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東
【摘 要】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培養學習興趣,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其次教會學生預習方法,為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再次抓好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讓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學。
【關鍵詞】自主學習 興趣 主體性 個性特點
語文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終身教育的需要。教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既能掌握學習的客觀規律,又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見解。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
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要真正使課堂高效,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研究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與學生交朋友、談心,進行交流溝通。給學生創造愉悅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學。
2. 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去感受、體驗,讓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有的喜歡高聲朗讀,有的喜歡低聲詠讀,有的喜歡邊讀邊畫。總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這樣學生才會讀得高興,讀得投入,對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徹。
3. 給學生搭建展示平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堅持每日5分鐘的聽說訓練,時間可安排在早讀或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臺,交流課余時間學習中攝取的語言材料。如講一故事、背一首古詩,或說一句名言等,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學習。還可利用自主十分鐘、班會定期舉辦開展課外學習匯報,展示課外學習成果。例如: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會、最美的詩篇、新書介紹、評選書蟲等比賽活動。
二、教會學生預習方法,為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以學定教,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在平時課前預習時,我結合導學案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1. 朗讀課文。讓學生采取多種形式朗讀,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2. 小組討論。組織學生先課內自主預習,再小組共同檢查。如小組檢查字詞掌握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組內共同解決。3. 查找資料。如教《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因為學生對蘇軾了解不多。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預習導讀目標。(1)請了解蘇軾。(2) 查找有關作品并收集整理。4.勾畫、批注。在學生預習時,我經常不失時機地問上一句:“預習時,你有什么發現嗎?”這樣可以誘發學生自學的意向,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結果,學生的書上滿是圈點勾畫。
三、抓好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在感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故事、圖像、操作或借助教材,創設情境,提供感知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感知學習。在理解階段,根據年級特點,讓學生讀完課文后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自己知道了哪些內容,哪些問題不理解?教師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鞏固階段,教師抓緊時機有淺入深,循循善誘,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給學生做。仿寫句子、句型轉換等。
2.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質疑可以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提供質疑的機會。如在教學《紅樹林》一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紅樹林”在哪里?“紅樹林”是怎樣的?“紅樹林”有什么特別之處呢?教師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合作學習中質疑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征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3. 發揮學生課堂主體。新課程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體驗、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和展示的舞臺。教師應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來處理他們學習的收獲和疑難問題。語文課堂則更是學生表演的課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四、課外學習——讓學生多方面嘗試
書本以外的生活,是人生的教科書,也是語文學習能力培養的源頭活水,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這其實就是“大語文”教學思想。因此,教師要把生活作為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新陣地,鼓勵學生翻報紙,聽廣播,看電視,讀名著,游古跡,覽山水,真正讓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學語文,在生活中自主用語文。筆者經常與學生交流,引導孩子們利用節假日請父母陪同,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再自己講一講,評一評,寫一寫。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只有在生活這片浩瀚海洋中自主學語文,自主用語文,語文自主學習這條溪流才會清凈明澈,源遠流長。
總之,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學生潛能發展的橋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用心觀察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需要與興趣,創設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切實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體,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主動學習,而且在離開教材、離開教師、離開課堂的情況下,也能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夯實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