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亞云
摘 要:積極的情感因素對知識活動有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調動一切情感因素,努力實現認知過程的“情感化”,使認知和情感和諧發展,煥發數學課堂活力。
關鍵詞:情感;認知;數學課堂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認知和情感交融活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以智促情、以情激智、情智并茂,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架起情感溝通的橋梁
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真誠、信任和理解是教學的根本原則,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賴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的先決條件,而教師的愛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師生之間必須是平等的,在教學中既不能使一部分學生成為交往的“貴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學生成為交往的“奴隸”。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要面向全體,學會“屈尊”“傾聽”。在上《比例尺》一課時,我把自己的畫像搬進了課堂,身高和體寬因為縮小的倍數不同,成了“瘦高個”和“矮胖子”,熟悉的老師被丑化了,同學們在歡笑中清楚地認識了“同一張畫像要縮小或放大相同的倍數才不會變形”。此時的課堂上,沒有了“師道尊嚴”,有的是一種融洽的課堂氣氛,一種平等的輕松與歡快。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信任感、親切感,積極的情感體驗必將較好地轉移到學科內容上去。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熟悉的、帶有現實事件的環境,兒童易將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對象中去。
如《圓柱的體積》一課導入:
師: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出示裝有水的圓柱形杯子)
啟發思考:你能求出這杯水的體積嗎?
生:倒入量筒或量杯計量、倒入長(正)方體容器測量計算。
師:(出示圓柱形橡皮泥)你能知道它的體積嗎?
生:捏成長(正)方體形狀、測量計算;放入裝有水的容器中測量計算升高的水的體積等。
師: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
生討論交流得出都是把圓柱的體積轉化成了長(正)方體體積進行計算。
師:如果要求某些圓柱形建筑物的體積,能用剛才想的方法嗎?(自然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在上述教學中,導入語很好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想辦法求容器中水的體積這一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較好地激發了學生興趣,自然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從液體的體積方法的探求到固體(橡皮泥)體積方法的探求,把兩種方法有機進行了統一。怎樣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這一問題的拋出,把學生的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地,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思維的熱情進一步得到培養,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后續學習活動中。
三、尊重學生的想法,誘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1.善待錯誤
“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去正視和理解學生的每一個錯誤,并將學生的錯誤作為資源加以利用,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又促使學生樂于學習。如《統計表和統計圖(總復習)》一課中:練習題呈現了一個條形統計圖,用四根直條分別表示一年的四個季度的工業產值,問題是求平均每月的工業產值是多少?
生1:(20+25+28+31)÷4
學生評價、糾錯、改錯。
師評價:我覺得××同學(生1)的列式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知道了求平均數要用總數量除以總份數。只不過在具體解決時沒有注意“對應”。××同學,你能改變一下問題,使自己的列式正確嗎?
生1:把問題改成“平均每季度的工業產值是多少?”
師:好的。(準備組織下面的練習)
生2(舉手):還可以改統計圖。把橫軸上的一、二、三、四季度分別改成一、二、三、四月份。
生3:如果這樣改,還要改一下標題。
師表揚道:這位同學真細心!
當學生們改好題后,我發現板演的學生臉上露出了笑容。
在本案例中,板演學生的錯誤成了全班學生學習的一個資源。沒有批評指責,而是組織糾錯、改錯,在幫助板演學生“正確”的過程中,改題、改圖等方法的涌現又一次鞏固了學生對求平均數應用題的理解,而且讓出錯的學生也“露出了笑容”。善待“錯誤”,欣賞學生的想法,巧妙借助學生智慧解決問題、升華知識,讓“錯誤”也有價值,讓“錯誤”也美麗起來。這豈不是讓學生經歷了一次愉悅的情感體驗?
2.尊重個性
每個學生是不同的主體,他們的知識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也千差萬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在展示過程中予以肯定或指導,使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提升。學生個性化的方法得到了肯定或指導,會感到自己被重視,從而誘發學生積極的情感,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四、激勵評價學生,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機會,并及時、有針對性地作出恰當的評價,能使學生體驗成功,激起其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學生充滿自信,學得興趣盎然。
此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教育藝術資源如教學語言的審美性、藝術性、情趣性、感染性等,使學生在濃烈的情緒中體驗求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學習愿望的源泉是思維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教學和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充滿情感。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力極其重要的土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調動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場”,努力實現認知過程的“情感化”,使認知和情感和諧發展,煥發數學課堂的活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焦溪小學)
·編輯 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