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銀亞
一直以來,對于“問題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學校和班主任較為棘手的問題。主要對兩則典型“問題學生”案例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并基于兩則案例的分析,從側面記錄了一位班主任的成長歷程。最后總結了轉化“問題學生”的積極措施。
問題學生化班主任成長一、“問題學生”案例敘述
【案例1】小雯是一個父母離異的孩子,由年近八十歲的爺爺帶著。初一、初二的時候,她爺爺經常生病住院,柔弱的肩膀過早地挑起了沉重的負擔。但到了初三,小雯開始早戀,經常夜不歸宿、曠課、玩手機等等,成了問題學生。剛開始,我準備耐心的挽救她,但是一次次的談話并未見到實際的成效,我對她也失去了信心,認為主要不影響其他學生學習,就不去搭理她。這種情況一直僵持著,中考以后,她便沒有繼續上學,而是在社會上幫別人賣衣服。有一次街上偶然碰到,她滿臉愧疚的對我說:“老師,我對不起您,給您添了很多麻煩,沒有聽您的話。”回想起來,其實該說對不起的人應該是我。在她走上歧途時,我沒能制止她,反而是把她向前推了一把。至今,我還深深自責,如果當時我教學經驗豐富,以智慧和愛心去轉化小雯,可能如今就會看到另一番景象。
【案例2】那一年,我接手九(5)班。一開始就有同事跟我說:“5班有個大姐大——小方。”其實,關于小方的事跡我早已有所耳聞,于是,開學前我就到她家進行家訪。家訪中,小方就表現出很明顯地敵對、抵觸的心理。我離開她家時,她對我說:“5班是沒有老師管得好的,即使換了所有老師,也不可能改變5班!”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的這句話反而激發了我的信心。
此后,她經常與老師唱反調。但是,一次我發現她沒有穿內衣,這對于處于發育狀態下的女孩子是不合適的,我馬上與她進行了長談,并且告訴她女孩子應該有的行為方式。通過我細心的調教,她開始同意讓自己的家長參加家長會,開始注重自身的打扮,同時也不再極端,雖然變化比較微妙,我內心卻充滿了安慰,這足以說明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九年級第二學期,我們班開始寫心理周記,第四周輪到她那個組寫,我第一本批閱的就是她的周記,字跡非常清秀,很明顯她是用心去寫的。她在周記中寫道:“老師,我還記得在《成長的足跡》上,你留下的話。當我看完時,我笑了,在那個時候我發現居然還有老師不放棄我。我真的很謝謝你,憑良心說一句,你真的是一個好老師!新學期我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去打擾別人吧!”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小方的改變,這讓我十分的欣喜。
二、“問題學生”轉化措施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知道每一個學生多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問題的學生就不再是學生了。碰到類似小雯和小方這樣的“問題學生”,如果此時教師不懂得運用相應的方法對“問題”學生進行轉化,那么“問題學生”就會成為未來的“問題青年”,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因而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該善于觀察出“問題學生”的根結所在,只有解開根結,才能夠與“問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從而能夠達到轉化的目的。所以,對于“問題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驅逐,而應該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
1.要全面了解學生,尋找造成“問題”學生問題的原因
“問題”學生各有各的問題。找到“問題學生”的“問題”根源就能夠很快地找到解決“問題”學生的教育措施。那么,我們班主任應該通過哪些途徑來了解學生,尋找原因呢?在實踐中,我通常會通過家校聯系來了解學生,尋找原因。
新接手班級的班主任歷來重視家訪,尤其是到學生家中家訪,就是因為家訪能深入學生家庭中,及時合理地查找學生存在的問題、問題形成的原因及基本情況。通過家訪,我知道了小雯家境的困難——父母離異,與爺爺相依為命。她缺少的是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單親或離異家庭里的孩子因缺少父母的關愛,孩子內心比較孤獨、自卑,不喜歡與人溝通,自尊心強,不肯接受別人的批評,甚至因此性格偏激。通過家訪,我知道了小方父母素質不高,而且還有許多不良嗜好,如酗酒,賭博,沒時間管教孩子的情況。除了家訪,平時班主任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只要孩子一有好的表現我會立即打電話給家長發喜報。班主任切記:頻繁使用打電話讓家長到學校來談話的家校聯系方式,不但起不到轉化“問題學生”的效果,還會惡化師生關系。
2.用寬容和愛心對待“問題學生”
首先,要給予“問題學生”心靈上的愛撫。“問題學生”之所以有問題,很多情況下是因為他們缺少心理上的關愛,或許父母離異缺少家庭的溫暖;或許因為父母教育方法不妥,被父母歧視。總之當他們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刻。因此,班主任這時應該是他們的希望,應當給他們一次重生的機會,更多地去教育、引導和關心他們。
其次,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問題學生”。要善于了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的內心,要將心比心的為他們著想。“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在很多人看來是屬于思想道德品質的問題,其實是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很多教師,在“問題學生”面前常常站得很高,用很嚴厲的聲音甚至是很刻薄的語言去訓斥學生,以為這樣可以恐嚇住他們,殊不知,中學生的強烈逆反心理,讓你這種暴風驟雨式的批評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越發難以收拾。所以,當我們慣用的方法無法改變學生時,不妨改變一下自己,反其道而行之。對他們寬容以待,關愛有加,學生一定心存感激,自覺承認錯誤,并試著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其實,“問題學生”更渴望得到老師、家長及同學的肯定和幫助,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教育、引導和關愛,要走進“問題學生”的內心,用愛溫暖那顆受傷的心,軟化他們敵意的目光,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問題學生”。
3.用“放大鏡”發現“問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問題”學生找到自信
首先,班主任不要吝嗇表揚。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揚,尤其是“問題學生”。他們比優秀學生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更渴望別人能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肯定。所以班主任要細心觀察,在學生不經意的時候表揚學生,努力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斷地加以賞識評價,感化孩子的心靈,使其產生快樂和自信的體驗。如對于經常遲到的學生偶爾的一次早到;經常不交作業的學生難得上交的一次作業質量不算差的作業;經常上課睡覺不聽課的學生突然的一次舉手發言這些小事我都會欣喜若狂,給予及時的表揚。更多時候我還會為他們創造一些受表揚的機會。有時我會偷偷的告訴學生今天上課老師會問什么問題讓他提前做好準備,到上課的時候就提問他。有時,我會找學生幫忙做些事情然后在班級里進行表揚。對待“問題學生”班主任更要像母親為嬰兒剔 魚肉中那細小的魚刺一樣,挑他們心靈中那閃光的星星之火,讓其燎原。
其次,班主任要鼓勵“問題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當班主任發現學生對某方面的學習或活動有一定興趣時,要及時以此作為引導學生的切入點,對他進行疏導,鼓勵他繼續努力,不斷增強他的上進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我,顯露優勢和才華,體驗成功。
總之,班主任絕不能歧視“問題學生”,要用愛心去真誠對待每一位“問題學生”,讓他們在一次次成功的體驗中樹立起自信和勇氣,那就會變成一種無窮無盡的動力,促使“問題學生”與全班同學攜手并進,“問題學生”也將會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合格好公民。
參考文獻:
[1]孟慶榮.如何對待問題學生.安徽文學,2010,(8).
[2]王海霞.和諧轉化“問題學生”.網絡財富,2010,(7).
[3]竇海新.以個案研究促進“問題”學生的轉化.北京教育?普教,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