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蓓蓉
摘 要:以教學實踐為例,在初中陶藝課教學中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發現問題,建構學習策略,優化學習方案,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嘗試創作以及交流評價中,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陶藝;教學情境;探究;實踐
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贊科夫也強調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庇纱丝梢姡瑢W生能否進行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參與學習,關鍵在于教師有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那么,如何在陶藝課堂上導入主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呢?
筆者在陶藝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此與各位同行共同商磋。
一、鎖定“最近發展區”,創設探究情境,商定學習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
在《創意空心球》一課中,筆者鎖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復雜的問題循序漸進,難度梯度上升。筆者在教學設計中沒有讓學生直接制作整個空心球,而是讓學生先做一個小碗,并引導學生“可以將小碗變成什么?”進行思考與探究,由于任務難度不大,接近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制作出了很多東西。這其中有吃的:小籠包、大餅、煎餃、香蕉、糖果等;有各種用具:茶壺、凳子、杯子、帽子等;有可愛的動物:貓、狗、烏龜、兔子、形態各異的魚等。為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緊接著筆者進一步加大難度,引導學生“你覺得小碗變什么最有趣又最容易變,而且形態最多?”通過引導,大多數學生認為:變吃的和用具都比較簡單,形狀比較單一。他們覺得,還是變動物更有趣,小碗可以做動物的頭部或身體,但是很多動物制作起來的難度太大。相比較而言,變魚會比較合適些,因為魚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和經常吃到的,魚的種類也很多,形狀更是各式各樣、千差萬別的,而且相對而言易于制作。這樣,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針對學生討論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予以指引,順應他們的探究方法,幫助他們開拓思路,以便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確定學習目標,最終讓學生發現空心球與魚的互變共同點,并逐步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小碗變魚。
教師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鎖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整合教學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情境,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學習方案
教育家波利亞說得好:“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p>
在《泥板成型》的教學中,課堂制作要求是用泥板卷合法制作一件旗袍。筆者在第一個班授課時,采用了灌輸式教學方式,將旗袍分上下兩半制作,然后再進行拼接。雖然學生大多完成了旗袍的制作,但旗袍的造型看起來很奇怪,缺少了應有的美感,也沒有什么創意。于是,在第二個班級授課時,筆者調整思路,在創設問題情境上下了功夫。教師穿著旗袍走進教室,學生看到從來不穿旗袍的老師,今天居然穿得像時裝模特,頓時沸騰了,老師趁機提出問題:“你們說老師今天的衣服有什么特點?”有學生說:“像古代的服裝。”也有學生一眼就認出:“是旗袍?!睅煟骸捌炫凼悄男┤舜┑??流行于什么時候?”這時候學生紛紛議論起來,學生的興趣高漲,此刻老師趁熱打鐵,繼續追問:旗袍的裁剪與普通的衣服有什么區別呢?我們該如何用陶泥做一件時尚而典雅的旗袍呢?”此時,再讓學生分析旗袍的特點,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思考:裁縫是怎樣裁制旗袍的?泥板跟布料有什么共同點?我們可以怎樣制作旗袍?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經過思考、討論,最終推出幾個旗袍制作方案:分上下兩半制作,分前后兩片制作,分左右兩半制作,當然也有的學生大膽地提出旗袍是一個整體,可以進行整體制作等。接著,筆者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設想和設計,進行旗袍制作的創作實踐。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發現幾種方法制作出來的旗袍,直接完整造型的旗袍效果最好。而且,他們還發現,采用這種方法時,在旗袍卷合后,先要打開左右兩邊的袖口,再完成上半部分的胸部造型的調整改進,最后進行下半部分造型修整。通過制造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問題的探究,當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所有的教學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創意與靈感也會隨之產生。顯然,第二個教學班制作出來的旗袍要比第一個班效果好很多。
在《“創意空心球”之“小碗變魚”》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故意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小碗收口變魚身,因為教材上就有圓形收口變魚身法,動手能力好的學生,很快掌握訣竅。但一部分動手能力稍差的學生,經過幾次嘗試后,發現圓形收口看似簡單,實則很難,捏著捏著就變形了,再試再變形,試了幾次之后,學生紛紛表示“小碗收口太難”。當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后,他們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戰勝困難的欲望,在這樣的情境下,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小魚身體都是圓圓的?有學生突然想到了做扁的魚,他們隨即開始將小碗兩邊對折收口,變出扁的魚身;隨之有學生想到了長形的魚,所以他們就試著將小碗卷起,變出長的魚身等。漸漸地,大多數學生都攻克了小碗收口這個技術難點,課堂氣氛開始輕松起來,學生的信心倍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小魚就誕生了。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主探究和嘗試創作,讓學生迎難而上、深入思考,體驗成功的樂趣,樹立起了自信心,整個過程是有效學習、快樂學習的過程。
三、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自主建構學習策略
