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 ?要:行政官員的語言表達是行政官員個體以口頭語言的形式在與其他社會個體或社會公眾的交流互動中傳播信息的過程。全媒體環境下,行政官員面向公眾的語言表達所面臨的因素太多,語境變動不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在一般言語交際規則的視域下,對行政官員語言表達的典型誤區進行歸總,并對官員雷語在傳播中所引起的矛盾的變化有了初步的探索。筆者認為,語言和管理、語言和傳播、管理和傳播之間,在當今社會存在著相關關系。對于行政官員來說,把握這些關系,是用好話語權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行政官員;語言表達;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誠信原則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2-0042-03
人類創造并使用語言,因此語言從屬于人。但換個角度看,個體一出生就被拋入語言構筑的世界里,不得不去學習語言以便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這么看來,人既是語言的主人,也是語言的仆人。語言是把雙刃劍,它有建設作用,也有破壞作用。行政官員面對媒體和公眾表達過程當中夾雜諸多變量,因此,語言產生何種效果確難把握。本文著力于概括行政官員語言表達的典型誤區并解析傳播過程中矛盾的轉變,以期對揭示行政官員面向媒體和公眾進行語言表達的規律有所裨益。
一、行政官員語言表達的界定
語言表達發生在人際傳播、小團體傳播、組織傳播、公共傳播、跨文化傳播以及大眾傳播等不同的情境中,是個體以口頭語言的形式在與其他社會個體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傳播信息的過程。行政官員的語言表達就是行政官員個體以口頭語言的形式在與其他社會個體或社會公眾的交流互動中傳播信息的過程。行政官員面向公眾的語言表達可以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無意為之。后者通常是行政官員的話語在非自愿的情況下經媒介傳播而抵達公眾。本文所涉及的行政官員語言表達案例,既有官員有意通過媒介傳播的,也有官員無意而經媒體和公眾傳播形成社會擴散的。
二、行政官員語言表達的典型誤區
1.有悖合作原則。合作原則是交往過程中交際各方所須共同遵守的基本用語規則。這一規則由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最先提出。格賴斯認為,交際成功的必要條件是交際各方目標一致。“有了共同的目標或方向,參與交際的人在說話時就會形成一種默契,遵守一種原則”[1],即合作原則。合作原則下,格賴斯又具體細分為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方式準則。行政官員口語傳播的誤區之一就是違背合作原則中的四項準則,導致交際關系的扭曲或破裂。
其一,在面對媒體和公眾的質詢時,官員害怕言多有失,遮蔽事實和信息,有違數量準則。全國統一取消公路養路費后,天津小車車主每月仍須交納有關費用,面對記者的鏡頭,天津市政管理局的某官員表示:“這個事我不好說太細”[2]。數量準則要求說話者所提供的信息量要滿足交際目的的需求。而“事情不說太細”表達了不合作的態度。該官員的回答在信息的詳盡程度上顯然不能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
其二,為了應付媒體和公眾而提供不真實的信息,有違質量準則。河北保定曲陽縣國土局監察車懸掛違規車牌,辦公室主任井宏亮向記者承認:“誰也沒批準,是我們國土局自己買的。局里十幾輛車都是這樣的牌照。”并告訴記者,“牌照是從河南買來的,50塊錢一副,沒有發票。買牌照的錢是我自己掏的腰包。”后又改口,“我沒有說過那些話”稱,“是他們瞎寫的。”面對記者反問,井又解釋:“我沒有說他們都那么寫,何況我說了呢?”質量準則要求說話者保證話語內容真實。井宏亮的話真假莫辨,違背了質量準則。
其三,回避問題和現實,顧左右而言他,有違關聯準則。2010年,贛江撫河段唱凱堤潰決,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連線采訪江西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平其俊。這位救災一線官員先是強調唱凱堤歷史上曾多次決口,接著逐一介紹哪些領導對抗洪做出過“重要指示”,卻沒有具體提及災情和救災的措施。關聯準則要求話語內容切題。該官員罔顧公眾的關切所在,答非所問,違背了關聯準則。
