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迪
【摘 要】當代的藝術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這就要求美術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強化大美術的教育理念,特別要注重課程本身結構的優化與調整。課程結構往往直接體現人才的培養規格,決定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是提高人才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當代美術教育 實驗性教學 創新 藝術材料 個性當代美術教育的形式以藝術材料學課程的實驗性教學為案例,研究在綜合美術教育中如何適當地整合并重構教學資源,從而改善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單一化傾向及學生創造力低下的問題。過去,我們的課程存在一些重專業、輕人文,重技能、輕理論,分科過細、專業面過窄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根據現代學科發展的整體化、綜合化趨勢,要求教育者應積極調整,注意課程的內部結構調整與優化,促進教學的進一步深化,幫助學生發揮自我的能動性。
一、從西方藝術教來,對交叉學科進行融會貫通,藝術創作呈現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不僅吸收東方藝術的養分,還在原已引入的攝影、音像、信息、多媒體藝術的基礎上,將視覺藝術與當代其他的藝術形式進行交叉研究,如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等等。
我國的藝術院校從20世紀初開始出現綜合,先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融合,20世紀末期才在一些具有新意識的藝術院校里開設了“綜合材料”的藝術實驗課程,尋求將美術課程與邊緣學科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如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實驗藝術工作室,四川美院和廣州美院都開設了當代藝術實驗性課程。傳統的美術教學最通常的一種訓練方法是拿已經創造好的樣式、語言和媒介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各種可能掌握的繪畫技巧,學生學到多少技巧是主要的,但能否“創造”便是以后的事了。
這種只傳技不傳藝的教學模式所造成的結果便是學生在以后長期的藝術活動中創作力低下,這是我國目前藝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深圳大學藝術系開設的一門藝術材料學課程就是根據當前藝術教育現狀,有意嘗試的一門新的教學實驗課,它的實質是一門綜合創作實驗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多元的藝術創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創作方法,喚醒學生對外部事物的藝術感知力,開發學生的藝術創作潛能,讓學生在更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藝術表現的豐富性和多樣選擇性,學會探索與發現,發展學生的綜合創造能力,并且在課程教學中積極尋求新的教學方法。
因此,這不是一門普通的實驗課。跨專業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路與視野,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全面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協調能力,注重學生對創作的理解,對畫面設計與社會因素的關聯性研究,對歷史的關注,以及對學生思想的深度挖掘。教學生如何思考觀察,而不是簡單地如何去做!
二、“藝術材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思路很明確:第一,它應是當代性的,與當代社會有機地結合;第二,講究教學的科學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無根據地教學;第三,它應以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主要目的;第四,它將綜合各種美術門類的訓練方法,強調理解藝術與繪畫的本體,淡化各畫種之間的區別,最終有效地突出創作者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者的素質,獲得獨立創作的能力。
在藝術表現方法的教學方面,最根本的是喚起具有不同氣質、才能的學生富于個性的反應,以此來形成創造性氣氛,引導學生進行具有獨創性的創作。只有這樣的創作才是“真實”的。有些人對于明暗之間對比的反應極為敏銳,而另一些人則對形體、節奏、色彩、比例和結構、肌理、空間維向或體積反應很快。因而,我們可以認定某一學生是“色彩”類型,另一學生則為“節奏”類型、“金屬”類型、“毛皮”類型等等。但這些類型之間很少有非常明顯的分界。多種才能的綜合交錯,綜合在一起最終決定一個人的品質。通過運用這種指導學生使用表達媒介的方法,我們成功地把握了學生個人的潛在能力。因此,我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一直覺作為基礎的,在教學方面,努力創造一種吸引力,讓學生對該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有充分的準備來進行觀察、探討。充滿熱情的教學與那種預想的、有條不紊的教學全然不同。表現最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在自己直覺的靈感激發下,標新立異、另辟蹊徑的學生。
在美術教學中,常會遇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現象,在此情況下,僅靠抽象的語言,容易使學生畏難而退,思維抑制,甚至會喪失學習的信心。這時需要教師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學習當中,如應用學生的現有材料,幫助學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應用多變的思維,多角度地尋找創作的新點。
綜上所述,當代美術教育的形式,個體認知發展與創造力表現的發展性的強調, 能夠從另一種取向為藝術教育的創造力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學生能夠與教師在創作教學過程中平等對話,才能促成教學領域課程資源整合的創造性成果。我們希望,就一些強調創意的藝術類課程,藝術教育的研究或教學者或許可以進一步針對不同藝術創作的形式與內容,進一步探討藝術教學中的各類關系。
【參考文獻】
[1]王大根. 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周成平. 外國優秀教師的教育特色[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本社,2009.
[3][美]理查德·I·阿蘭茲著,叢立新等譯.學會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本社,2007.
[4][美]埃利奧特·W·艾斯納著,李雁冰譯. 教育想象——學校課程設計與評價[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5][日]佐藤學著,鐘啟泉譯. 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