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中華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方式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開發利用課文插圖在訓練學生觀察能力,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插圖;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的許多課文都配有色彩明麗、內容生動的插圖,讓人賞心悅目,百看不厭。如此形神兼備的課文插圖,在教學中如何開發利用,這就需要老師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運用得當可以讓我們的教學錦上添花;運用不當不僅起不了作用,反而有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如何讓課文插圖“活”起來呢?
一、合理安排圖畫呈現的時間
插圖的運用時間是比較靈活的,它可以在導課時呈現,也可以在朗讀感悟中呈現,也可以在結課時呈現。甚至有些多幅插圖的課文,有可能根據內容需要隨時呈現。插圖在什么時候呈現比較合理,要根據插圖內容和教學的需要機動安排。比如周燁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以選擇先出示魯迅先生的頭像,給學生留下初步的直觀印象,拉近學生與文中主人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理解課文內容比較困難,比較適合在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這些段落時,出示烏鴉向瓶子里裝石子的插圖,學生一看就能毫不費力的明白,原來烏鴉就是這樣喝到水的。至于那些揭示文章中心的或者表現事件結局的插圖,放在即將學完課文或學完課文時出示比較合理。當然也可以把揭示事件結局的插圖放在提示課題時使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科學引導學生掌握圖畫的觀察方法和順序
通常我們教給學生的觀察順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這樣的順序既不會漏掉某些景點,也使畫面顯得更有層次性,更顯出意境的優美與深遠,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如四年級下冊的《桂林山水》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文中的插圖是桂林一處有代表性的景點。上面是碧空如洗的藍天,襯托著一朵朵潔白如雪的祥云,還有絲絲像輕紗似的薄云襯托其間,白云下是一座座各不相連的群峰。那碧綠如翡翠的江水,平靜得像一面鏡子。一位身穿紅衣、頭戴斗笠的漁翁嫻熟地劃著小船。這么清新的畫面,這么優美的意境,如果不按照一定的順序指導學生觀察,就有可能把畫面說得支離破碎,不能從整體上感知,也許還會漏掉重要的景物,顧此失彼,損傷畫面的美感,對幫助學生通過畫面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畫面,按一定順序觀察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的嚴密性大有裨益。
教學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畫面中的細節,可以從一些細節中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進而讀出一些耐人尋味的答案。還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圖畫有圖畫的特點,它雖然形象直觀,但反映的是靜止不動的瞬間場景,至于一些豐富的內涵要依靠想象,才能發揮它的有效作用。
(作者單位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
·編輯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