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的養成。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緊扣生活實際、開展有效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成為老師們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創造;課堂品質;感悟
一、鋪墊探究基石,打造良好的開端
良好的課堂開端在于激發師生興趣和情感,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同時,興趣是小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的起點,萌發創新欲望的基礎,要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就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品德與社會課堂常用的激趣導入方法有:故事導入法、實例導入法、小品表演、啟發談話、設置懸念等等,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具體的教材靈活運用。如:
在教學《祖國有多大》一課時,我設計了“找找我們的鄰居”的活動。首先對學生進行了課前分組,每一小組準備了地球儀。先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大家認真觀察地球儀,找一找祖國的鄰居有哪些國家,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開始在地球儀上認真地找了起來。最后,學生歸納出結論:祖國面積很大,陸地鄰居眾多,是世界上鄰居最多的國家。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師的引導下轉換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行為,有了這樣的體驗,就為下一環節的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習過程
1.源于生活認知,高于生活體驗
品德教學是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教育,要使其內化不是通過憑空想象來實現的,而是以一定的教育內容為主線。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和接受。因此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新課標,不拘泥教材,讓品德與社會教學不僅要從生活中來,還要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又要高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展認知。如《科技是把雙刃劍》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設計了一個活動:說說科技對你生活的影響。先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例子進行小組交流,說說科技帶來的好處及弊端,有學生就說到:電視能拓展視野,及時了解國內外的大事,但沉迷于電視又壞眼睛又不利于學習。教師在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交流結果后馬上展開更深一層次的話題——漫話核能。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知道核能的一般性作用:核電站、核武器。這時,教師補充出示日本地震、核泄漏、核輻射這一事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科技是把雙刃劍呀!緊接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核能,只要合理正確利用核能,它會在人類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樣由遠至近的層次教學,喚起了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并與課本的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聯系,與現實生活建立起了聯系。
2.引用實時故事,引導知情明理
品德與社會是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水平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的的。因此,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做”“今后應該怎樣做”已成為這門學科的靈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課程改革向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活用教材方面提出的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創造符合學生特點、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利用身邊剛剛發生的實時新聞獲取故事,更能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如針對現在社會上熱議的“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我就在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上組織了討論。首先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要求學生大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在討論初期現場氣氛熱烈,情緒高漲,大部分學生都表示應該扶,以為老人的性命安危比什么都重要,人都是會老的,等你老了摔倒在地,也希望別人來攙扶你一把。也有部分學生說:不扶,擔心做了好事反被誣陷。也有保持中立觀點:看到會打120,讓專業人士來施救。聽完同學們的議論,我并沒有急著給出答案,而是播放了一段從網上下載的廣東佛山被碾女童悅悅的悲慘遭遇,大家紛紛指責路人的冷漠。接著,我問:如果遇到老人摔倒不管不問,你是不是也成為這些冷漠的路人中的一員呢?大家沉默了,而后我說:現在大家覺得應該扶的舉手。刷刷的大家紛紛舉起了手。隨后,我又引導學生分析怎樣正確地攙扶老人,同時肯定了大家打120和通知成年人來處理的做法。
這節課中,教師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創設平等、自由、相互接納的學習氣氛,讓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爭辯和合作,教師耐心地聆聽學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所蘊含的課程資源和學生所蘊含的課程資源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最終達到引導學生知情明理的教育目的。
(作者單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塔二小)
·編輯 李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