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摘要】高校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突出,通過對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10~12級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網絡成癮在高校學生中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并在短短幾年時間中增長迅速。另外,相比中、低年級,高年級的網絡成癮問題更加嚴峻,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絕大多數網絡成癮者屬于輕度網絡成癮,可以通過即時的教育,緩解高校網絡成癮問題。
【關鍵詞】高校學生 網絡成癮 問題分析 結論
一、高校學生網絡成癮問題
互聯網為人們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因此有學者稱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5.13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38.3%。同時,調查顯示,平均每個網民上網時長達18.7小時每周。在數量巨大的網民中,青少年占據了56.5%,其中高校學生是網絡使用最頻繁的群體,數據顯示,高校學生互聯網使用率已經達到96.1%。如此高的比例顯示高校學生是受到互聯網影響最普遍、最廣泛的群體。同時又因為這一群體心理上的不成熟,以及抵制誘惑、辨別好壞的能力有限,導致網絡成癮問題突出,需要引起相當的重視。
二、上網情況調查統計
本研究以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10~12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首先了解高校學生的上網時段和上網時長。在剔除無效問卷后,共得到有效問卷608份,有效率達93.4%。
如上表所示,在上網時段和時長上,晚上時段和2~6小時時長占比較高,反映大部分的學生能夠把握上網時段,控制上網時長。然而,數據顯示凌晨期間上網及每天上網時長超過6小時的占比在高年級學生中較高,這表明網絡接觸越久,依賴性越強,越容易出現網絡成癮問題。
三、網絡成癮調查分析
在上網情況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網絡成癮問卷調查表,重新設計修改調查表中的21個問題,其中每個問題有5個選項,分別為A幾乎沒有、B偶爾、C有時、D經常、E一般都是,對應的分值分別為:A選項為1分、B選項為2分、C選項為3分、D選項為4分、E選項為5分。在每個學生答題完畢后計算他的總得分,得分低于30分代表不存在網絡成癮問題,得分在30分到50分之間為輕度網絡成癮,得分在50分到70分之間為中度網絡成癮,得分高于70分為高度網絡成癮。具體調查結果見表2。
如上表所示,大部分調查對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網絡成癮問題,這表示網絡成癮在高校學生中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出現網絡成癮問題的學生占比達74%,這數據遠遠高于南京大學社會系于2006年所作的調查結果,當時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學生中出現網絡成癮問題的比例只有43.7%,在短短幾年時間中,網絡成癮比例劇增,這體現了高校在網絡成癮問題上的關注不夠。另外,相比中、低年級,高年級的網絡成癮問題更加嚴峻,高年級出現網絡成癮問題的學生占比達80%,遠高于平均水平,其中高度網絡成癮占比達12%,突顯出高年級網絡成癮問題的嚴峻性。這也表明隨著接觸網絡時間的增加,對校園生活的適應,高校學生網絡成癮占比呈增長趨勢。此外,值得欣慰的是絕大多數網絡成癮者屬于輕度網絡成癮,可以通過即時的教育與積極的宣傳,轉變高校學生的上網觀念,緩解高校網絡成癮問題。
四、調查結論
本文通過對高校學生的上網情況調查和網絡成癮調查發現網絡成癮是一個普遍現象。絕大多數在校學生對網絡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心理,這種心理隨著其年齡的增長,以及年級的提升而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總的來說,高年級學生整體上更容易對網絡產生較強的依賴性,且更多的是為了娛樂。而中年級、低年級學生相比高年級學生在網絡成癮的比例上更低。這一次的調查也為今后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學生沉迷網絡的原因探究、如何就網絡成癮對癥下藥、是否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預防網絡成癮等提供了詳細可靠的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1):4.12-16.
[2]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1,(4):9-10.
[3]Young KS.Interac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Cybc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8,(3):237-244.1-2.
[4]章成斌,吳代莉.大學生網絡成癮癥原因、可自愈性特點分析及防治對策 [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15(2):38-40.
[5]王梁.大學生網絡依賴狀況分析——基于南京六所高校的調查.中國青年研究,2006,(5):34-36.
[6]馬波.醫學院校大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調查 [J].中國健康教育,2006,(7):123-125.
[7]胡隆成.在校大學生網絡成癮現象的調查與分析 [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54-56.
[8]楊軼冰,李福華.網絡成癮與大學生的情緒障礙的關系調查 [J].教師教育研究,2009,21(5):40-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