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蓉
摘 要:以“教研組”為本,以“磨課”活動為主要形式,結合參加以“磨課”為載體的科學教研活動磨課經歷,敘述了每一次磨課的預設與生成、反思與成長的過程,體驗著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層性——鍛煉“磨課功夫”:通過磨課把學生“磨”得越來越“近”;通過磨課把學生“磨”得越來越“強”;通過磨課把學生“磨”得越來越“靈”。
關鍵詞:磨課;載體;成長
“好課”是從課堂實踐中熔煉出來的,沒有任何捷徑可行,這是教育行為修煉的顛撲不破的法則。
——題記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每個學校都很關注的問題,其中教師的專業培養與發展受到普遍的關注,如何快速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又能引導其可持續地專業成長?“以校為本”教研制度的提出,為其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然而更多的學校是以各學科教師組成的學科教學研究組織,即教研組為基層組織。它是學校教師直接面對的、關系密切的專業組織。所以,以“教研組”為本的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肥沃土壤。近年來,以“教研組”為本,以“磨課”為主要形式的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如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等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我校的理科教研組活動也積極采用以“磨課”活動為主要形式,根據每學期的教研活動主題,開展針對性的磨課活動。本文試圖結合筆者參加以“磨課”為載體的科學教研活動經歷,敘述了每一次磨課的預設與生成、反思與成長的過程,體驗著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層性——鍛煉“磨課功夫”。磨課不因以“課”為本,而應該以“人”為本,下面我就來談談如何去粗取精,讓磨課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通過磨課把學生“磨”得越來越“近”
學生是個平凡的群體,他們已有的認知來自生活。我們的課堂應降低“門檻”,在平常的生活中切入、展開、提升,不要一開始就把問題拋得很高,讓學生頓生懼感,而應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道路上、在親切的生活情景中攀援高峰。一堂課,就是一次“上山”歷程的回望,感受知識根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刻苦;一堂課,又是一次“下山”前程的展望,感受知識歸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銘心。
案例一:本校一位科學老師的磨課經歷——《探索酸的性質》
實踐一:復習導入
師問:大家還記不記得初一時學過物質的哪些化學性質?
生:……
實踐二:實物引入
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了點小禮物。
活動1(嘗一下):四人為一小組,每人一塊檸檬
師問:品嘗的感受如何?
生:……
活動2(喝一口):每人一杯雪碧
師問:喝完有何感受?跟剛才一樣嗎?
生:……
顯然,問題情境創設的改變源于教學目標的不同定位。科學探究中每一個要素的目標和整體的目標都是分層次的。原有教學設計重點關注的是怎樣引導學生迅速提出要研究的科學問題,學生經歷了“提出猜想”的過程。而改進設計所追求的教學目標更為豐富,教師在關注學生科學思考的同時,同樣關注人文思考。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科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在獲得對科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通過磨課把學生“磨”得越來越“強”
學生是一個“思想者”。我們的課堂應體現“高度”,在思維錘煉中發生、加深、延伸。不要一直平平淡淡,讓學生缺乏挑戰,而應讓學生在知識的磨難中,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一堂課就是一塊“試金石”,試出思維的廣度;一堂課又是一塊“磨刀石”,磨出了思維的深度。
案例二:關于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
在質量守恒定律實驗探究中,當學生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時,我沒有急著下結論,而是先讓學生互評一下為什么實驗結果的不一致?
學生在運用實驗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中,思維面臨挑戰,進行了積極的思考。通過教學,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了“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
三、通過磨課把學生“磨”得越來越“靈”
學生像是省略號,善于想象,我們的課堂應追求“創新”,在探索研究中聯想、猜測、創想,不要一開始就直截了當的,讓學生缺少創造,而應讓學生在知識的空白處、在思路的發散處思考。一堂課,就是一座“暢想屋”,天高任鳥飛;一堂課,又是一座“點子庫”。
案例三:關于密度的測量的教學
實踐一:講授法
師: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塑料塊的體積?
講授:方法一:可采用“懸垂法”。
方法二:可采用“針壓法”。
實踐一中,我采用一貫的講授法,雖然知識目標已經達成,但導致了學生機械的、被動的學習,是“填鴨“式的學習,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于是,我再次進行了實踐。
實踐二:分組實驗,合作交流
師:我們在此之前已經學過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那么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塑料塊的體積呢?接下去,我們來分組實驗,先大膽的設計實驗方案。
小組討論:……
在實踐二的課堂中,學生興趣高漲,積極思考,方法構思獨特,充分體現學生的求異思維,值得鼓勵。
教師離不開的人是學生,教師離不開的地是教室。教師的教與學就是在與學生的不斷磨合、不斷評價中適應學生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磨課是一把雙刃劍,一面打磨著課,一面磨煉著人。磨課的歷程能成為師生獲得個性解放的過程,才能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激情飛揚的創造過程。如果能做到這樣,即使所磨出的課有許多的缺陷,那么,殘缺,也是一種美。
“磨”課,有付出就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馬強.讓教師伴隨“磨課”成長[J].人民教育,2006(Z3):41-43.
[2]雷樹福.關于教師磨課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1(10).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三中)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