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輝
摘 要:本文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為指導,從學習領域的確定、學習情境的規劃、教學評價規劃等方面對《電子工藝》課程進行設計,探討開發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理實一體的學習領域課程。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電子工藝;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112-02
中職《電子工藝》課程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實操動手能力有重要幫助。但目前中職學校的《電子工藝》課程設計缺乏職業針對性,對學生應具備的實操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電子工藝的掌握不盡人意。本文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為指導,從學習領域的確定、學習情境的規劃、教學評價規劃等方面對《電子工藝》課程進行設計,探討開發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理實一體的學習領域課程,希望對目前職教專業教學改革有一定借鑒作用。
一、學習領域的確定
學習領域設計的基本思路:根據與該教育職業相關的職業行動體系中的全部職業“行動領域”,制定相關的“學習領域”,再通過適合教學的“學習情境”使之具體化。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是通過“行動”過程來學習。課程內容是參照與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情境。傳統的學科教學是以分科課程傳授細節知識,而在學習領域課程中是通過具體的學習領域及其學習情境來實現的。(圖1為學習領域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在具體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確定專業主要崗位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通過企業調研、畢業生座談會,確定了主崗位包括電子產品裝接工、調試工、質檢員、工藝員。電子產品裝接工和調試工的工作任務包括元器件成形、插裝貼裝元器件、焊接、調試、檢驗等電子產品的生產任務,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2.主要崗位的工作要求
裝接工、調試工的核心職業能力描述為:在生產企業接受產品生產的訂單后,根據現有生產條件、相應技術標準技術資料,選擇生產工具、設備、儀器;選擇原材料以及原材料的用量;利用生產工具、設備、儀器實現電子產品的生產和調試,并在加工過程中實施質量控制,保證獲得符合技術要求的產品。
3.確定課程具體工作任務
通過專業調研、召開專家咨詢會、走訪企業負責人、走訪畢業生本人,了解應用電子技術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概貌。在此基礎上,由企業專家與專業教師共同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與歸納,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6項,如表1所示。
《電子工藝》課程將元器件成形、插裝貼裝元器件、焊接、調試、檢驗、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等內容融入學習項目中,既結合了企業實際生產的產品,又滿足了教學要求。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
二、學習情境的規劃
職業教育的教學應以情境教學為主。創設學習情境是為了促進學生主動有效地構建知識,特別是學生對隱性知識的掌握。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學習情境設計,由于其學習領域是從現實的產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群轉化而來,所以學習情境必須回到具體的產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群中(見表2)。
三、教學評價規劃
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內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專業技能評價與社會能力、方法能力評價相結合
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除了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社會適應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過程中,既要采取靈活性和公平性相結合的原則,還要考慮教師自身素養和技能,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
2.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和學習過程評價相結合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也要注意在不斷評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正確學習觀,讓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現評價的客觀性。
3.教學過程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相結合
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評價包括:課前準備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實踐教學評價、作業布置與批評評價以及學業成績考評評價等。
職業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是對職業教育教學行為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全面、客觀和如實的評價。評價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質量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技能的評價、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評價、對學生學習紀律及態度的評價以及對學生職業素質的評價。
本課程設計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是促進學生崗位技能掌握、綜合素質提高和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本課程考核包括過程性考核和期末筆試,過程性考核占80%,期末筆試占20%。過程性考核由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和老師評價組成,考核涵蓋課程五個學習領域實施全過程。
考核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工作態度、產品質量控制、各種上交材料、匯報答辯情況,具體評價標準(見表3)。
本設計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在課程內容中合理地融入企業的實際工作過程元素,創造真實的或模擬的學習情境,讓教學內容更好地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孟慶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潘弋璐.德國職業教育的“關鍵能力”培養理念及其啟示[J].中等職業教育,2007(29).
責任編輯 賴俊辰
摘 要:本文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為指導,從學習領域的確定、學習情境的規劃、教學評價規劃等方面對《電子工藝》課程進行設計,探討開發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理實一體的學習領域課程。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電子工藝;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112-02
中職《電子工藝》課程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實操動手能力有重要幫助。但目前中職學校的《電子工藝》課程設計缺乏職業針對性,對學生應具備的實操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電子工藝的掌握不盡人意。本文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為指導,從學習領域的確定、學習情境的規劃、教學評價規劃等方面對《電子工藝》課程進行設計,探討開發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理實一體的學習領域課程,希望對目前職教專業教學改革有一定借鑒作用。
一、學習領域的確定
學習領域設計的基本思路:根據與該教育職業相關的職業行動體系中的全部職業“行動領域”,制定相關的“學習領域”,再通過適合教學的“學習情境”使之具體化。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是通過“行動”過程來學習。課程內容是參照與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情境。傳統的學科教學是以分科課程傳授細節知識,而在學習領域課程中是通過具體的學習領域及其學習情境來實現的。(圖1為學習領域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在具體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確定專業主要崗位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通過企業調研、畢業生座談會,確定了主崗位包括電子產品裝接工、調試工、質檢員、工藝員。電子產品裝接工和調試工的工作任務包括元器件成形、插裝貼裝元器件、焊接、調試、檢驗等電子產品的生產任務,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2.主要崗位的工作要求
裝接工、調試工的核心職業能力描述為:在生產企業接受產品生產的訂單后,根據現有生產條件、相應技術標準技術資料,選擇生產工具、設備、儀器;選擇原材料以及原材料的用量;利用生產工具、設備、儀器實現電子產品的生產和調試,并在加工過程中實施質量控制,保證獲得符合技術要求的產品。
3.確定課程具體工作任務
通過專業調研、召開專家咨詢會、走訪企業負責人、走訪畢業生本人,了解應用電子技術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概貌。在此基礎上,由企業專家與專業教師共同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與歸納,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6項,如表1所示。
《電子工藝》課程將元器件成形、插裝貼裝元器件、焊接、調試、檢驗、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等內容融入學習項目中,既結合了企業實際生產的產品,又滿足了教學要求。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
二、學習情境的規劃