其四,主題空洞,套話連篇,違背方式準則。江蘇徐州睢寧縣曾評選當地官員最差會議講話稿,被評為最差講話稿的《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抓好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題很大,講完各種意義之后,關于下一年工作打算的部分只有區區280字。方式準則要求要求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匯易解,文意無歧。上述講話稿將側重點放在“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抓好”部分,具體到“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則語焉不詳,所言必然空洞。這種主次安排使講話的指向不明確,不能給實際的工作以指引,違背了方式準則。
2.有悖禮貌原則。禮貌原則強調少損人利己、少貶人揚己、多贊同他人[3],肯定尊人卑己、禮尚往來。在實際的交際中存在著官員反其道而行的情況。浙江麗水市青田縣社保中心某陳姓科長酒駕被查,同車的青田縣財政局葉姓科長威脅記者:“叫你們的領導過來馬上整死你”;河南寶豐縣某領導的轎車在鄭州被交警查出涉嫌套牌后,揚言要投訴并整死交警;天津市寧河縣一名小學老師因拒絕拆遷自家樓房被停課,縣教育局領導在對其做工作時稱:“在中國,你說不拆,肯定把你拆了。我就這一句話,這就是我們為什么在全世界牛X”。其他場合中,類似的官員狂語還有“你敢在網上曝光,我就叫它關閉”、“記者證在我們這里沒用的”、“你現在就是我砧板上的肉,我想怎么剁就怎么剁”。這些言論貶抑他人,語態沖撞,甚至語帶威脅,透露出一種權力膨脹下的暴戾之氣,違背了禮貌原則。官員無視自身過錯,忽視依法行政,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與民眾溝通,在媒體曝光的情況下,勢必引起輿論的沸騰。
3.有悖誠信原則。話語可以分為兩大類型:言有所述的話語和言有所為的話語。“言有所述的話語是可以驗證的,即或是真實,或是謬誤;言有所為的話語是不能驗證的,它們被用來實施某一種行為”[4]。根據話語的不同類型,誠信準則可分為誠實準則、信用準則[3]。誠實準則對應言有所述的話語,要求說話者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信用準則對應言有所為的話語,要求說話者要有誠意,信守承諾。對于一目了然的事實,官員睜眼說“雷話”,把自身責任推得一干二凈,企圖蒙混過關,是言語行為違背誠信原則的表現。
其一,偷換概念,無視事實而詭辯,有違誠實準則。《黑龍江日報》報道了穆棱市農民耕地被強占挖土取沙的新聞,面對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局的質詢,穆棱市國土資源局有關負責人答復說:“不要相信小報的報道,不準確”。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三部門曾聯合發文,為安排干部子女就業,專門出臺了一項所謂“考錄”干部子女的政策,并聲稱是為了“穩定干部隊伍”。前一例中,《黑龍江日報》是有高信度的黨報,受質詢的職能部門官員歪曲其為小報,貶抑信源,意圖遮蓋事實。后一例中,“穩定干部隊伍”的理由冠冕堂皇,實則是為了給有違社會公平的考錄政策遮羞。在這兩例中,當事官員都沒有實事求是的面對問題。
其二,罔顧政府給民眾的基本承諾,不能面對失職之實,有違信用準則。有哈爾濱市民反映南崗區政府門前大理石路面遇雨雪天氣濕滑難行,相關部門回復稱“大理石路面積不大,可以繞行,沒必要非在上面走”。2010年元旦,由于供熱設備故障,部分哈爾濱市民家中供暖溫度下降,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當地引起反響。哈爾濱市供熱辦某官員認為,媒體應“多報一報我們供熱企業怎么千辛萬苦搞好工作的”,不要“老報冷冷冷”,要注意“社會和諧”。前后兩例中,面對已經發生的民生問題和由此產生的消極的社會輿論,官員將責任推給了民眾和媒體。公共設施出現故障,政府應及時整改搶修,這是職能部門應盡的義務。官員們的推諉顯然與信用準則相悖。
4.有悖審美原則。審美原則要求話語在準確的表情達意之外,還要盡量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審美原則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內容美上,要求話語做到含蓄和幽默;在形式美上,主張話語要均衡[3]。現實中,官員的語言表達在內容和形式上仍存在違背審美原則的情況。比如,武鋼新聞發言人白方對打來電話采訪的女記者說:“如果我見了你的面,如果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會毫不客氣地拍桌子。但我連你的面都沒見,我又聽你的聲音覺得你是個很甜美的美眉,你叫我發脾氣吧……”并稱:“你這兩天每次打電話,我都非常認真地匯報我的行蹤,我跟我老婆在高速公路上我都敢接你電話。我和老婆連泡溫泉都沒泡好”。在女記者追問:“如果對(新華社)通稿還有疑問,該去找誰來解答”?白方回復:“不要來找我,你們愛找誰找誰去吧!我對你沒興趣”!此例中,白方的回復是壓倒性的,在形式上有失均衡。在話語內容上,以自我為中心,推諉阻塞,在受訪中還帶有對女記者在性別上不恰切的調侃,有失內容美。
