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久強
摘 要:課堂評價說到底是一種促進學生自主、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支持學生不斷主動改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各種技能以及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手段。
關鍵詞:新課程;教師評價;學生評價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上,參與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但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伴互評,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外在性的“他評”,這些外在的評價如果不能被受評者理解和接受,即使該評價非常正確、非常實用也毫無意義。當“他評”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自我認同,引發(fā)其自我反思之后,“他評”實質上就轉化成了學生內在的自我評價。只有到這個時候,促進學生自我調整、改善學習的效果才會出現(xiàn)。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評價中雖然教師評價和學伴互評很重要,但學生的自我評價最重要。
課程中關于支持學生自我評價的內容和示例不少,簡單歸納一下,我們覺得要確保學生將自我評價貫穿于學習始終,需要做好幾點:
一、教師必須認真評價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與任務之后,學生才可能愿意參與學習,并可能保持較長時間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真正理解并確信:課堂評價,師生共同關注的是學習本身而不是分數(shù),學生就會對“自評”產生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期望。
二、讓學生了解并學習貫穿于學習始終的“自我評價”技能
指導、鼓勵學生正確使用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不斷反思自己的“元認知”,鼓勵學生有能力、有意愿來批判性地并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重要的是,還必須引導學生克服“一勞永逸”的自評想法。要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真切認識到:修改和改進是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
三、教師給出評價標準和使用方法,確定有效的策略與規(guī)則,支持學生自我評價
課堂學習評價關注的是學習本身而不是分數(shù),但是要考慮“評分定級”。
在形成性評價中,重點是反饋,而不是評出等級或分數(shù),目的是鼓勵學生學習與改進。尤其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要伴隨完成一個特定學習任務的成果作品。如果教師對學生提交的作品直接評分定級的話,學生就會停止學習,因為他們不認為評分定級以后還有什么必要修改那些“已經完成”的作品。但是,如果學習評價自始至終都只是“反饋”與“鼓勵”,學生又可能會因為“做好做壞一個樣”而漸漸倦怠學習熱情,最終對“評價”也會毫不在意。
所以,我們應當給學生建立學習的“成功”期待,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獲取預期的“成功”。從課堂評價策略來看,人們常常對學生最終的成果作品設定有等級的評價。由于這個評價的量規(guī)是師生在學習之初共同設計的,所有的學生都明晰評價的要求,所有的學生都知道優(yōu)秀的成果應當是什么樣的,這就確保了每一個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都可能獲得“成功”。因此,基于滿足學生追求“成功”的需要,在學習評價中,教師要適當考慮“評分定級”。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在學習結束時才給出評分等級,也可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分階段定期評分定級。對于后者,特別建議:為每個階段的學習設置不同的評分權重,越到后面階段的權重值應越高,這有利于讓學生對后續(xù)的學習充滿期待。
(作者單位 山東省巨野縣第一中學)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