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述鋒
【摘要】外語教學法是研究、教授和學習外語規律的科學。旨在選取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影響較大的幾種外語教學方法做一比較,對其做出評價,辨析利與弊,以便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外語教學方法 辨析 比較
為了使外語教師能自覺主動地駕馭各種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旨在向同行們介紹一下各種教學法產生的歷史背景、理論基礎、基本原則及其評價,目的在于提高對教學法理論的認識和加強對教學實踐的指導。
一、翻譯法
翻譯法成為一種科學的教學法體系是近一百年的事。中世紀,希臘語和拉丁語在歐洲盛行,拉丁語是當時歐洲文化教育、著書立說的國際語言及教會和官方語言,當時的教學方法就是翻譯法。到18、19世紀,英語、法語興起,學校開始開設英語、法語等現代語言課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學方法,語言教學就自然地沿用教授希臘、拉丁語等古典語的翻譯法。翻譯法,也有稱它為語法翻譯法,它的最簡單的定義是:用母語教授外語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母語與所學外語經常并用。例如,老師說“apple”,學生馬上說出“蘋果”。
翻譯法是外語教學的原始方法,它是歷史的產物,它的產生是外語教學發展的必然。它培養了大批符合當時社會需要掌握閱讀外語能力的人材。它在外語教學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創建了外語教學中利用母語的理論,在教學實踐中把翻譯當成教學目的,又當成教學手段。(2)主張講授語法知識,重視理性,注意磨練學生的智慧,強調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3)主張通過閱讀外語名著學習外語,進而培養學生閱讀外語的能力。
翻譯法所遵循的教學基礎原則:(1)語音、語法、詞匯教學相結合。(2)閱讀領先,著重培養閱讀與翻譯能力,兼顧聽說訓練。(3)以語法為主,在語法理論指導下閱讀課文。(4)依靠母語,把翻譯當成教學手段,又當作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翻譯法教學的教師,不必有流暢的外語口語,一般只要按照課文,逐詞逐句地進行翻譯講解,用母語解釋清楚所學語言的準確意思即可。課堂教學過程比較好控制,選擇對學生的測試方法也比較容易。用這種方法訓練學生的弱點是:外語口語表達能力弱,語音語調較差。雖學了大量語法規則,一旦用于實踐,如寫作、口頭交談,便會頻頻出現錯誤。
不難看出翻譯法的缺點是:(1)未能恰當地發揮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和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語言技能的培養,語音、語法、詞匯與課文的閱讀教學脫節。(2)過分強調用翻譯法進行教學,容易養成學生在使用外語時依靠翻譯的習慣,不利于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3)強調死記硬背,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翻譯法的優點是:(1)在外語教學里利用文法,利用學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2)重視閱讀、翻譯能力的培養,重視語法知識的傳授以及對學生智能的鍛煉。(3)使用方便。只要教師掌握了外語的基本知識,就可以拿著外語課本教外語。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設備。(4)在外語教學里創建了翻譯的教學形式,對建立外語教學法體系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19世紀下半葉始于西歐的外語教學改革運動的產物,是古典語法翻譯法的對立面。德國外語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教學法構想的先驅人物。19世紀語音學的建立和發展,為直接法提供了語音教學的科學基礎,直接法主張采用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學習本族語言的方法,“通過說話學說話”的方法來學習外語,教學過程是一句話一句話聽、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言習慣。教學中只用外語講述,廣泛利用手勢、動作、表情、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段,要求外語與思想直接聯系,絕對不使用本族語,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譯,語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語言,特別是在培養口語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直接法比起古典語法翻譯法是教學法史上的一大進步,成為以后的聽說法、視聽法、功能法等現代改革派的發端,但它是完全針對語法翻譯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難免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對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極的一面,而沒有看到或充分估計到它的積極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強調幼兒學母語和已掌握了母語的人學習外語之間的共同規律,而對兩者之間的差別未曾注意到或沒有充分估計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來解決兩種有一定區別的語言學習問題,在教學中偏重經驗、感性認識,而對人的自覺性估計不足,對文學的修養不夠注意,對許多語言現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聽說法
聽說法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的美國。外語教學家弗里斯根據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批判了語法翻譯法,倡導了口語法(Oral Approach),也有的教學法家稱之為聽說法。弗里斯,嚴格區別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認為method是指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技巧,而approach則是指達到教學目的的途徑、路子和理論。由此可見,聽說法或口語法是一種目的在于掌握口語的教學法體系。聽說法根據結構主義語言學“語言是言語,不是文字”“語言是結構模式的體系”的理論,提出以口語為中心,以句型或結構為綱的聽說教學法的主張,教材用會話形式表述,強調模仿、強記固定短語并大量重復,極其重視語音的正確,尤其強調語調訓練,廣泛利用對比法、在對比分析母語與外語的基礎上學習外語的難點,并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聽說法把語言結構分析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使教材的編寫和教學過程的安排具有科學的依據。這對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加速外語教學的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貢獻和進步。但聽說法過分重視機械性訓練,忽視語言規則的指導作用,過分重視語言的結構形式,忽視語言的內容和意義,存在流于“造作”的語言傾向。
四、視聽法
視聽法于20世紀50年代首創于法國,是當時法國對外國成年人進行短期速成教學的一種方法。視聽法首先由古布里納于1954年提出,視聽法主張廣泛利用幻燈、電影等電化教學設備組織聽說操練,把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結合起來。視聽法主張聽說訓練必須同一定情景結合,在某一情景基礎上進行,因此,這種教學法又被叫作情景法。
五、結語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既有一定的規律又有相當的靈活性,需要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方法,但不要完全照搬。總結我國外語教學長期積累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學生、適合各層次外語教學的新路子。總之,不論采用什么方法,都應該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柴寶芬.外語教學中的翻譯教學法和直接教學法 [J].才智,2011,(24).
[2]鄭聲衡.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及其特點 [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3]王春鳳.外語教學方法的比較 [J].赤峰學院學報,2008,(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