于學生情感的培養,使學生學會了交往與合作,同時由于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都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增強了學習的動機。
(五)對學習效果進行適當評價
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評價。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讓學生即時知道自己進步與否,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對學生完成的任務,要知名對錯,并及時點評;多用正強化,慎用負強化。教師的評價、批評與表揚,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對成績差、信心低的學生,應以表揚為主,激發其勇氣,鼓勵其多嘗試。對于成績好、信心強的學生,要有更高的要求,同時指出其不足之處。
(六)發揮教師情感的積極作用
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動機強弱,與任教該學科的教師個人因素也有很大關系。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尊重學生。教師不因個人的情緒變化影響教學,對待學生。和學生建立良好的亦師亦友的關系。學生會因與教師關系的融洽而喜歡并樂意學習該師的課程。教師對于自己的任教學科要有情感,對教學的內容要有情感性的處理,學生在教師的情感熏陶下,也會對該課有興趣,愿意、樂意去學。
教學效果如何,取決于兩個因素:教與學。教師教的再好,學生沒有學習的欲望和動力,教學效果都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了張向葵教授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對學習動機這一章的內容非常感興趣。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深感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信息技術的教學至關重要。余才疏學淺,不敢亂發謬論,只是淺談了對一些理論觀點的自我理解與認識,并堆砌前述文字,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 安徽省廬江中學實驗初中)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