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柏文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可以為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語文思維能力,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一個主要渠道。為了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構建高效課堂,從而逐步實現素質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高效
一、強化備課環節,精雕細刻第一輪次教學案
初步走上教學崗位的語文教師,應該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寫好每一節教學案,包括制作每一個教學課件。備課時,首先,要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結構,知道各單元各部分內容的構建特點和前后關系,以利通盤制定教學計劃,細致制作課時計劃,寫出教學案。其次,是精心鉆研單元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細致研究每一課時的課程目標,研究學情,確定教學方法,選定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接著,教師就要精心設計教學案。設計時,要把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等該考慮的因素全部考慮進去,寫出詳細且實用的教學案(或課時計劃、或教學設計)。
二、注重作文指導,精選、收集第一輪次作文范例
有些語文教師提倡作文教學采用教師寫“下水作文”的辦法,這是好事。因為教師所寫的“下水作文”能給學生提供寫作思路和作文范例,利于學生有“形”可仿,對初學者特別是對小學生的作文啟蒙教學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方法在作文教學中就有不利的方面,一是可能會造成學生作文的內容和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象,不便發散學生思維,不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開發;二是“下水作文”畢竟是成人作品,具有成人的口氣語調,不符合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另外,教師工作繁忙,若要親自“下水”,時間很可能不許可,耗費了時間,效果不大。筆者有如下建議:
1.要精心準備和上好作文指導課
(1)教會學生收集源于現實生活的素材,教給學生選擇和加工素材而成為寫作的材料。
(2)對學生的作文先“扶”后“放”。一要讓學生明確問題的導向,進行定向觀察和思考。提前要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的重點和順序,在觀察中尋找答案,邊觀察邊思考,直到問題弄清為止,避免觀察的隨意性、盲目性。二要把讀與寫相結合。要指導學生將觀察和思考的內容寫下來,寫作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再引導學生讀課文,從中受到啟發,找到方法,回頭再寫。三要循序漸進地練筆。教師在學生審題、選材、表達諸方面應進行周全的考慮,分步讓學生深入體會,逐漸提高要求,分步進行練習。
(3)將作文與做人相結合。在指導學生作文前,我們就必須把“教做人”放在首位。要明確,作文不是目的,作文只是一種形式或手段,目的在于通過作文訓練,使學生從中去發現、挖掘、領悟做人的準則,從思想上得到凈化,心靈上得到熏陶,情感上得到感染,從而提高對做人與作文的認識,在不斷的作文訓練中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
2.精選收集最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優秀習作
經過作文講評以后,讓學生細致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師再收齊作文本,評閱、遴選出類拔萃的優秀習作,這些習作也最能體現本次作文的基本特征。教師對這些作文再予以加工(可以面批面改),使之完善。個別精品還可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讀,為全體學生提供范例。接著,教師把統一格式的作文稿紙發給優秀習作者,讓他們謄正自己的作品,有條件的可以將優秀習作打印出來,再交給老師。教師可以將每次優秀習作貼在教室里,并收集每一次的優秀習作,學期末再將所有優秀習作裝訂成冊,妥善保存。
三、壓縮課堂教學時間,提供學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
語文閱讀教學要以現行教材為本,以教材為導向,但又不能完全依賴于教材,不能僅靠教材所編寫的有限的閱讀篇目,而要廣泛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課外閱讀時間不足和閱讀數量不足的問題。如果語文教師只是一味的死扣教材,只把課本當作“一本正經”,讓學生對每一篇課文都細嚼慢咽,不去精講、精議、精練,不去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不去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課堂教學節奏緩慢、拖沓,并布置過多的、重復性的練習,那么,如此“老生常談”一本教材,一學期的課堂時間全都占用,學生課外閱讀無從談起!怎么去改變這種狀況呢?
第一,應該壓縮課堂教學時間,指導學生課內精讀精練。
第二,學校開設閱讀課,教師為學生提供閱讀空間。學校在制定課程計劃和制作課程進度表時,有意將閱讀課納入課程之內,要求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但要防止教師把閱讀課又上成了課內講讀課,又去肢解和拆卸文藝精品。學校還要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空間,按時開放圖書室和閱覽室,為學生提供服務,提供方便;還可征詢學生意見和建議,參考并購置學生所需的圖書、報刊。條件不許可的學校,可由語文教師在教室設立讀書角,開列課外閱讀書目,發揮學生各家圖書優勢,讓學生把圖書帶到學校捐贈或暫借給班集體,同學之間互通有無,互幫互助,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語文教師要擔當組織管理的責任,安排責任心強的學生參與登記、借閱、收藏等管理工作。
第三,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搭建學生課外閱讀的寬松平臺。首先要讓學生熟悉必讀篇目,抽空閱讀。創造閱讀環境,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由“閱讀”變為“悅讀”。一是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的意義,了解課外閱讀對于自己的語文學習和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從內心里真正愛上課外閱讀。二是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孩子進行課外閱讀,家長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持鼓勵、支持的態度。三是語文教師要開展活動,營造閱讀氛圍:①保障學生閱讀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②營造寬松氛圍,以學生“自主選擇”為主,追求開放的閱讀方式;③豐富評價手段,促進持續閱讀熱情,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采用諸如讀書介紹會、讀書辯論會等形式,口頭上及時鼓勵,有時給予物質獎勵。
課外閱讀作為閱讀教學的一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課內閱讀更為重要。在倡導素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今天,作為教師,我們更有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愛上讀書,為他們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礎,做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人。
參考文獻:
[1] 安令方.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探析.學周刊,2011,(26):168.
[2] 譚麗莎.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周刊,2011,(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