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鵬 王建忠 盧國華
摘要:根據巫溪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分析,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并構建涵蓋研發技術、產品加工、農業培訓、龍頭企業、品牌建設的“五位一體”發展模式。
關鍵詞:發展現狀;制約因素;發展模式;巫溪縣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3-0729-03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生產的第一大國,種植面積和鮮薯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馬鈴薯已成為僅次于水稻、玉米、小麥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2013年7月巫溪縣迎來第十五屆中國馬鈴薯大會,為巫溪馬鈴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重慶市巫溪縣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脫毒種薯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馬鈴薯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第一大優勢農作物。
1 巫溪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重慶市巫溪縣是典型的山地立體旱作農業,糧食生產以馬鈴薯、玉米和甘薯為主,馬鈴薯已成為當地第一大糧食作物,其生產優勢明顯、作用地位突出、開發潛力巨大、基礎條件良好。
1.1 馬鈴薯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巫溪縣是重慶市第一個獨立開發脫毒馬鈴薯良種的基地縣,1976年開始研發脫毒技術,1998年成立“重慶市巫溪縣脫毒馬鈴薯快繁中心”。2011年馬鈴薯的播種面積達到2.93萬hm2,其中春馬鈴薯2.27萬hm2,秋馬鈴薯0.67萬hm2,鮮薯產量45萬t以上,約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40%,依靠國家馬鈴薯原種補貼政策的實施,以“鄂薯5號”、“渝薯1號”為主要推廣品種的脫毒種薯播種面積不斷擴大,至2012年,全縣種植面積達到1.67萬hm2,占馬鈴薯播種面積的69.4%,比老品種“米拉”平均增產23.8%以上。全縣平均單產(公頃產量,下同)由2007年的755 kg逐年提高,至2011年達到1 060 kg,總產由2007年的2.72億kg提高到2011年的3.82億kg,高產創建示范片馬鈴薯平均單產由2007年的860 kg增長到2011年的1 810 kg。
1.2 種薯生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目前,巫溪縣已建成長江中上游地區最大的脫毒馬鈴薯種源基地、長江中上游地區最大的馬鈴薯加工基地、重慶市最大的馬鈴薯商品薯標準化示范基地。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在尖山鎮、文峰鎮等地建立起脫毒馬鈴薯種源基地和高產創建示范片,建成連棟溫室2 800 m2、連棟網室8萬 m2,生產儀器設備配套較為齊全,脫毒良種繁育體系不斷完善。至2012年,在文峰鎮三寶村馬鈴薯脫毒中心累計投入資金2 000余萬元,建成原原種標準化生產基地4萬 m2,其中包括組織培養室3 000 m2、人工智能溫室3棟2 800 m2(水培)、連棟無土栽培網室12棟2萬m2、專家大院2 400 m2、種薯貯藏庫1 000 m2,年原原種生產能力達到2 000萬粒左右,已成為長江中上游地區最大的種薯生產基地。
1.3 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實踐表明,脫毒種薯對馬鈴薯產量的貢獻率可達40%~60%。目前巫溪縣每年可穩定建立原種基地400 hm2,產種6 000 t,建立良種基地3 330 hm2,生產良種6.25萬t;年良種外調數量保持在0.7萬~1.0萬t左右。2011年實現原原種生產2 000萬粒能力,巫溪縣馬鈴薯良種在重慶市周邊地區享有盛譽,種薯覆蓋重慶市馬鈴薯主產區,渝西稻草覆蓋秋馬鈴薯區以及陜西、四川等地,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
1.4 監測能力居國內領先水平
巫溪縣有種薯專業生產經營單位1家,縣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1個、鄉鎮農業服務中心30個、專業合作社13個。巫溪在馬鈴薯主產鄉鎮建立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監測的專業氣象站10個。在馬鈴薯生長季節,晚疫病監測點可以全程監控馬鈴薯晚疫病浸染,及時準確地將預警信息通過電腦和手機等終端顯示系統傳遞到晚疫病發生區,并提醒農戶及時進行防治。由縣農技中心植保站專人負責系統的維護和預警信息發布,監測系統可以準確預測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時間,制定科學的防治策略,從而大大提高馬鈴薯產量。全縣10多個馬鈴薯主產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已經加入該系統,監測覆蓋率達到2 000 hm2/站,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其監測能力居國內領先水平。
