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佩
【摘 要】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于人才的認識和要求也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因此對于高師高校中的音樂學院,加強對人才培養的教育,通過音樂的獨特情感教育作用,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和高素質的人才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音樂教育 人才 作用
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不難看出,最早從西周開始,歷朝代都將音樂教育作為一種育人的工具和手段,各朝代都把音樂教育當作育人的工具。周朝王家的音樂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主要是培養從13歲到17歲的王室和貴族子弟,以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文武兼備的統治人才。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孔子對音樂教育作用就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修養都是離不開音樂的,而且孔子還非常注重在音樂教育和學習中的親身實踐。
而中國近代史進入了新式教育階段,音樂教育可以從明末清初的“學堂樂歌運動”算起。當時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積極倡導教育救國,積極提倡學校里設立音樂課,發展音樂教育。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國音樂教育中優良的傳統,尤其在當前的歷史形勢下,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要讓音樂教育為人才的培養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一、音樂教育對于培養有廣闊視野、較高國際交流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具有推動作用
經濟的發展、改革的進步、國與國間教育教學交流的深入和擴大,學生出國深造、留學、接受培訓的機會不斷增多,這些都促使教育手段、方法和目標,教學內容、課程結構等需要在我國教育教學思想和特色的基礎上,與國際的教學思想接軌,使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具備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還應與國際相接軌,更好地符合國際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與需求。
藝術無國界,音樂藝術源于生活、勞動和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文化成果。學生在欣賞世界各歷史時期、各文化背景的優秀音樂作品過程中,對各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政治經濟狀況及居住的地理環境等都能夠大致了解。人們常說音樂是“心靈直接的語言”,也可以說“音樂是世界語言”。在國際交流中,音樂促進了國與國之間、民族之間文化、思想、精神、經濟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二、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愛國責任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作用
沒有強烈愛國意識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培養具有愛國意識與民族自豪感的適用人才始終是思想和情感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
學生由于涉世不深和自身知識結構存在的某些不足,政治素質發展不平衡,這既表現為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的并存,又表現為其認識程度與自覺程度的不平衡性。換言之,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來說,在音樂教育作用下的愛國家教育,由于具有娛樂性、趣味性和審美性的特點,它能夠激發起學生的思想情愫,可以使學生更深切的感受和理解,而音樂教育由于就有娛樂性、趣味性和審美價值,它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知識內容以一種通俗易懂、潛移默化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音樂的教育作用還在于能夠開啟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社會的發展進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要求學生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在工作中能夠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音樂教育能夠觸發人各種思維和自由聯想,直接參與完善人的創造與想象活動,當人進入音樂狀態時,人對生活認知的感受,由音樂的激發而紛紛被釋放出來,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此時,人的聯想力、記憶力、觀察力和反應能力都會有所提高,成為思維開闊、思想敏捷的人,運用到實際的知識掌握和創造過程中,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的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高度統一起來,使自己的創作成果得以實現,放出獨特的光彩。而音樂,為人與技術知識的矛盾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緩沖地帶,音樂思維有助于人在技術領域的創造意識和行為,在一定意義上講,音樂是人的創造與想象意識的一種動力。
四、音樂教育能夠更有助于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敬業和協作精神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驟然加快,社會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場經濟給學生就業提供廣闊活動舞臺的同時,也由于職業震蕩、高頻的角色轉換等因素,對學生成長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敬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集體協作的處事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
人本音樂教育家鈴木先生說過,音樂的教育目的“不是刻意地培養一些偉大、杰出的所謂人才,而是希望透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孩子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的程度,而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人所應追求的目標。”
音樂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的愛美心理,使他們對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概念,學會鑒賞美、表現美,排斥假惡丑,樹立正義感。此外,音樂能夠誘發人們高尚的靈魂,能夠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進取心理、協作心理等等。
總之,作為國民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培養出少數音樂人才是整體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社會對音樂生活的參與程度是目標之二,而音樂促進全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則是最高目標。而對于高師類的音樂學院,不斷加強和跟進未來社會和教育的思想步伐,使教育更好地面向未來,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全面人才,也是需要我們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肖佳. 大學生音樂教育現狀初探[J]. 淮陰工學院學報;2005(6).
[2]魯桂蓮. 論音樂教育的作用[J]. 中國成人教育,200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