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關鍵詞〕 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0—0064—01
學校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相對獨立而自成體系,對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育體系中,體育學科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態、排除心理困擾、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工具。
一、體育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運動鍛煉是發現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體育教學是進行知識、技術和技能傳授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包括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學生在學習過程和身體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現是其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另一方面,通過運動鍛煉可以減緩和治療學生的某些心理障礙、疾病,使他們的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能夠得以宣泄,心情得以舒暢。
2.體育競賽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學校體育通過體育競賽這一特殊的活動形式,采用公開的 、共同認可的方式和規則,以相互間身體運動能力(包括智力)優劣比較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挑戰極限,超越自我,使學生在滿足精神需要的過程中,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并不斷滿足學生強身、交往、競爭和發展的需要。體育競賽永遠伴隨著成功與失敗,可以使學生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鍛煉,使學生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等的良好意志品質得到增強。體育競賽有著嚴格的紀律與規則要求,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制力、公平競爭與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體育教學競賽的環境通常是在戶外,如果要是在炎熱的夏天或是寒冷的冬天,學生不僅要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而且還要承受機體的疲勞和肌肉的酸痛,這對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無疑是最好的實踐與鍛煉。
3.體育群體活動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家、中國醫科大學的丁寶坤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體育教學以班集體形式進行,人際交往呈群體多向性。這種師生、學生之間群體多項的人際交往與互動,培養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從社會文化的視角來看,體育游戲、競技體育和體育競賽,實質上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體育精神是現代社會精神的縮影。因此,體育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課堂社會”,許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實質上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將獲得順利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群體與個體、合理與不合理等的種種體驗。如果教師能夠有深度地加以引導和教育,使學生通過這種體驗去認識體育、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并使這種體驗升華到信念等各個層面上,將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有效地促進作用。
二、體育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1.學校體育教學不能自發地成為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載體,學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本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依據和理論依據。
2.作為一個身心統一體的人,其身體和心理是相互制約、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體育教學中育心功能應和育體功能同等重要,互為基礎。因此,學校體育教學的第一功能是育體并育心,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容,拓展了體育教學的方法和途徑,這是任何其他方式或手段無法替代的。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關鍵的問題在于體育教師的素質:一是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教師的心理衛生意識、知識和相關理論水平。體育教師沒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豐富的心理衛生知識是不可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因此,學校應加大對體育教師的引導與培養。
4.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當務之急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目標及標準與體育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并具體化,使之便于體育教師具體操作和檢驗。但這項工作爭議多、挑戰性大,工作任務任重而道遠。因此,學校要做好持之以恒的準備。endprint