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摘?要:語用學的研究離不開語境,而語境藏于會話之中。從語用學的定義出發,它是研究話語的使用,在使用中注意它的語境意義,以及在話語交際中選擇和使用恰當的形式的學科。而實際應用當中,“恰當”這一準則卻被使用者經常違背。會話含義,簡稱含義有四個主要特征,語境依賴性,可取消性,不可分離性以及可推導性,在一定情況下,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一種違背,而這種違背在話語的實際應用當中都有所體現。本論文將結合語境,會話含義主要特征以及語言選擇順應性的觀點,對合作原則違背禮貌原則的原因加以闡述。
關鍵詞:語境;會話含義;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語用照應選擇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語用學研究的兩個很重要的原則。合作原則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格萊斯于1976年提出,而禮貌原則是杰弗里·里奇于1983年提出。禮貌原則是對合作原則的補充,因為合作原則無法解釋清楚人們為什么習慣用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所說的話,而這正是禮貌原則的作用,而里奇認為這正是禮貌原則促進了它的形成。
里奇認為反諷原則是說人們說話時為了避免對聽話者的直接批評,而采用說反話的方式,而逗樂原則為了表示與對方的親密關系,說一些明顯不真實和不禮貌的話語。至于逗趣原則與樂觀原則則是與它們自身的名字直接相關的,在此對其解釋不做贅述。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違背了以上任何標準,要注意的是這些標準雖然能找到符合的例子,但有很多情況下是違反的,也就是說無論格萊斯還是里奇提出的這些原則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的基礎之上的,并且提出這些理論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的交際朝著更有效的方向發展。可如果違背了這兩者其中的任何一點,交際是否無法發展,或者說人際關系會不會因此破裂,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研究這樣的問題不得不談到會話含義,這個定義的四個特征里就有一條是說明話語含義離開不了語境。而以上疑慮產生的話語效果的原因就應該從認知語用學的一些理論加以探討。
一、格萊斯的會話含義與合作原則
格萊斯的合作原則當中的關聯最大化是一條“無窮盡”條款,也是語用學研究者的眾矢之的,對于合作原則的違反叫做flouting,這個詞的原本意思就是藐視,是對于最大原則的藐視。
在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編寫的Discourse Analysis一書中對會話含義有這樣的定義: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事實,會話含義指的是語用中的語義,并且有著特定的自身特點。它們有一部分來自于約定俗成的或者話語的直接表達,在語境中由說話者和聽者共同參與,并且在合作原則和最大原則下,說話者和聽者能夠共同識別……”
冉永平也在《語用學:現象與分析》一書中做了解釋:“作為信息接收者的聽話人需要根據相關的語境因素進行推理,由此獲取字面意義以外的交際信息。該信息就是一種隱含的話語信息,可簡稱為‘含義(implicature)。它是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比較以上兩個定義,Brown和 Yule強調了derive一詞,強調了會話含義是來自于交際話語之中的,并且與語境相關聯,這個語境是特定的:會話要有兩個參與者“說話人”與“聽話人”,并且與合作原則中的最大原則相連。冉永平在其對會話含義的解釋中認為會話含義更是一種交際信息,當聽話人聽到說話者發出一連串的音組成話語時,也同樣傳遞了信息,信息在接受之后,大腦對其進行推理,得出的結論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他更強調了“聽者有心”,與大腦的處理更加緊密,這是更加直白但很容易切題的解釋。
1.合作原則中疑問
A: I an out of petrol.
B: 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er.