創作實踐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探究后的成果體現,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新思想、新發現就是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盡量讓學生不僅用眼看,還要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從而培養他們的合作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探索材料,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間,從而使他們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交流中進行整合,促使集體智慧高度結晶。這種方式易于形成集體探究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習慣的不同,對同一個問題的想法也有不同,教師應安排一些有合作意愿的學生進行自主性、合作性的探究實踐活動,并共同討論創作主題及表現形式。要求學生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進一步發現和解決問題,統一觀點和思想,重新建構學習的策略。
為了創設合作學習情境,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在《泥條盤筑法》一課中,筆者設計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兩人一組,創作一個花瓶,看哪一組的花瓶做得又大又漂亮。學生動手之前,筆者先讓他們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制作任務?教師在巡視指導過程中發現:1、2小組,拿到泥后,就忙不迭地開始搓泥條,搓好了一堆泥條后,組里的成員手忙腳亂地一起盤筑,盤筑過程中還時不時因為對方妨礙自己的動作而起爭執。3、4小組在合作前,老師進行有意識引導:是不是先進行合理分工?所以,兩個小組都沒有馬上開始制作,先進行了分工:3組,小組成員一人搓泥條一人盤筑,分工比1、2小組合理,但是一開始時,等著盤筑的學生無事可做,經過教師提醒他們馬上優化了合作方案。4組,兩人一起先搓泥條,搓好幾條之后,泥條搓得好的同學,繼續搓泥條,另一個學生開始進行泥條盤筑,合理分工,合作井然有序,效率很高。此刻,1、2小組學生看到其他組做的花瓶很漂亮,而且合作氛圍很好,開始發現自己小組的問題,于是重新調整合作學習策略,很快也順利完成任務。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思考、查找資料、頭腦風暴,甚至失敗后找原因,對陶藝制作學習提出改進方案,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合作創新、解決問題、提升認識。
四、創設課堂評價情境,激蕩新思路,擦出新火花
陶藝課堂的評價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有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小組評議和教師點評等。通過評價,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肯定、鼓勵和啟發,從中找到自信,拓展思路,達到共同提高。但如何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參與評價,需要營造良好的評價氛圍。
學生自評、生生互評與小組評議,很多時候會流于形式,只有教師很好地營造評價氛圍,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參與評價,才會在評價中擦出新的靈感與火花。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注意引導,讓評價正面、積極、輕松、愉快。如在《“創意空心球”之“小碗變魚”》一課中,學生自評這一環節,筆者留意了一下最有創意的魚,于是特意請了一位“魚”的造型很獨特,但形態不是很美觀的學生,在學生自評之前對他的作品進行充分肯定,給他自信,然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為什么想到將魚身做得直立起來?”“你的魚鰭做成荷葉的形狀,制作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自豪地評價起自己的作品,也毫無保留地說出了自己的實際理念。此刻,為了活躍氣氛,營造輕松愉快的評價氛圍,教師引導學生適當模仿小魚的表情或動作,讓學生更形象地了解自己作品的內涵與趣味性。在生生互評時,適當提示學生對其他學生的作品進行提問或用上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含蓄地加以評價,讓評價妙趣橫生。小組評議時,要關注組內成員的參與度,確保評價公正、有序。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會大膽而真實地對自己或是他人的作品進行評價,確保評價的有效性,同時,在評價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靈感與創意。
教師點評的語言趣味性有助于營造輕松的評價氛圍。學生的思維是純真的、發散的,學生回答的問題有時是教師未曾預想到的,教師要敏銳地抓住“趣點”,既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能委婉幽默地提出建議。注重學生思維方法和角度的啟發,并以此來“點撥”“激發”“評價”“交流”。從而引導學生在“教”中學、在“做”中學、在“比”中學、在“議”中學、在“思”中學,重在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過程方法,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的課堂評價既具有評價性、啟發性,又具有引導性和整合性。教師準確精到的點評和幽默的語言,還可以讓學生在昏暗中看見光明而豁然開朗,在思考中心領神會而智慧飛騰。
通過課堂評價和交流共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在評價中張揚學生的個性,盡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間,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凸顯陶藝課程特色,關注對學生實踐過程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
初中陶藝課程的教育立足于現實,著眼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它涉及知識面廣,內容豐富,僅從課堂內教學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作為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前先行探究,在課后延伸拓展,使他們在離開教師、離開陶藝課堂的情況下,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依靠自己的能力主動進行陶藝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任杰.陶藝設計與制作.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3]歐陽芬.影響課堂教學實施的關鍵問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4]趙穎.自主愉快創造地學習.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