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富
摘 要:學習習慣對學習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對高中物理學習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高中物理教學應關注學習習慣的養成,論述了從聽課與“講課”、寫出知識點、學會質疑思考、動手實踐等良好習慣養成做起,為學好物理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習習慣;有效教學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關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細節,是物理教學高效與否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加強學生學習習慣各方面的關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養成“講出來”的習慣
許多物理教師和多數學生認為物理學習和數學、化學等理科學科一樣,要“鉆進題海”做大量的習題方可熟能生巧。豈不知,這種想法和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題海戰術”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新課改的要求所淘汰,更偏離素質教育的軌道。
新課改形勢下,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培養體驗、觀察、動手等能力的前提下,又推出了“學講計劃”,要求課堂實施“學講模式”,即學生把知識學進去、講得出,也就是要求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講給其他學生或同伴聽,以實現“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之目的,這個學講模式迎合了知識構建理論,與學習金字塔理論不謀而合。這種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顯,發揮了其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了其樂與探究、勤于動腦、善思的意識和主動學習意識。
如,學習必修2第五章《曲線運動》的第一節《曲線運動》時,通過預習的環節后,上課可以走出傳統的對預習題提問、回答的問答形式的做法,讓學生自己講出來所預習的內容、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如何確定曲線運動的方向、曲線運動的速度、運動性質等,如果對這些知識點能述其祥,并明確預習中的不足,以利于上課時聽得有針對性,提高聽課效率。
二、養成寫出知識點、梳理歸納的習慣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由學會學習向會學、樂學的轉變。而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寫出知識點是學生會學、學會的具體體現,長時間進行寫知識點的技能訓練,可培養學生勤于歸納、善于整理知識的能力,更利于他們知識的掌握和吸收。
如,學習第五章《曲線運動》第三節《對合運動與分運動的理解》時,課前或課后,學生要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寫下這節課的要點:(1)合運動和分運動的概念;(2)運動的合成和分解;(3)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原則以及和運動與分運動的關系、合運動與分運動的求法等。系統寫下來,一可以對知識點牢記強化之功效,二也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勤于梳理、善于歸納的習慣的養成。
三、培養問題意識、引發質疑的習慣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啟發學生善思也是新課改的要求。而善思源于質疑,學會問問題,引發學生的質疑習慣。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由此質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學習高中物理必修2《向心力》一節時,對于向心力的定義、公式、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對于向心力的方向這一知識點,有一句話:“向心力是變力。”不妨針對這句話,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向心力是變力?讓學生學會質疑。久而久之就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養成勤于實踐、樂于探究的習慣
物理學科和其他語言學科不同,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實際現象、勤于實踐活動、樂于參與探究等的習慣更見其重要性。
如,學習《向心力》時,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用細繩拴住一個物體,人用手握住細繩的另一端,使其在豎直面內做圓周運動,感覺一下物體運動速度的改變,如加快或減慢,手對繩子的拉力會感到如何變化?探究或討論:為什么運動速度越快,拉力就會感到越大?
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思考問題:某地發生了自然災害,人們的家園被毀壞,道路受阻,交通不便,因此飛機空投實物。那么飛機在投放食物時,是到目的地的正上方投下還是提前投放?為什么?生活中熟悉的現象,可以由教師提出,學生探究或討論,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說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再加以討論和分析,如人們提水時,做不做功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
物理和生活密切相關,那么在物理教學中,除了強調物理的意義、突出物理的探究外,關注學生的學習細節、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樣不可忽視,應加強學法的指導,改變講授法,讓學生“講出來”,培養勤學善思、學會質疑、樂于探究等習慣,推動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胡蘭芳.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學習習慣的培霸[J].信息教研周刊,2011(08).
[2]張海連.談高中物理學習方法[J].試題與研究,2012(14).
(作者單位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南澗一中)
?誗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