這樣的回答從字面上看符合了合作原則,A問了,B也回答了,他們的會話進行了下去,并沒有出現A請求之后B不理不睬。可是這樣的對話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么?這樣的對話符合了合作原則,信息充足,沒有廢話,簡潔完整,沒有歧義,而且符合相關性(這種相關性通過大腦分析,會話含義就能被猜測推理出),可是它卻真真正正地違反了合作原則,而且某種程度上幾個最大化原則都違反了。
這樣的結論不是無端的推測,因為回到格萊斯提出合作原則的初衷是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維持一定的人際關系。如果A和B的對話是一種順利對話的話,A在這樣的對話之后產生的心理現象就有待考慮,他可能會覺得世態炎涼,人心冷淡,不對此進行研究的話,CP(合作)原則將只是一個理論,無法用于實踐。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語境對會話含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冉永平指出:“……第三,違背準則可以產生一定的會話含義。”上面的例子就是對這一解釋的有力證明。然而,作者又說:“合作原則極其準則是有關人類交際的總原則,但不同于涉及文化特征的禮貌等現象。”
重新考慮A與B的對話,研究者認為CP(合作)原則在一定情況下是牽涉到PP(禮貌)原則的。
2.合作原則違反禮貌原則
在談到合作原則對禮貌原則的違反之前需要明白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情況下合作原則都是違反禮貌原則的。在約定俗成的對話當中,合作原則不違反禮貌原則,可是違反的現象比比皆是,叫做非常規性。例如在日語中,丈夫下班會說:我回來了。那么妻子就會回答:你回來了。這樣的對話屬于傳統的,約定俗成的,即約定俗成的對話,如果丈夫回家說:我回來了,而妻子的回答卻是:你走好,或者是:歡迎光臨,勞累了一天的丈夫回家如果聽到妻子的回答是“你走好”(言外之意就是說,你不要回來了),或者是“歡迎光臨”(意思是說老公把家就當做一個旅店,或者是在外面的小酒館里已經有了別的女人,“歡迎光臨”是服務生說的話,并且日本男人喜歡到小店里喝酒,不免認識別的女人)這樣,丈夫肯定會非常生氣。
二、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違背原因探析
首先要清楚的是合作原則并不是永遠都與禮貌原則相違背,這也是在上文中提到的,在日語的寒暄語種,或者在中文當中,為了維持一定的人際關系和正常交往,大家都和氣交談。因此當探討與禮貌原則的違背這一問題的時候就不能單單只從話語表面考慮,要結合認知的層面。
1.從會話含義的主要特征層面探討
會話含義的主要特征第一個特征就是“語境依賴性”。在里奇的書中有一段話是關于話語語篇的:“語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例如將肢體或者社會話語設定的‘關聯性包含在內,我會把語境當做說話者和聽者共同知曉的背景知識,而這種背景知識可以幫助聽者解讀出說話者話語中的含義。”
這段話中里奇對語境做了解釋,他提到了個體與社會的關聯,并且談到話語發出者與話語接受者之間共享的背景知識,而且聽話者要對信息進行一個解讀。所以依賴語境可以幫聽者了解說話人的意圖,并迅速判斷用什么語言來回敬。
第二個特征,可取消性。可取消性的意思是說某一話語在特定語境中可能產生會話含義,但該含義也可能因為語境因素的變化而消失,因而是可取消的。它的產生有兩種愿意:一是說話人在原來的話語中通過附加信息來取消原來說話的語用含義;而是在特定語境中話語表明(或暗示)說話人意欲取消該話語的語用含義。
第三個特征是不可分離性:
A: 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
B: Well, I thought the lecture hall was big.
不可分離性是說相同的語境下,不管用什么方式表達,所表達的會話含義都不會發生改變,那么這個對話中的“報告廳”換成“燈”照樣能起到相同的語用效果,即是說“你的報告索然寡味”。
endprint
第四個特征是可推導性,不言而喻,會話含義是可以推導的,即聽話者可以理解字面意義下的隱含意義。
然而這并不能解釋清原因,雖然會話含義的四個特征解釋了語境在我們話語選擇上的應用方法,但人們話語選擇是自由的。
2.從語言選擇的順應性層面探討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上陳春華的《順應論與關聯輪——兩種語用觀的比較》中使用的圖顯示兩個倒的三角交叉在心智世界,這一點是不對的。
發話人與聽話人所共享的有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而這是不可能的。在何自然主編,由冉永平、莫愛萍和王寅編著的《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這本書中的第479頁詳細畫出了Verschueren的語用關系圖,說話人與聽話人所共享的世界只有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兩個倒三角的所相交的焦點只能能在社交世界下面的那根線上。而這幅圖才是正確的。首先,一個說話人與聽話人的物理世界是相同的,他們都活在當下,當說話人對聽話人說:“看這本書。”他們共享的物理世界就是這本書,社交世界就是相同的語境,所有的對話在這個語境中發生交際,但是看到相同東西的心理世界不可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們在一定的規定范圍內會根據交際的需求而選擇自己想表達的心理,你的喜怒哀樂會根據心理活動的變化而發生話語的改變。雖然聽話者所說出的話順應了說話者的問題,但是回答出的效果是絕對不相同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合作原則會與禮貌原則有些情況下會產生背離的原因所在。
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是語用學里兩個重要的理論,本論文是建立在合作理論的特殊例子上研究這兩種原則理論上的違背現象的。雖然這些現象發生在很多情況之下,但尋找其違背原因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從會話特征方面可以追尋其原因,但更應該從認知的角度切入,它牽涉人類在接收到信息之后的一個大腦運作的過程,通過判斷推理找出對方索要表達的意思,再進一步決定自己回答的選擇。
參考文獻:
[1]Geoffrey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New York, 1983.
[2]Gillian Brown,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Authoriz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Jenny Thomas.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Authorized by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0.
[4]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何自然主編.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6]陳春華.順應論和關聯輪——兩種語用觀的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19(2).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