2 巫溪縣馬鈴薯產業的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馬鈴薯是集糧、菜、飼、工業原料為一體的兼用型農作物,被譽稱為“第二面包”和“地下蘋果”,極具經濟價值。巫溪縣圍繞“小土豆”做“大產業”取得階段性成果,2011年馬鈴薯的播種面積達到2.93萬hm2,其中春馬鈴薯2.27萬hm2,秋馬鈴薯0.67萬 hm2,鮮薯產量45萬t以上,約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40%,居全市馬鈴薯生產區縣第四位。巫溪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周邊1萬農戶戶均2 000元的增收,實現了年產脫毒原原種2 000萬粒,建設原種基地400 hm2的目標,馬鈴薯產業逐漸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增強了重慶市乃至西部地區糧食生產的保障能力。
2.2 社會效益
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提高了馬鈴薯產業的附加值,充分帶動了當地服務業、運輸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研究中心等技術研發與培訓設施的建設顯著增強巫溪縣馬鈴薯種植和加工技術水平,提高了馬鈴薯生產和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加了馬鈴薯各類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重慶市巫溪縣成功申辦2013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探索山區馬鈴薯產業生態化、科學化、品牌化發展,真正實現山區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2.3 生態效益
巫溪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立足地生態優勢,生產無公害和綠色馬鈴薯,開發在國內外具有優勢的綠色食品為主導產品。以強制環境保護認證等方式淘汰和關閉一批污染較重的小型馬鈴薯加工企業,促進當地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在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和農業生態建設,使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最大程度地獲得綜合效益。通過建立馬鈴薯繁育體系和科技培訓基地,提高馬鈴薯種植戶的種植技術水平,從而降低肥料施用過量帶來的環境污染,減少山區水土流失,提高耕地培土培肥效果。
3 巫溪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3.1 種薯質量差,脫毒種薯推廣率低
種薯質量差是制約馬鈴薯單產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馬鈴薯種薯生產基本處于自發的狀態,缺少權威的部門組織管理和協調,優質種薯供應能力嚴重不足。目前受經濟條件和農民素質的制約,加上種薯質量差異較大,脫毒種薯尚未實現全面的推廣。在生產上,因優質種薯價格過高和數量有限,加上盲目引種或者自留種,導致品種混雜、病蟲害嚴重,馬鈴薯產量和質量沒有顯著提高。此外,種薯經營渠道混亂、質量無保證,也導致薯農選用優良種薯的積極性不高。很多農民還是采用自留種的方法進行馬鈴薯再生產,真正優質的種薯應用比例僅為25%。
3.2 品種單一,加工專用品種缺乏
馬鈴薯加工業需要特定的加工專用品種,薯種的選擇對產品的質量有直接影響。長期以來,巫溪縣馬鈴薯育種以高產、抗病為主要目標,品種以高產、晚熟、鮮食為主,優質加工專用型馬鈴薯品種缺乏,導致加工專用品種嚴重缺乏,多數加工品種靠從國外引進。
3.3 深加工能力較差,產品附加值低
巫溪縣現有加工產品最主要為粗淀粉及其粉條、粉絲,多為西部主產區小型加工廠生產,初級加工能力尚可;其次為少部分精淀粉生產,馬鈴薯深加工能力較差,大中型企業加工能力有限,馬鈴薯得不到轉化增值,產品附加值低,馬鈴薯產業鏈條尚不完整。初級加工和精淀粉加工年鮮薯消耗總量5萬t以上,僅占巫溪縣馬鈴薯生產總量的10%左右。作為加工原料銷售的中小薯,年總量在5萬t以上,馬鈴薯商品轉化率在25%左右。
3.4 產品多在當地銷售,銷售環節薄弱
巫溪縣是重慶市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地,在菜用薯銷售上,以四川、重慶等地為主要銷售市場,農戶種植的馬鈴薯多供自己食用。種植模式較為單一,缺乏科學的管理和統一的規劃,處于粗放經營狀態,這些因素使得馬鈴薯的經濟效益降低,大部分農戶種植的馬鈴薯除了自己食用外都是自產自銷,只有極少量作為產品外銷,且因品種檔次低劣導致經濟效益極差,貯存、加工、外銷嚴重滯后。
4 構建巫溪縣馬鈴薯產業“五位一體”發展模式
4.1 基礎——加強馬鈴薯研發工作,推廣馬鈴薯良種化
建立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大力推廣馬鈴薯優良品種種薯脫毒化、良種化至關重要,關系到馬鈴薯種植業的成敗。以良種繁育和品種更新為切入點,抓好馬鈴薯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一是重視新品種引進篩選。從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和國內前沿育種單位,引進大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新品種(系),為大田生產篩選出適宜品種。二是重點打造種源基地,針對馬鈴薯遺傳育種、專用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馬鈴薯模式化栽培技術研究,從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組培,試管苗生產,原原種、原種生產等方面實現了工廠化、集約化、微型化、標準化。擴繁基地不斷發展壯大。三是提高產業開發能力。要堅持種薯生產標準化,良種擴繁基地化,商品薯專業薯規模化種植。
