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焯成
【摘 要】在班級管理中,要構建和諧共處的班級,就要處理好與學生間的關系,對待學生設身處地公平公正;要正確引導學生良性競爭,共同進步;要用好班干部,正確處理學生與班干部的關系;要耐心教育,用“情、理、法”管理,班級管理自然成功。
【關鍵詞】學生管理 情 理 法人際關系是現代人處世很重要的一環。作為班主任,要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構建和諧共處的班級的關鍵。在帶班的過程中有的班主任不善言辭,對學生說話太狠,自己沒臺階下;有的表達不當,令學生覺得反感;有的則覺得尊嚴受到挑戰,不能接受學生意見,不愿溝通;也有的對待學生態度冷漠,令人不愿碰觸。這種溝通障礙導致師生關系越行越遠,如何創造和諧氛圍環境,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無絕對的高低、貴賤之分,謙虛是相處的重要秘訣。一個人學識再好,如果不懂謙虛,難登技術頂峰;一個人容貌再美,如果不知含蓄,難獲他人贊美;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不會忍讓,難得他人友誼。溝通與管理都是為了取得彼此共識,而非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因此要能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令學生歡喜接受,才是成功有效的管理。
第二,技校生正處于發育時期,在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都會存在攀比心理。有些時候,班主任也可能會遇到某些同學有“見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別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看到別人做了班干部、學生會干部,就會有嫉妒、打擊、妨礙別人等一些損人不利己的做法,這不僅給同學關系添加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而且若班主任沒有給予正確引導,很可能給一些學生留下心靈創傷,所以引導學生進入良性競爭非常重要。
第三,正確對待班干部、學生和正確處理班干部管理同學時的矛盾。筆者認為班干部選合適的話,對于班主任的工作開展大有好處,班干部和學生的關系處理得好,班級內部矛盾就少。可能很多班主任都碰到過這種現象:第一學期因為同學彼此不太熟悉,一些壞習慣還沒顯露出來,所以感覺同學們很聽話。但隨著時間推移,學生的小毛病就不斷出現。這時班級管理特別容易出現內部矛盾,因為大家年紀相仿,誰都不服誰。2008年我帶的班里第一任班長是通過公開競爭產生的。起初,他的管理很得人心,全班都很配合。班長反映他指出一些同學的小毛病,他們都能改正。后來,卻開始反映有些同學不服從管理,而其他同學也有很大意見。經過私下了解,原來班長自己犯錯了沒處罰而同學們犯錯了他馬上就扣分;和他住同宿舍的同學犯錯了無所謂;其他宿舍的犯錯了他也馬上扣分,同學們覺得班長處事不公。為了不讓這件事惡化下去,我找來班長談心,并給他講了“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道理,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要求在全班同學面前公開檢討。之后班長的工作就容易開展了。
第四,我常常和學生說這樣的一句話:“同一件事,你第一次犯錯,改正就好;第二次犯錯,改正也是好的;第三次犯錯,那就要檢討自己了。”同樣的一件事犯好幾次錯,那就不是意外,而是習慣成自然了。學生來到學校就是為了接受教育,在錯誤中不斷改進。有大部分同學都會很樂意很認真接受教育,但是總會有那么幾個學生不夠懂事和聽話,這時班主任就要有足夠的耐性,盡可能幫助學生盡快成長。管理就像洗衣服必須搓揉洗滌才會干凈一樣,面對無法改正自己壞毛病的學生,就需要我們適時幫助、引導和管理。
一是用“情”管理。父母管兒女要有愛,班主任管學生也要有愛。新生入校時常聽家長說:“我聽說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很嚴格,我就是沖著這點,才把孩子送到這里來的。”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手中,是希望我們把學生當作自己孩子來認真教育。我帶過這樣一個學生,開學沒幾天我就發現他抽煙、喝酒、遲到、早退、晚歸等很多問題。于是,我先給他爸爸打電話反映和了解情況。他爸爸這才告訴我,他原是在佛山一所技校就讀,還不到一學期就因為兩次打架被開除了,所以又來到這里。家里情況不好,靠務農養活全家,供他讀書,而且他媽媽身體非常不好。了解到這些,我專門找他談心,與他溝通,關心、引導、鼓勵他,他逐漸走上正軌。第一學期放假后不久,他媽媽就打電話來感謝我,說孩子回來就幫忙做家務,變化很大。從第一個學期的試讀生,直到第四個學期的優秀生,成功轉化這個學生給了我極大的成就感。
二是用“理”管理。對于某些學生,有時無法動之以情,那就只好曉之以理了。家庭有倫理,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職場有倫理,則上下和諧,做事有條理計劃,被管理者也會心甘情愿的服從。班級有倫理,則是師生友愛,快樂相隨,學習目標一致,努力方向相同。面對一個犯了錯卻始終認識不到的學生,這時嚴厲批評起不了一點作用,而以“理”先行,心平氣和地把相關的制度和理由說清楚,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用“法”管理。為了配合學校創先爭優,進一步加強班級管理,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每個班級都會制定班規。我通過班會課,讓全班同學參與制定班規,并由全班同學通過后生效。這樣一來,同學們的行為規范就有了準則,對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就有了概念。可有時候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不斷教育一些同學,但沒有效果。既然講道理行不通,只得依靠“法”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用規則能公平地把人和事都管理好。曾有一位學生,在期末考試時打架導致其他同學受傷住院。這個學生在這個學期小錯誤一直不斷,多次與其家長共同教育但效果不明顯。根據學校相關規定,打架一般要勸退。但我想再給他一個機會努力改變他,于是我向學校申請讓他回家反省,下學期轉為試讀生。后來在情、理、法交融的管理下,這個學生成長為一個比較優秀的技能人才。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方法很多,學生管理中的“情、理、法”只是我個人的小感悟。教育永遠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我想只要我們善用“情、理、法”對待學生,我們會積累更多學生管理的經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