綜上所述,當前媒體上所披露和報道的官員“雷語”,雖然千奇百怪,深入而言則多是違背了合作、禮貌、誠信、審美等會話的一般原則。俗話說,言如其人。官員“雷語”的背后是為官之道、為官之德的喪失,因而引得輿論沸騰。
三、行政官員語言表達失范中的矛盾轉化分析
前文所舉的案例中,當事官員大多都受到了行政上的誡勉和懲罰。在全媒體時代,行政官員的言語行為難逃媒介的監督。即便是內部會議和日常談話中的不當內容,也可能成為輿論的焦點。遼源市環保局局長郭東波在2011年春節后的一次全局大會上稱,“啥叫公平,什么都不給你,就公平了,領導都得騎馬坐轎,那能一樣嗎,那不能一樣,臭不要臉”。這起因于2010年該局局長和員工的目標責任制獎金相差3倍,有的員工認為不公平,并向紀檢部門反映。此舉惹怒了郭東波,并在會上向大家宣泄。此番言論被稱為“最牛官腔”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媒體和公眾圍觀的態勢下,他的過激言論在公共討論中被醒目化并變得不可原諒。隨后,郭東波引咎辭職。因為內部會議上的一番話而丟了官職可能讓郭東波始料未及。但郭東波事件并非個案,官員“因言惹禍”的例子現實當中有不少。雖然,當事官員未必都引咎辭職,但必然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形象。
具體分析來看,引起郭東波事件的源頭是獎金分配不均。它引起了職工的不滿,是一個內部管理問題,是具體的利益分配矛盾。對于這一矛盾,主管官員應予以回應。但在實際回應的過程中卻存有不當:首先,大會的方式不利于干群之間形成有針對性的具體的交流;其次,不恰當的言論激化了矛盾。其后,知情人士通過網絡發帖的方式,曝光事件,并附有大會現場講話的原音重現。通過網絡傳播,它從一個內部矛盾轉變成一個公眾話題,經過媒體的追蹤和公眾的討論,即便郭隨后解釋和致歉仍未能夠取得諒解。
在這個過程中,矛盾經歷了一個轉化的過程:由于利益失衡,員工層和管理層之間的矛盾,是“多對多”(員工層多數對管理層多數)的關系。但是,郭東波在大會上的過激言論,讓“多對多”的矛盾關系轉變為“多對一”(員工層多數對郭東波)的矛盾關系。郭東波以自己的局長身份給了員工和公眾“官高祿厚,無可協商”的剛性的壓力。從公眾的認識上看,郭東波已經成了主要的矛盾對象。雙方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因利益分配和言論而起的價值沖突。如下圖所示。
這一話題經傳播變為公共話題以后,郭東波的從政形象被聚焦為一個“貪婪、傲慢而過激”的官員形象。除了環保局的職工,公眾成為討論甚至討伐郭的主要力量。面對公眾的“合格的官員標準”和強勢的輿論,郭東波的力不從心可以想象得到。
郭東波事件是眾多案例中的一例,具有同類案例的典型性。通過個案的分析可知,官員的語言表達直接影響到其行政管理工作,影響干群、官民之間的關系,處理不當就會激化舊矛盾,衍生新矛盾,削弱官員的威信。從這里也可以看到傳播的效應。官民矛盾一旦成為公共話題,將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語言和管理、語言和傳播、管理和傳播之間,在今天的社會存在著相關關系。對于行政官員來說,把握這些關系,是用好話語權的重要基礎。
四、結 語
一般而言,實踐指南類的內容提供的是具體的操作方法。按通常的理解,指南所提供的方法往往是正確、可靠的。但是,對于語言表達,恐怕難以提供一個可行的模板。語言表達,尤其是全媒體環境下行政官員面向公眾的語言表達所面臨的變量太多,語境變動不居,路徑也曲折多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過經典誤區的歸總,在一般言語交際規則的視域下,通過個案分析,明確了行政官員語言表達所不能違背的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誠信原則和審美原則,并對官員雷語在傳播中所引起的矛盾的變化有了初步的探索,期望對行政官員的語言表達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 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此例及本文所引用的其他案例來源于議政網、鳳凰網、新華網等媒體的新聞報道.
[3] 趙毅,錢為鋼.言語交際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4]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