職業教育的教學應以情境教學為主。創設學習情境是為了促進學生主動有效地構建知識,特別是學生對隱性知識的掌握。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學習情境設計,由于其學習領域是從現實的產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群轉化而來,所以學習情境必須回到具體的產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群中(見表2)。
三、教學評價規劃
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內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專業技能評價與社會能力、方法能力評價相結合
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除了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社會適應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過程中,既要采取靈活性和公平性相結合的原則,還要考慮教師自身素養和技能,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
2.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和學習過程評價相結合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也要注意在不斷評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正確學習觀,讓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現評價的客觀性。
3.教學過程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相結合
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評價包括:課前準備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實踐教學評價、作業布置與批評評價以及學業成績考評評價等。
職業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是對職業教育教學行為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全面、客觀和如實的評價。評價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質量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技能的評價、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評價、對學生學習紀律及態度的評價以及對學生職業素質的評價。
本課程設計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是促進學生崗位技能掌握、綜合素質提高和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本課程考核包括過程性考核和期末筆試,過程性考核占80%,期末筆試占20%。過程性考核由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和老師評價組成,考核涵蓋課程五個學習領域實施全過程。
考核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工作態度、產品質量控制、各種上交材料、匯報答辯情況,具體評價標準(見表3)。
本設計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在課程內容中合理地融入企業的實際工作過程元素,創造真實的或模擬的學習情境,讓教學內容更好地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孟慶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潘弋璐.德國職業教育的“關鍵能力”培養理念及其啟示[J].中等職業教育,2007(29).
責任編輯 賴俊辰
摘 要:本文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為指導,從學習領域的確定、學習情境的規劃、教學評價規劃等方面對《電子工藝》課程進行設計,探討開發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理實一體的學習領域課程。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電子工藝;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112-02
中職《電子工藝》課程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實操動手能力有重要幫助。但目前中職學校的《電子工藝》課程設計缺乏職業針對性,對學生應具備的實操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電子工藝的掌握不盡人意。本文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為指導,從學習領域的確定、學習情境的規劃、教學評價規劃等方面對《電子工藝》課程進行設計,探討開發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理實一體的學習領域課程,希望對目前職教專業教學改革有一定借鑒作用。
一、學習領域的確定
學習領域設計的基本思路:根據與該教育職業相關的職業行動體系中的全部職業“行動領域”,制定相關的“學習領域”,再通過適合教學的“學習情境”使之具體化。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是通過“行動”過程來學習。課程內容是參照與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情境。傳統的學科教學是以分科課程傳授細節知識,而在學習領域課程中是通過具體的學習領域及其學習情境來實現的。(圖1為學習領域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在具體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確定專業主要崗位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通過企業調研、畢業生座談會,確定了主崗位包括電子產品裝接工、調試工、質檢員、工藝員。電子產品裝接工和調試工的工作任務包括元器件成形、插裝貼裝元器件、焊接、調試、檢驗等電子產品的生產任務,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2.主要崗位的工作要求
裝接工、調試工的核心職業能力描述為:在生產企業接受產品生產的訂單后,根據現有生產條件、相應技術標準技術資料,選擇生產工具、設備、儀器;選擇原材料以及原材料的用量;利用生產工具、設備、儀器實現電子產品的生產和調試,并在加工過程中實施質量控制,保證獲得符合技術要求的產品。
3.確定課程具體工作任務
通過專業調研、召開專家咨詢會、走訪企業負責人、走訪畢業生本人,了解應用電子技術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概貌。在此基礎上,由企業專家與專業教師共同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與歸納,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6項,如表1所示。
《電子工藝》課程將元器件成形、插裝貼裝元器件、焊接、調試、檢驗、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等內容融入學習項目中,既結合了企業實際生產的產品,又滿足了教學要求。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
二、學習情境的規劃
職業教育的教學應以情境教學為主。創設學習情境是為了促進學生主動有效地構建知識,特別是學生對隱性知識的掌握。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學習情境設計,由于其學習領域是從現實的產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群轉化而來,所以學習情境必須回到具體的產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群中(見表2)。
三、教學評價規劃
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內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專業技能評價與社會能力、方法能力評價相結合
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除了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社會適應力。在對學生進行評價過程中,既要采取靈活性和公平性相結合的原則,還要考慮教師自身素養和技能,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
2.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和學習過程評價相結合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也要注意在不斷評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正確學習觀,讓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實現評價的客觀性。
3.教學過程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相結合
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評價包括:課前準備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實踐教學評價、作業布置與批評評價以及學業成績考評評價等。
職業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是對職業教育教學行為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全面、客觀和如實的評價。評價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質量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技能的評價、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評價、對學生學習紀律及態度的評價以及對學生職業素質的評價。
本課程設計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是促進學生崗位技能掌握、綜合素質提高和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本課程考核包括過程性考核和期末筆試,過程性考核占80%,期末筆試占20%。過程性考核由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和老師評價組成,考核涵蓋課程五個學習領域實施全過程。
考核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工作態度、產品質量控制、各種上交材料、匯報答辯情況,具體評價標準(見表3)。
本設計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在課程內容中合理地融入企業的實際工作過程元素,創造真實的或模擬的學習情境,讓教學內容更好地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孟慶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潘弋璐.德國職業教育的“關鍵能力”培養理念及其啟示[J].中等職業教育,2007(29).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