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史光
【摘要】課堂導入是一門教學藝術,好的課堂導入給學生提供較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課堂變得輕松活潑,讓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的最佳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課堂的導入會因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內容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導入原則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4-0110-02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使課堂教學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就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促使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學習,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導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教學環節。筆者從事初中英語教學以來,極其重視課堂教學的導入,并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下面就英語課堂的導入進行探討。
一、課堂導入的重要意義
好的課堂導入,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師生關系融洽,它對于一節課來說有著其它環節無法替代的作用。生動、新穎的導入可使學生自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把學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學習任務中。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新課導入在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補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識,啟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思考,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新內容、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課堂導入的原則
1.明確性原則
教師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導入設計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以此來引導并規范自己的導入形式,防止出現導入活動很精彩,但學生不知所云的情況。
2.趣味性原則
課堂導入要注意趣味性,如果教師設計的課堂導入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學生處于最活躍的思維狀態,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就會大幅度提高。
3.針對性原則
課堂導入一定要充分考慮導入內容與所授內容的內在聯系,充分引用學生熟悉的單詞、句子做鋪墊,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4.新穎性原則
課堂導入的材料要新穎,中學生對新事物有好奇感,很容易接收新事物。材料越新穎,越富有時代性,學生參與的興趣就越濃,效果也就會越好。
5.簡潔性原則
課堂導入講究的是“精”,如果過于復雜或占用太多的時間,非但起不到良好的輔助教學作用,還使得教學本末倒置,有時往往會事倍功半。導入是為后面的教學做鋪墊的,因此不能顯得過于冗長,應控制在3—5分鐘之內,導入完畢,迅速進入主題。
三、課堂導入的方法
1.情境導入法
情境導入法即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置具體、生動的情景,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到某種真實的場景,讓學生產生共鳴,使教學效果更加生動、形象,并從中有所感悟。創設這種情景可以使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生活中的某些場景,引發他們的關注、思考和想象,學生會有一種設身處地的感覺,有積極參與的動力。在這樣特定的情景中,學生的興趣會變得更濃,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致會更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主題。
2.圖畫導入法
現行英語教材圖文并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圖畫以及課前收集的有關圖片,通過對圖畫的描述和討論,逐步引入新課的話題,讓學生適度了解話題的內容,為后面的課堂教學鋪平道路。
3.復習提問導入法
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教師采用復習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的內容,再根據某種聯系引出新課,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結合過渡到新知識的講授,這樣可以很自然地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降低學習新知識的難度,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陌生,更好地為引入新課服務。
4.多媒體導入法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利用電腦、投影儀、幻燈片等來組織教學,播放一些學生喜聞樂見又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視頻、歌曲、動漫等,從而使教學內容不再枯燥乏味,讓學生能聞其聲、觀其影、臨其境,使他們很快地沉浸在教學的氛圍之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和資源,用比較短的時間讓學生進入到所教學的內容中并產生強烈興趣。
5.實物導入法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實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且能清楚地揭示語言與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直接用外語感知事物和理解問題的能力。運用實物不僅形象、具體,而且便于學生接受與回憶。
總之,導入是一門藝術,是完美課堂的序幕。精彩、巧妙的導入可以讓師生具有更多的歡聲笑語,創造更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它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新課導入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不僅受時間、地點、教學對象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教學雙邊知識結構、生活經歷和審美趨向等主觀因素的制約,是涉及全方位多角度的創造性活動。同時,課堂導入各種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聯系的,應靈活運用,即使針對同一個班級,課堂導入的方法也要注意經常變換,這樣才有利于保持學生的新鮮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求知欲,從而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戚業國,代蕊華.《課堂設計與教學策略》.北師大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