4.2 保障——發展馬鈴薯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
巫溪縣現有馬鈴薯加工企業15家,是重慶市最大的馬鈴薯淀粉加工縣。通過深加工,可以延長馬鈴薯的產業鏈,提升其附加值。首先,品種類型由單一淀粉型開始向淀粉型、加工型、菜用型等多元化發展。其次,依托馬鈴薯產業的龍頭企業,組建馬鈴薯淀粉加工、變性淀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變性淀粉新產品,實現規模生產速凍薯條、馬鈴薯淀粉無礬方便面粉絲等產品。再次,通過招商、培育業主,大力發展馬鈴薯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走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之路,真正實現馬鈴薯產業產值的提高。
4.3 關鍵——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加強農民馬鈴薯科技培訓,提高山區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支撐。針對農民培訓普遍存在內容單調、形式單一、質量不高等問題,圍繞馬鈴薯產業,形式多樣辦培訓。一是農牧業部門要認真搞好專用薯基地建設的科技服務工作,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做好市場、企業與基地的銜接協調工作,使企業和基地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二是采取集中培訓和現場培訓相結合,田間培訓與課堂培訓相結合,集中指導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能相結合,培訓時間與農忙閑時相結合,突出培訓實效,促進農民學到馬鈴薯實用技能。同時,要逐步探索基地與企業、科技人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促進專用薯生產、流通、加工的協調發展。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培訓出更多的農村適用人才,更好地為“三農”工作服務。
4.4 動力——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
發展山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首先,鼓勵龍頭企業牽頭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以骨干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農產品行業協會,以加強同行業企業在生產管理、原料采購、產品質量標準、產品銷售、糾紛處理等方面的協調,提高市場進入和談判能力。其次,鼓勵龍頭企業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公司+資金合作社+農戶”、“公司+種植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風險共擔模式,完善馬鈴薯產業體系。再次,支持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逐步把網絡延伸到城市社區。鼓勵龍頭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鼓勵龍頭企業擴大農產品出口,充分利用國家市場開拓品牌資金、出口信用保險扶持資金等支持手段,鼓勵企業開拓、擴大新興市場,培育知名品牌。
4.5 機遇——借力馬鈴薯大會,加強品牌建設
巫溪縣在重慶市最早開展脫毒馬鈴薯研究,目前規模最大,科技水平全市領先,“巫溪洋芋”2011年取得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實施品牌戰略,要全面推進馬鈴薯生產質量標準化進程,不斷打造馬鈴薯品牌。作為縣一級政府成功申辦中國馬鈴薯大會,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例,開啟了中國馬鈴薯大會縣級政府承辦的先河。巫溪縣應當借力2013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全力打造“中國馬鈴薯之鄉”品牌,挖掘馬鈴薯文化,不斷提升巫溪馬鈴薯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農民持續增產增收,讓“小土豆”發展為農業“大產業”,實現經濟大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有生.“四招”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J].工商行政管理,2012(5):59-60.
[2] 喬雪靜,孫東顯,畢曉偉,等. 呼倫貝爾市馬鈴薯產業現狀和發展對策[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5):123-124.
[3] 程國彥. 促進農機農藝技術融合 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J]. 農村牧區機械化,2012(5):24-26.
[4] 羅文彬,鄭龍川,紀榮昌,等. 龍海市馬鈴薯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J]. 中國馬鈴薯,2012(5):316-318.
[5] 歐建龍,黃振霖,趙雨佳,等. 重慶馬鈴薯產業經濟調研情況分析與建議[J]. 中國馬鈴薯,2012(4):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