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林華
摘 要:美術作品鑒賞是美術欣賞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對美術作品的鑒賞應改變以教師為主角的狀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多個角度欣賞美術作品,并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美術作品鑒賞;存在問題;教學策略
“面對一幅繪畫作品,該如何欣賞?面對一幅繪畫作品,又該如何讓學生學會獨立欣賞?”這是一直以來存在我心里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觀察、研究、思考并總結這一問題。
一、初中美術作品鑒賞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教學前往往很少布置預習,教學過程中我講的時間多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欣賞課課后也很少布置拓展作業
這樣的課我講得口干舌燥,學生當作故事能聽多少聽多少,課后記得多少是多少。教學前很少布置預習是因為:(1)為了不給學習任務重的初中學生增加負擔,所以一直抱著美術課的內容能在課堂解決就在課堂解決的心態。(2)事先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學生需要查找一些圖書資料或在網絡上尋找,考慮到學校關于美術方面的圖書資料不豐富,另外網絡只有一部分學生家里有。
教學過程中,我講的多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是因為:(1)學生都有惰性,而且當美術課是一節放松的課,希望教師講,自己聽聽就行了。(2)至于思考,也是只有表層的反應。給予多一點的思考時間,沒有人深入思考,而是變成了同學之間的聊天。
2.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也過多關注作者的介紹,作品的背景,還有作品的“文學性解釋”
誠然,對美術作品的時代文化背景,其與藝術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的關聯,以及美術作品描繪的故事等欣賞,是美術欣賞中重要的一塊內容,讓學生多了解和感受,使學生對藝術家及其作品有較全面和立體的認識,更能使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發展。但過多闡釋,而忽視作品的藝術特點,就有點為迎合學生的興致,而將美術的“邊角余料”過多闡述,沒有回到審美教育的主渠道上來。
3.根據“答案”以印證自己是否答對,對自己的見解沒有自信。
二、初中美術作品鑒賞的有效教學策略
1.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收集與欣賞內容有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從而縮短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做好的老師,不必擔心會給學習任務中的初中生增加負擔。而且,據調查,現在一個班的學生有百分之八十家里有網絡,已經不同于我們上學時期,所以有備而“賞”并非難事。
(2)上課時教師出示欣賞作品后,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學生可能只是憑直覺來欣賞美術作品,受到個體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質量都很有限,但確實是親眼所見,親身體驗。教師不要因為學生思考討論的成分和質量有限而失望,以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感受的表達。重要的是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如,畫面是以什么顏色為主?畫了些什么?顏色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整幅畫感覺是歡快的,還是傷感的?這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感覺,勝于教師的講解。
(3)課后,美術欣賞課很少有明確的課后作業或者練習,知識得不到鞏固,加之欣賞活動多而分散,學到的知識很快就忘記了,所以,在教學中,可以給每節欣賞課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后練習。如,在教學浙美版十三冊“齊白石”時,課前我讓學生觀察尋找真實中的蝦跟齊白石老人的蝦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課上分析講解后,課后再讓學生回去仔細觀察蝦,比比真實中的蝦跟齊白石畫的蝦是不是真像教師或自己觀察的那樣不一樣,并動手用自己的方式去畫畫蝦,以及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性。這樣就把課堂的欣賞與生活聯系起來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
2.多角度鑒賞美術作品
(1)對于一件美術作品,因為最突出的美點不同,所以備課、授課的側重點也應不同。有的作品須側重于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有的應側重于藝術家奇特而巧妙的構思;有的應側重于形象的空間組合和畫面構圖;有的應側重于造型與材質的表現力;有的應側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聯想;有的應側重于對整體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照;有的應側重于某種造型形式因素的運用。最重要的是教師能準確抓住作品的諸多美點之中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以此設計教學。
(2)美術欣賞課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讓學生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這樣就打破了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美術教學的四個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相互交融與滲透,形成多向互動的關系。因此,欣賞教學與工藝、繪畫的教學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賞教學始終貫穿在整個美術教學過程中,他們的關系是互為作用的,學生有了繪畫的實踐,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認識藝術作品,而在欣賞藝術作品之后,他們就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制作中。在學生有所體會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為繼續探求美作好鋪墊。
3.培養學生自信力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大的心理空間。不要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表現;更不能不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能力,用過于理性化、專業化、成人化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也要時刻給學生灌注一種思維,美術欣賞沒有“標準答案”,自己體會到的就是你對這幅畫的答案,而且要積極地把它表達出來。在課堂上,教師要轉變教學形式,變教師一人講為大家講,先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觀察、分析作品,然后鼓勵他們講出觀察、分析的感受,講錯了沒有關系,講得好多表揚。當然當學生的理解與作品表意相差太遠時,可以提出一些導向性的問題,啟發和引導一些偏差認識回到較為正確的思路上來。例如,在教學浙美版十四冊“現代生活的視覺語言”中,我緊扣學校對標志的需要,讓學生共同為學校出力設計一個標志。在設計之前,以賓王中學的標志作為例子,讓學生想想賓王中學的標志是有怎樣的含義,作者是怎么構思的。學生怯生生地回答了一句“像蝸牛”,然后等我批判。我鼓勵學生:“對啊,是有蝸牛的含義,你們比老師厲害,老師在沒了解以前都看不出這含義,其實標志這個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你覺得像它就是?!币还膭钜院?,全班學生爭著講,學生的回答保證設計者都沒想到,但又很中肯。
(作者單位 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初中)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